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润湿性对计算纯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润湿性对估算纯地层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基于Archie公式及其估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不确定度来源分析,结合目前实验研究和油藏评价对润湿性与储层电性(饱和度指数n)关系的认识,使用数值计算方法评价了中性和水湿、油湿润湿条件下润湿性对估算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发现在强烈水湿和油湿条件下润湿性会对含水饱和度估算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远大于5个含水饱和度单位),并有随孔隙度减小,该影响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建议重视对油藏润湿性及其与电性关系的实验和理论考察.  相似文献   

2.
Alve.  PL  代跃进 《国外油田工程》1998,14(11):11-13
在油田注水开发其间,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油、水两相之间的吸附性和界面张力。从而影响其Amott润湿指数和剩余油饱和度。文中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它的影响。在温度为50℃时。在60块岩心柱中完成了水驱试验和Amott润湿指数试验,试验采用溶液是正庚烷和重量百分比为1.5%的Nacl溶液以及12种不同浓度的正十二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溶液,所使用岩心取自Berea沙岩,其平均孔隙度为19%,平均渗透率为104m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使岩石表面由水润湿性向弱的油润湿性转变。剩余油饱和度也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其浓度较小的变化范围就可导致岩石表面从水润湿性通过过渡态最后到油润湿性的转变,该浓度范围与凝胶浓度临界点完全相符。在该浓度下对其吸附量进行测量。结果只相当于最大等温吸附值的10%,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其吸附量也越高,而对真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无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驱提高采收率对注入水的离子组成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验证润湿性改变不是硫酸盐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唯一因素,在岩心润湿性为水湿的条件下进行水驱,研究了硫酸盐浓度、温度、注入速率和原油类型对硫酸盐水驱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驱过程中,原油采收率随着硫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40℃下水驱提高采收率无明显增幅,随着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无机盐与沥青质的协同作用对油藏润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两种原油沥青质样品,对沥青质在岩石孔隙表面吸附所引起的润湿性改变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结果表明,岩样润湿性改变的程度主要与沥青质的来源和岩样所含盐水的组成有关。盐水中无机阳离子的类型对沥青质所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阳离子价数越高,对润湿性的影响越大。盐水中的无机阴离子对沥青质引起的润湿性改变影响很小。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地层水和注入水的离子组成,特别是所含阳离子的类型,是影响油藏岩石润湿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综合历年润湿性测定资料的基础上,对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油田各油层岩石的原始润湿性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润湿性在油藏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分析了影响原始润湿性的主要因素,找出了润湿性与渗透率和束缚水饱和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油藏岩石润湿性评价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自吸驱替方法定量测定了碳酸盐岩岩心充分老化后的润湿性和渗吸采出程度以及蒸汽驱后岩心润湿性的变化,并通过相对渗透率法对碳酸盐岩储层岩石润湿性进行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岩心呈亲油或者弱亲油的润湿特征,油藏渗流阻力较大,自吸采出程度低。岩石矿物组成及原油组分是润湿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高温蒸汽驱后碳酸盐岩岩心润湿指数变小,润湿性由强亲油—亲油向弱亲油方向转变。热采条件下岩心润湿性得以改善,共渗区含油饱和度由20.5%提高到37.0%,较之冷采提高了1.8倍;热采通过降粘、润湿改善等作用机理,驱油效率由29.7%提高至59.0%。润湿性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油藏的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7.
钱真  李辉  乔林  柏森 《岩性油气藏》2020,32(3):159-165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应用潜力巨大,为了更好地推广其矿场应用而针对性开展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首先,岩心驱替实验研究注入水矿化度和关键离子组成对采收率的影响;而后,润湿角测定实验分析注入水矿化度和关键离子组成对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最终,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低矿化度水驱能有效改变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存在最优矿化度使得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变化最大、采收率最高;Mg2+和SO42-对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和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效果不同;随着溶液中Mg2+浓度升高,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变化不断增强、原油采收率不断升高;随着溶液中SO42-浓度增加,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变化先增强后减弱、原油采收率先增加后稳定。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在于润湿性的改变:①SO42-吸附在正电性的碳酸盐岩矿物表面,中和表面电荷,促进了Mg2+向矿物表面运动;②Mg2+与碳酸盐岩矿物表面的Ca2+发生取代反应,造成原油组分的解离。  相似文献   

8.
油藏岩石润湿反转与储层损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述了关于钻井液等外来液体引起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分析了钻井液及其处理剂、无机离子、pH 值以及温度、压力影响油藏岩石润湿性的原因;着重从润湿性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和采收率的关系论述了钻井液引起的润湿反转对储层的损害,并总结了防止和克服这种损害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活性水驱油数值模拟中的参数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了把活性剂处理成高、低当量两个不同组分时,在吸附平街及非平街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沿地层的传输过程及对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性的影响。也从理论上探讨了阳离子交换及其对活性剂浓度和水中矿化度的影响,以及毛管数对渗流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其性质及分离方法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油砂润湿性在油砂分离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油砂润湿性的测定方法及其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风化对油砂润湿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润湿性对油砂可处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煤岩润湿性是煤层的基本特性参数之一,探索影响煤岩润湿性的相关因素对提高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研究并分析了界面间的相互作用,煤的表面结构特征,溶液的pH值及添加剂浓度等多个方面对煤岩润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非烃化合物引起的润湿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润湿性是控制油藏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原油中的非烃化合物对油藏润湿性起着重要作用 ,但其中影响润湿性的主要因素至今尚未确定。作者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和陆相两类原油进行组分分离 ,利用人造岩心 ,按照Amott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非烃化合物与沥青质的浓度对润湿指数的影响 ,并研究了原油中各组分的含量与润湿性的关系。实验表明 :①同种原油中非烃和沥青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情况相似 ,但不同原油中的非烃或沥青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据红外光谱分析 ,含强极性基团的非烃化合物比含弱极性基团的非烃化合物对润湿性的影响大。②油湿指数与原油中的烃类、非烃中的胺和吡咯氮等馏分的含量之间无确定关系 ,但与非烃中的吡啶氮馏分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润湿性影响着油水在岩石孔道中的微观分布,决定着毛管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因而是油田注水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参数。对大庆外围油田润湿性进行了研究,润湿性以亲水为主。分析了大庆外围油田润湿性影响因素,随原油中非烃、沥青质含量的增加,亲水性逐渐减弱;随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饱和度的增加,亲水性逐渐增强。为了对油层的润湿性有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建立了润湿指数和接触角之间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确定油藏的平均接触角,可将依据润湿指数判断润湿性的方法转为依据接触角判断润湿性的方法,可实现压汞法毛管压力曲线和油层条件下油水毛管压力曲线的准确转换,从而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相对渗透率预测、油藏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储集岩的润湿性对孔隙中流体的分布与流动至关重要,关系到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效果,由于地下油气储层中矿物成分复杂、流体组成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的储层岩石润湿性测量标准,根据油藏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润湿性测量方法对石油开采至关重要。基于此,从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两方面详细讨论了国内外目前使用较广且最新的测量岩石润湿性的方法,针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总结,并对润湿性测量方法进行了展望。该研究有助于优选适用的润湿性测量方法,可为提高储层中岩石润湿性表征的准确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原油沥青质在油藏岩石表面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选用两种原油沥青质样品,对沥青质在岩石孔隙表面的吸附及吸附所引起的润湿性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润湿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沥青质的来源和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同时也与离子浓度和岩样的束缚水饱和度有关。通过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沥青质在砂岩上的吸附量,初步建立了润湿指数(WR)与沥青质吸附量(a)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某一给定的原油沥青质,WR值随a值增加而趋于降低。图4表3参10(邓春萍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石表面基团与有机物分子间的黏附模型,分析油藏岩石表面的化学基团与原油中不同组分之间的微观作用力以及岩石表面和原油-盐水界面处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盐水中H~+、OH~-和无机盐离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调节能力及其微观机制,并建立了油藏润湿性调节的新方法。原油中有机物质与岩石表面基团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库仑力和表面力相互作用,改变这些相互作用力,利用盐水调节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包括:化学基团转化、界面电势改变、注入水pH值改变、多组分离子交换及盐溶/盐析效应。对砂岩油藏,随着盐水中阳离子价态、盐水浓度降低或盐水pH值(对矿化度影响不大)增加,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相互作用变弱,岩石表面亲水性增强;对碳酸盐岩油藏,高矿化度CaSO_4、MgSO_4盐水有利于增强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因此通过调节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可调控油藏岩石表面亲水性,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为尽量避免因完井液等外来流体引起的油藏岩石润湿性反转对储层的损害,用Amott/USBM法评价了国内部分常用的水基和油基完井液体系及组分,对天然砂岩油藏岩样润湿性的影响。价结果表明,水基完井液及其处理剂对水湿砂岩的润湿性影响较小,但能较明显地降低油湿砂岩的新油性。油基完井液及其多数处理剂对水湿砂岩的润湿性有很大影响,使其转变为油湿或中性润湿,并且使油湿砂财的新油性进一步增强。由于水基完井液有其它损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盐度扫描实验确定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微乳液的相变行为与NaCl浓度的相关关系;通过微流控实验研究了WinsorⅠ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简称WⅠ体系)的润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微流控实验剖析了油湿多孔介质中NaCl浓度对WⅠ体系相变行为及渗吸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油湿多孔介质中,WinsorⅠ型微乳液润湿性与WⅠ体系相近,与其他相相比,润湿性最强;润湿铺展与溶解渗吸残余油是WⅠ体系提高渗吸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在形成WinsorⅠ型微乳液的盐度条件下,NaCl浓度显著影响WⅠ体系的渗吸机制,NaCl浓度越高,渗吸过程越复杂,渗吸效率越高;同时NaCl浓度显著影响WⅠ体系溶解渗吸残余油的能力,NaCl浓度越高,WⅠ体系对渗吸残余油的溶解越强。图16参23  相似文献   

19.
润湿性是一个说明液体扩张在固体表面,并粘缚表面行为的参数,润湿性是控制油藏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利用测井资料确定储层润湿性的方法,储层澜性对一些重要的岩石物理参数或特性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如对电阻率,相对渗透率,饱和度指数n,胶结指数m等的影响)以及一些重要的岩石物理参数或特性对润湿性的影响(如粘土含量等),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确定水饱和度,首先需要确定饱和度指数n(阿尔奇方  相似文献   

20.
油基钻井液黏附使套管表面变为亲油性,影响固井界面(套管与水泥环)胶结强度。通过测定不同润湿性的套管与水泥环的胶结强度,探究了套管表面润湿性影响界面胶结强度的规律,结合原子力学显微镜分析了其影响机理;同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类型、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套管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套管表面亲水性增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AS效果最好;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增溶作用,套管表面黏附的大部分油膜被携带走,从而使亲水性套管表面裸露出来。胶结强度随套管表面亲水性的增大(水在其表面接触角的减小)而增大,在接触角62°~63°时出现突变;随LAS浓度的增大接触角呈降低趋势,当LAS浓度小于5 g/L时,接触角减小较快,当LAS浓度大于20 g/L后,接触角几乎不变,LAS加量应在20 g/L以内。此外,温度对LAS润湿反转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