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弘扬自由教育传统、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关怀教育。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学术研究机构,其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院文化精神、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不足、管理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功利化"与"应试化"等问题。从书院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解决现存问题,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多元文化人才。书院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上,对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工具化、实用化的教育倾向,使人文学科日益萎缩.通识教育试图通过通识课程的平台,借助人文学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纠专业教育之偏.然而,与教育大众化兴起后产生的通识教育不同,西方的“自由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都不曾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割裂,而是一种把价值追寻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全人教育”.今天我们需要回溯西方“自由教育”与中国书院传统,人文学科不能自我设限,躲避在审美的象牙塔,而应回归“内圣外王”的本义,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人文学科“无用”之“大用”,从而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违背了通识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然要求,只有从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才能实现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通识教育"思潮主要源于西方,特别借鉴于现代美国高等教育。现代美国流行的通识教育的显著特点:宗旨是取得西方文明传统和美国历史的认同;教学方式以西方文明经典著作的广泛而深层的阅读为中心;课程设置经过专门机构通盘考虑、反复研究和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一般都由一流学者亲自讲授,并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教育界将英语中的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译成"通识教育",包含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成分。儒家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首先要求"博学",讲究"会通"或"贯通",或称"知类通达"。蔡元培、梅贻琦、胡适、潘光旦等人将自然、社会与人视为一体,融会贯通地思考人生与世界的各种问题,从而为更高的专深研究奠定基础。我国十多年来的通识教育,是有成绩的,但存在若干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通选课究竟应如何合理设置?把通选课看作"附属课"、"辅助课",便难以达到通识教育的要求,变成名实不符的东西。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与要求是什么?这是核心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为专业深造创造条件;二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提升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5.
"人文理性"应该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指导,中国高校亦应如此。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摇篮,除了要承担知识传授的职能之外,也要担负思考和构建共同价值的任务,这也是人文理性教育的应有之义。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与先秦、宋明教育思想关系密切,从而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基因,同时,以其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开放胸怀,避免了传统通识教育的诸多弊端。受此启示,我们应该对固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准。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识教育改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设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以北京某研究型大学为个案,对师生通识教育观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证明,理念上的认可和行为选择上的矛盾成为最显著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将会是大学通识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解决理念认识与行为选择的矛盾,要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通识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通识教育与教师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世纪末以来,为矫正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我国高校纷纷采取加强通识教育的应对举措,但客观而言,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还远未触及通识教育的根本精神。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使通识教育观难以生根发芽;二是强大的功利主义传统制约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三是我国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科制度客观上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缺憾与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的梳理,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偏颇,主要表现在:因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偏差所导致的概念与目标之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评介国外通识教育研究及实施中的单一与偏颇;通识教育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研究方面的缺乏;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方面研究的缺乏,等等。文章进而阐述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应有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理念、需要改进的方法。同时,提出了需要拓展与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教材的开发与编制、课程管理、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大学素质教育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 ,素质教育观念观照之下的大学培养目标 ,应该是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包括宽厚的基本文化素质和精深的专业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 ,而全面发展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 ,艺术修养可诱发人的创造灵感。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开设类似于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六分之一。虽然各大学开设具体科目不一样 ,但一般呈现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领域的共同…  相似文献   

10.
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有我国传统教育的渊源。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矫治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促进高中毕业生个人志愿的认真选择,并拓宽多方适应的就业机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几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加拿大安大略省最早引入了基本就业技能的概念,通过深入分析基本就业技能的要素组成,详细说明不同层级的能力框架,制订了在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基本就业技能的结构框架和统一评价体系,要求在辖区内所有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的因素,并根据相关的考核获得不同水平的证书,初步构建了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和认证标准,而亚冈昆学院两门通识教育课程的案例分析则充分论证了在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基本就业技能培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全人教育作为对现代教育"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而通识教育就是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因此,通识教育为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时代与蓬勃兴起的全球化运动交相呼应,推动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古往今来,人文教育未曾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是更多地关切人类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当前科技解构与重构交迭之际,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思考人的本质精神与理想,传递人类文化的历史经验,使年轻一代具备继承人类文化的信心和能力,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政治理想、道德伦理与生命价值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代人文教育应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承担起理解和解释人类经验的责任,为获得更长远的适应性生存提供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4.
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监理工程师的素质的高低.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从“德“、“知“、“道“、“勤“四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素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提上教育改革日程。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什么、怎样培养,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书法教育具有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价值,具有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功能。书法教育,可以培育文化精神、增强人文底蕴,培育文化自信、强化国家认同,培育文化情操、创造健康生活。艺术教育都具有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功能,但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书法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相比,更有意义,更有必要性,也更有可行性,因为,书法是通用交流工具,是艺术化通用交流工具,是通用工具化艺术。以书法教育培育与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可用措施有很多,其中政策引导、课程设置、环境熏陶和综合诱导等四种是必需的与有效的。培养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书法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咬定青山不放松--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探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简称,是指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世界公民而实施的教育。翻开科技发展史粗粗浏览便可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群星璀璨,硕果累累。“有人统计,70%的诺贝尔奖和70%的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一流大学做出的”。那么,人文教育与科学创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本文试图以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基础来探讨这一问题。一、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1.人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开设人文课程是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首选方案,人文课程也就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世界…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美国的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及主要大学排行榜中的相关数据,分析支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特征,结果发现:美国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覆盖基础学科,同时提供丰富的跨学科项目;专业教育的学科结构具备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属性;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关学科并非皆是一流学科。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值得警惕和借鉴的地方在于,突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下,应切实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学科结构,从而满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兴到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中国的人文理念的主干是仁爱,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在大学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贯穿于科学、艺术、道德等教育中,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文精神的光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商标”。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课程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一。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减少总学分,盲目增加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比重等误区。大学应整体设计显性、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发展;在增加选修课程时,应加强学分制、导师制等配套制度建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天然相融,不能割裂,大学应从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入手;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大学应对它们进行"四年一贯制"的设计,以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专业理解,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学习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