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比较流行。表扬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受此影响,许多人提倡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然而,表扬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具有消蚀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表扬对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表扬忽视人天生具有的同情心,去追随儿童身上具有的潜在的利己心,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的性格。表扬不是让学生去关注他不得不做的事情的价值,而是让学生关注外在的功利,使他们忘却了自身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而且,教师经常的表扬让学生关注的是能否得到教师表扬,使他们在行动中缺少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能从自己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反而可能养成一种对他人冷漠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研究分析 ,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育 ,实际上是信仰教育、政党教育、政治教育、党课教育等 ,亦即是阶级道德教育 ,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教育倡导公民道德教育 ,其主要完成的目标是善良、诚信、责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应该与世界建立共同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道德 ,一则将直接毁灭市场经济 ,二则也难以建设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关系 ,对此 ,文章提出德育转向的命题和实现转向的德育系统工程。德育系统工程由纵横两个座标组成。纵向座标包括 :道德养成阶段 ,道德认知阶段 ,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操阶段 ;横向座标包括 :家庭、学校、社会。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在对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做出属己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可能的危害。因此,人们对它的世俗迷信应当予以全面的消解。具体而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危害源自于其对自身本然立场的背离,转而为了功利的诉求而与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学术体制进行合作等。故而,诉诸非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两方面的改革举措无疑有利于避免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危害。对于非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而言,须深化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及保障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对独立。对于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而言,则须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道德意识及构建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面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代语境中的"集体主义"需要在完善个体权利意识的基础上,促成个体将"自我实现"与集体的"共同善"相融合;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离开了他人和集体,缺失了尊重、责任和利他,个体正确的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的真正养成,都必将遭遇重重困难.因此,从促进大学生自身人格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他们所关注的人际交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体验责任、涵养人格,这应当是当前进行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一条可行之途.  相似文献   

5.
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走过的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寻求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工程伦理教育本土化的缺失,源于与所处文化背景的适配性不高、适宜性不佳和适用性不强,表现为:工程伦理教育理念认同的本土化进程任重道远,教育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尝试举步维艰,教育实践应用的本土化努力事倍功半。工科学生伦理素养的培育仰仗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大力推进。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借镜"西学",但必须超越"以西释中",实现本土化诉求:一是发挥包括政府、高校和工程行业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作用;二是增进中西学界双向的知识交叉与平行平等的学术交流,实现面向本土问题的理论创新;三是要达到"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的目标;四是提升学术社群本土化意识的自我觉知;五是打造扎根传统文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新模式。具有本土问题意识,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方能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创造。  相似文献   

6.
曹永国 《现代大学教育》2015,(2):73-80,112-113
同情是公民德行养成的自然之根,是对自由竞争社会中公民德行之理性主义的纠偏。后者使个人将德行作为一种工具,隶属于实现自我生存与舒适生活之目的,实为一种私己之本质。同情则使个人将他人真正纳入自我关怀之视域,限制了社会中个人对自我权利的粗暴性诉求,让苦难、不足和幸福的脆弱性成为公平正义关注的对象。同情保护了个人的自爱之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通过运用它,个人可以达到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同情并非公民德行本身,但通过提升和培育却可以形成公民德行。爱弥儿的教育表达了卢梭对同情机制及其教育实践的复杂性认识,以及一种美好教育所需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培育的历史传统,理想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意识,经营哲学,发展战略,管理方法等等的综合体现。 市场经济精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个整体文明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教师良知是现代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对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良知构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论、伦理实践以及深度体验的逻辑开端。通过人的三重属性思维方法对教师良知进行分析发现,教师良知本质上具有类存在、群体存在、个体存在三重存在样态,反映了教师良知作为教师本原意识、教师专业伦理与行业自律以及教师主体性道德的重要内涵。藉此,教师良知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动力,通过祛除工具理性、澄明教师良知、追求德福一致,来复归教师的价值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伦理发展以及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等等,并寻求教师良知在教师道德建设中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     
意识的形式之一,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指人对于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形式。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成自我意识的主要途径是:①通过认识他人而认识自己。②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自我认识,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身体特征的研究而形成的自我意识。直接的自我认识通过自我观察来实现;间接的自我认识通过自己的活动结果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对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诸多批评。在卢梭眼里,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其试图培养的绅士本质上是一个追逐私人利益、实现自我保存的布尔乔亚。为此,卢梭不得不将洛克视为理论对手,并撰写《爱弥儿》来回应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深入分析卢梭与洛克之间出现思想分歧的原因,需要重新思考卢梭当时写作《爱弥儿》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问题意识。就社会背景而言,卢梭撰写《爱弥儿》是因为他觉察到18世纪法国社会民情和道德风尚的整体败坏及其布尔乔亚根源;就问题意识而言,《爱弥儿》作为卢梭心目中的人性拯救方案,旨在应对现代人的布尔乔亚化,以及发现和培养可以组建道德社会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1.
虚无也是一种存在,虚无提供了心灵的敬畏,而敬畏产生道德的领悟和教化的力量.虚无在科学上是一个断裂,而在伦理学上却与心灵相通.立于虚无的位置,人才能踏上伦理生活的最高处,才可以体验到存在的终极和道德的真谛.人对真理的认识、对信仰的爱恋、对未来的期盼,都源于对"存在尽头"的想像.当道德教化开始立足于敬畏的基础之上时,我们将有可能改变道德教化的内在逻辑,真正动员起人的心灵反思的内在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2.
技术伦理问题的逻辑解析与工科高校的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技术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允回避和不允忽视的重大课题。技术在应用中出现违背其造福社会的宗旨,发生损害人类的负效应,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认识的”和“道德的”两大类。解决技术伦理问题,可以采取技术的、制度的、法律的策略,但通过技术伦理教育,尤其是工科技术伦理教育,确是人们一致认同的“治本”良方。加强理工科技术伦理教育,首先需要创新其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享受到科学昌明的幸福,但是如果掌握科学的人缺乏公民意识,也会将科学的成果加害于人民.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在于树立道德楷模,而在于全民遵守公认的、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我国当代道德价值体系应当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人文理念和当前道德规范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于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可以借鉴并利用其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理念,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有选择地继承.公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在灌输正确道德价值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人们经常地反省自身行为,并通过对日常规则的诚履笃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深化,但是中国的报废汽车拆解业却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同步发展,仍然是利用国家政策实行行业垄断、少数企业垄断,部门利益日益突出,群众不满日渐强烈,一些省份送交的车辆不足1/4.因此报废汽车拆解业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健全适合市场经济形势的法规,打破报废汽车拆解业的发展瓶颈.同时报废汽车拆解业必须不断地自我加压,充分意识到目前的非正常状态,通过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初“生活世界”概念产生以来 ,“生活世界”逐渐成了当代众多领域关注的焦点。“生活世界”所体现的重过程、重创造、重个性等生成性思维方式 ,也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 :一是确立了教育的人本意识与生命意识 ;二是关注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着眼于“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及对现实教育的纠偏 ,教育应着重从两方面加强与生活的融通 :一是引入现实生活因素 ,彰显人的生命的丰富性 ;二是向实际生活领域拓展 ,在广阔的背景上再造教育的时空。  相似文献   

16.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思维,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等进行了探析,为推动高校构建"...  相似文献   

17.
工程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信奉一定的职业操守,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均有伦理意识。随着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在东西方的同时兴起,工程伦理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国大陆的工程师伦理意识已经滞后于当今国际工程界的伦理共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工程师伦理意识概况,提出建议,对国内相关技术协会,大型企业制定工程师伦理章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艺术满足的是人的审美需要,而美以善为基础。伦理属性是艺术教育的内在属性,艺术教育的内容、过程和目的都具有伦理性质。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受到重经济的社会环境和重技术教育的发展惯性的影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上存在伦理意识阙如的情况。在新时代,我国艺术教育的开展应重视伦理教育,这要求国家层面以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形式确认艺术伦理和艺术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学校层面合力打造传播以善为美理念的艺术教育,个人层面以艺术专业教育和审美公共教育为抓手培育具有艺术素养的负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奇迹就在于它具有自调节机制.自调节机制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呈现稳态特性的重要内在机制.具有调节行为的自我性、调节过程的自动性、调节目的的自强性、调节结果的未知性等特点.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应用自调节机制,有助于避免"五重五轻"现象,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人的自我意识能力、因材施教原则等分别为其提供了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因而又是可行的.对此,本文主张在大学德育中树立道德生态理念,建设道德生态环境,重视道德设施建设,倡导道德自律慎独;开展道德主题实践,注重道德体验感悟,实施道德感化教育,激励仁爱向善本性,建立道德参照体系,发挥教师、同伴榜样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分析是丰富而全面的,他将个体生命放在与他物、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综合的思考,认为整个人生就是生命在从物化到更高程度上的人化这一辩证过程中不断的扬弃和超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命的意义既通过社会合作和劳动实践来确证,又通过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能动创造来实现,是奉献社会与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启迪我们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意志,激发学生在省察自我、创造性劳动实践和挑战苦难中去发现和开创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