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叙事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皆有许多人参与,在中国形成叙事研究的热潮.一些学者认为探究普适性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疏离了教育实践,而走入教育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理应作为常客登上研究的大雅之堂.另一些学者则针锋相对,认为叙事研究以春蚕自我吐丝喃喃自语似的方式记下的教育故事的流水账,难以登上研究大雅之堂.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和叙事研究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各有长短,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研究领域,适合不同的研究群体,适切性是判断一种研究方式是否合宜的唯一标准,叙事研究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伴共生,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与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的反思观点相一致,复杂多变的中国教育状况同样要求研究者调整自己的视野,也就是将研究对象真正转向中国教育空间内的各种人物、机构与事件上,实验现实主义的教育叙事.由此必然还要涉及叙述风格的转换,这一转换意在克服运用理论语言进行教育学写作的局限,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3.
生命叙事是叙事的重要形式,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蕴和深层的伦理编织,把情感教育、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注重"有我"的言说,克服传统道德教育"无我"的失语的流弊,成为个体德性生成的重要路径,是当代值得探索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在生命叙事中要注重情境设计、主题捕捉、故事选择和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范式"的滥用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研究者的潜意识。教育研究同自然科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区别,将库恩用于分析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式"一词照搬过来分析教育研究十分不合适,是对库恩的"范式"内涵理解不确切的体现。它会混淆教育研究者的思维,有可能阻碍教育研究中的学术交流。将"范式""范式转换"等诸类词汇从教育研究中彻底清除,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职业教育大扩张的背景下,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以社会人才四分法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依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职教育特征,以期对高职教育的本质有所发现。但限于种种原因,研究者们较多关注的是人才培养过程尤其是教学方面的特征,且大多处于经验总结层面,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还处于起步状态,尚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继明 《现代大学教育》2022,(3):28-36+111-112
在话语层面上,人工智能引发高等教育革命的种种言说建构出一个智能高等教育“神话”,其原因在于智能高等教育背后存在的流行叙事机制。流行叙事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言行方式。基于多重主客观原因,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流行叙事,并促使其最终成为一个“神话”。智能高等教育“神话”遮蔽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本质问题,并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潜在的负面作用。因此,借助“神话学”符号分析理论,揭示智能高等教育“神话”的本质,是高等教育有效改革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师评价的常见手段;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在科研、教学与其它学术或专业工作中的表现与业绩做出评价。国外学者已经对高校学生评教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差异、教师科研状况、教师个性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宽严度、学生的认识水平等变量对学生评教结果产生影响,使评教结果偏离真实。有不少研究者对学生评教的可信度与存在价值持怀疑态度。国内高校管理者在对教师评价中过分看重、甚至只看重学生评教结果,在教师职称评聘与岗位业绩考核等多方面过多或者仅仅以学生评教结果为依据,这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学生评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评教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广与涉及问题多的领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范式转换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不同研究范式折射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不同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范式规定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它既是高等教育学科成熟的标志,又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呈现出新特点。这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上,即问题域的转换,而且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即方法论的自觉,前者涉及高等教育"研究什么",后者涉及高等教育"怎样研究",二者背后则是研究者"思维方式"的引导与支撑。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正处在深化、转型与整合之中,自觉转换研究范式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9.
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的生成依赖于社会变革、文化累积、学术争鸣与研究者践行等主客观条件。在相似的主客观条件下,开展原创性教育研究应遵循先秦原创性教育思想孕育、形成的内在逻辑,以探寻、解答教育的原点问题为突破口,把握好社会发展的脉搏与走向,努力找回传统文化蕴涵的"象思维",且学会运用"象思维"来叩启原创之思的门径,以便在世界教育与教育学发展中贡献出中国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为一软科学研究专题,研究与介绍了有关铸造行业对大型成套铸造设备的需求。通过调研与专家咨询,建立了铸造机械成套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并对国内外成套的开发能力、制造水平、组织管理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对成套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和关键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铸造大型成套设备发展目标,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缪学超  易红郡 《现代大学教育》2022,(3):57-66+112-113
研究生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构建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发挥知识和学习经验的累积效应,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学科开设涵盖不同层次及类型的研究生学位项目。通过基于办学使命构建具有层次性的课程体系,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开展课程教学,以及保持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之间的开放与关联,既使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保持一致,也使不同研究生课程体系之间建立联系。总结布里斯托大学教育研究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衔接的经验可以发现,保持不同课程体系之间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是衔接的前提,坚持本科课程的基础性、开放性与跨学科设计是衔接的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课程评价是衔接的主要载体。这些措施与经验无疑能为中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衔接性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师队伍拥有硕士学历教师比例的增多,表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仍需对这一现象进行冷静思考,分析不同类型可能成为教师的硕士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科学类和科学教育类硕士生的科学教育目的观进行比较,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类硕士生更加关注知识传递和科研人才培养,而科学教育类硕士生更加关注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思维与观念等。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类硕士生的教师中心倾向与策略更加明显,对科学教育目的观中知识与促进社会发展维度的影响更加显著。上述差异可能源于两类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用人单位需要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选拔标准,不应只关注教师的学历。非师范类高校应该在入学阶段对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调查,为有意向成为教师的学生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类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基础改为公共管理学已近十年,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二元范式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学科疆界狭窄、研究视角单一、理论基石薄弱等已经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如火如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不但带动了国外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推动了我国近几年对教育管理公共性的探索。理解教育管理的公共性,反思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公共品性缺失的现实,注重教育管理研究的公共意识,提升学科的公共品性,强化研究者的公共责任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标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实践与研究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张长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教育评估将成为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学校改进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大众传媒在世界范围内的相继兴盛,图像叙事逐渐渗透到政治、教育、文化、日常等方方面面,成为当今人们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由此,文化上的“视觉转向”日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视觉转向”激发了历史学领域对视觉史料价值的重新审视,促使教育史研究者愈加重视对教育视觉史料的研究。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物质遗产,视觉史料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是追寻教育历史的真实证据。因此,解读教育视觉史料尤为必要,其价值在于还原真实的教育历史图景,挖掘视觉史料的教育隐喻,以及留存鲜活的教育历史记忆。对教育视觉史料的解读可采取跨学科视角,综合运用符号学、内容分析法对视觉史料进行多层次、由表象到内涵意义的深度解读,采取视觉、文本、档案、口述、记忆等多重史料互证法,以及回归视觉史料产生的历史时代的现象学还原法,呈现视觉史料的原初意图,以还原真实的教育历史。  相似文献   

16.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具有不同的组织演变特征和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研究风格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领域上,前者在四个研究领域的比例更为平均,倾向于组织与管理,其次是知识与课程;后者倾向于体制与结构,其次是教学与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两者都是结构主义占比最高,人本主义占比最低。区别在于,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相较于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高,经验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低,研究范式更具有多样性。研究风格的分化,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学院的组织变迁与转型历程,彰显了知识生产与组织变革的制度性关联,体现了制度环境、行动者(研究者)与组织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复杂互动关系。从长远而言,在制度环境与地方性知识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两类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风格将呈现出分化与整合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质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方法论有很强的契合性,具有丰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内涵、完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等意义。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质的研究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可解释为研究方法的探讨学科性取向明显、价值的错位、本身的缺陷等。质的研究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效率和普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因为没有中国教育史研究者从事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很难在教育史领域得到有效的运用。时至今日,商代教育史几乎仍然是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地带。教育史学者应该以古文字学家的研究为基础,从教育史的视角出发,充分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搜集整理甲骨文中的教育史料。只有以甲骨文中的教育史料为依据,才可能写出系统信实的商代教育史。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法,系统地梳理我国教师教育研究自2000年至2017年在不同阶段发展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为:教师教育、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体育教师以及卓越教师;研究的前沿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课程设置、体育教师。研究发现:教师教育研究主题承前启后衔接紧密,研究主题需拓展深化;教师教育研究热点更迭频繁愈益丰富,应深思研究的冰点;教师教育研究方法注重多元比较视野开阔,应立足研究实际。  相似文献   

20.
热处理对调整增材制造金属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后续热处理工艺的研究已经逐渐为各国研究者所关注,并成为了增材制造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结合典型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组织特征说明了研究热处理工艺的意义所在,综述了近年来增材制造金属热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涉及的材料包括钛合金、镍基合金、钢等,重点阐述了热处理前后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并分析了未来这一技术潜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