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了饮用水供应链关键控制因子(KCFs)风险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以饮用水供应链中监测数据标准化为统一指数的基础,利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摒弃冗余信息,将饮用水安全风险因子的识别范围缩小到对水质起决定作用的KCFs中,从而实现快捷、准确的识别。将该方法应用于山东部分引黄饮用水供应链识别风险因子中,发现除微生物与有机物为引黄饮用水的潜在风险外,氟化物和硫酸盐也会产生明显的风险,而此前未见报道。对水质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水处理效果、原水水质、管网污染。最后,提出了引黄饮用水安全影响清单及应采取的措施,并分析了KCFs识别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4)
目的了解青岛市托幼机构、中小学饮用水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全市523所中小学托幼机构饮水方式、饮用水卫生状况开展调查,并采集饮用水样品分析。结果青岛市中小学、托幼机构采用直饮水的占47%,采用以热水为饮水方式的占37%,采用桶装水的占12%,采用混合饮水方式的占4%。抽检的546份水样的水质总合格率为43.77%,523所中小学、托幼机构受检单位合格率为43.40%。结论微生物指标是影响直饮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主要不合格指标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硝酸盐氮。加强中小学、托幼机构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消毒处理是提高直饮水水质合格率的关键。当地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是影响硝酸盐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汶川地震后震区饮用水水源存在的次生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其中微生物浓度升高是首要风险,同时还存在大量使用消杀剂引起的杀虫剂污染和水源嗅味增强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专家开展了一系列应急处理技术的验证性试验,提出了保障性应急处理工艺、强化吸附应急处理工艺和强化氧化应急处理工艺等三种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震后次生水源污染,确保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水质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水质检测是饮用水监管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的重要环节。基于日本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以及《水道法施行规则》中对水质检测的要求,系统梳理了东京都、大阪府、爱知县三个地区的饮用水水质检测实施情况,对日本的饮用水水质检测计划、检测指标、检测频率等在合规性与适用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解析,探讨了其标准规范的制定、水质检测计划制度、监管实施机制、检测指标与频率动态管理、供水服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对我国饮用水监管标准化工作的启示,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修订的动态性与周期性,建立饮用水标准的适用性评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给水事业面临的状况是:1.水源污染日益严重;2.水质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能定性定量地鉴别、测量出水中的含微量物质,3.水中有害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4.人们对高质量饮用水的需求日益迫切;5.发展新的高级净水技术和工艺流程日益迫切。 本文拟针对上述情况,从水质角度阐述有关水体原水与饮用水的化学质量标准的若干问题。 1.关于高质量饮用水的目标 高质量饮用水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不含有致病菌、病毒;(2)不含有大量微生物;(3)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过滤方法、免疫学和遗传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先后被应用于临床微生物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还很少,主要原因是与其他领域比较起来水质检测中微生物指标少,而快速检测技术会大幅提高水质检测机构的检测成本。但是,随着目前水质预警和应急检测的需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水质检测领域亟待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项目的具体实施,对快速测试板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希望对供水行业的水质检测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
目的掌握有关接待宾馆等单位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为第七届全国农运会饮用水卫生安全做好保障。方法对市政供水单位和比赛相关自建集中式供水单位进厂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监测,对比赛相关的二次供水水质进行卫生监测,水质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进行,结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监测737份水样,水质总合格率为85.89%,市政供水水质好于二次供水和自建集中式供水水质。单项指标检测以游离余氯、菌落总数、耗氧量、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较低,分别为87.51%、94.03%、96.07%、97.01%、98.51%。结论南阳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高,整个南阳农运会期间未发生因饮水引起的水质污染事件,确保了南阳农运会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微生物超标和消毒剂余量不足是影响水质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关单位应加强建设和管理,以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8.
民用建筑室内与饮水有关的主要卫生问题包括饮水中的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及二次供水造成的卫生问题,具体分析卫生问题原因,提出水质深度净化措施、饮用水综合管理措施等民用建筑水质卫生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类新型的饮用水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已成为饮用水相关介水传播疾病暴发的重要病原之一。条件致病菌能在管道系统贫营养饮用水环境中再生长,具备耐热、抗消毒剂能力,并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接触等方式侵入人体。饮用水系统是条件致病菌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简要介绍了饮用水输配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和致病风险,并对影响饮用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再生长的关键因素(例如水温、消毒剂、管材、生物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分析了控制条件致病菌风险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
目的了解德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以问卷方式调查该市15家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单位基本情况、水源情况及水处理工艺,同时采集出厂水和末梢水共180份,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检测微生物和消毒指标。结果该市供水单位以水库水为主要水源,水质处理工艺根据水源情况合理配置,消毒方式以二氧化氯消毒为主。180份水质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98.3%,消毒指标合格率为93.3%。结论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较高,城乡供水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地区饮用水微生物卫生安全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供水管网枝状末端的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某中等城市供水管网枝状末端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余氯是控制该管段细菌再生长的关键因素,沿管段余氯逐渐被消耗,细菌数量逐渐增加,水样中的HPC达到400~800 CFU/mL,存在威胁水质安全的风险.为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缩短管道的水力停留时间,避免水流长时间驻留在管道内而导致微生物滋生繁殖.  相似文献   

12.
砷是一种毒性很高的物质,地下水中存在砷污染,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依据国家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对饮用水除砷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饮用水输配系统是为用户提供安全优质水源必不可少的保障和步骤。生物膜的形成及脱落、水体微生物的生长及沉积物的形成等生物变化不断地在饮用水输配系统中发生,极有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因此,研究配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动态变化情况,从而建立有效对策以保障用户终端出水安全是必要的。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生长量及群落结构等配水系统内微生物生态变化,并重点阐述了水体、悬浮物、沉积物及管壁生物膜等四种介质中微生物生长变化情况。这有助于揭示微生物在配水系统中生长变化情况,也为防治饮用水输配过程中二次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佛山市供水水质生物稳定性调查结果显示:1.佛山市管网水整体上属生物稳定性的饮用水。2.浊度对AOC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夏季汛期时,对高浊水要处理好浊度对净水过程的影响,保证出厂水的浊度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管网中的剩余消毒剂对保证水质的微生物安全很重要,有较高的AOC水平,如果有足够的消毒剂,微生物指标也可以达标。在安全和经济的前提下,要保障管网消毒剂的水平,尤其是管网末梢水的消毒剂水平。4.管网的使用期对AOC影响比较明显。老旧管网中AOC的水平较高,微生物生长的潜在风险较大。为保障水质微生物安全,要重视对老旧管网的更换。  相似文献   

15.
针对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的部分水厂面临氯酸盐和亚氯酸盐超标风险较高的问题,以全面提升深圳市饮用水供水水质安全为目标,研发建立了二氧化氯与氯混合发生器工况评估和优化技术以及次氯酸钠与二氧化氯联合消毒控制技术,并在盐田港水厂进行技术示范。示范技术应用后,出厂水中氯酸盐和亚氯酸盐浓度均降低至国标限值的30%以下,微生物呈未检出状态,同时其他水质指标完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示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深圳地区供水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可为国内类似水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低压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详细论述国内外低压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阐明了在饮用水的处理工艺中,低压膜工艺相对于传统工艺和反渗透工艺,在出水水质和处理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制备优质饮用水的有效方法;以超滤膜和微滤膜为代表的低压膜能够截留水中绝大部分的悬浮物、胶体和微生物,对有机物、铁和铝也有一定的去除效率,其产水水质可满足更为严格的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
目的了解南平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保障民众饮水卫生与安全。方法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2010—2013年该市城区与农村的生活饮用水3 677份水样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0—2013年共抽检城区水厂出厂水样228份,平均合格率82.89%,其中2010—2013年合格率分别为85.09%、72.88%、87.93%和85.97%。2011年合格率较低,不合格指标主要为p H值、铁、锰、铝和微生物。抽检城区末梢水717份,合格率73.92%,各年份合格率分别为71.20%、57.72%、93.82%和87.93%,呈上升趋势,不合格指标主要为游离余氯、p H值、铁、锰和菌落总数及总大肠菌群,不同年份合格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9,P<0.01)。抽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样2 732份,合格率37.23%,各年份合格率分别为30.00%、38.26%、37.02%和45.45%,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合格指标主要为游离余氯、p H值、铁、锰和微生物,不同年份水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6,P<0.05)。城区水厂出厂水水质合格率(82.89%)明显高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率(37.23%,χ2=181.79,P<0.01)。结论目前南平市城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微生物污染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卫生管理和监督力度,同时预防控制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污染,保障民众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8.
0.引言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死饮用水中对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氯化消毒法一直是价格便宜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方法,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饮用水中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最典型的是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围绕医疗建筑给水系统水质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系统讨论了医院规模性流行病案例、主要微生物污染源与检测方法、微生物风险控制工艺、系统优化设计策略等关键问题,为从根本上控制医疗建筑给水系统的微生物风险水平、保障医疗建筑供水系统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鉴于长距离调水工程需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筛查其水质安全风险有利于加强受水地区饮用水安全风险管控,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以引黄济青集水区为例,基于集水区沿线监测数据,识别决定引黄济青集水区水质的关键控制因子(KCFs),并在其范围内进一步分析筛查出的风险因子,确定水质安全风险清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取水时泥沙吸附的污染物释出及干渠后段Fe和TP等污染,集水区水质两度变差,是水质风险集中的区域,但在随后的环节中水质好转,较大程度上消除了风险;氮和磷是影响集水区水质的主要指标,但南水北调的水明显缓解了干渠的富营养化;调水汇入量和pH值的变化、湿地系统和棘洪滩水库净化功能丧失则会引发潜在的安全风险。因此,KCFs识别法应用于长距离调水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