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建筑容积率、高层建筑和居住区环境等问题进行探讨。居住区环境1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于自然生态,把自身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营造多元化和整体化的居住环境。归纳起来,居住区环境应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室外环境1.1 居住区环境整体布局要协调、统一,讲求艺术、经济、适用;空间环境讲求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形成丰富的天际线;利用建筑布局,增加绿地面积…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宅小区内的建筑风环境状况是营造宜居居住空间的重要环境因子。以常州某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为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Airpak软件中的RNG k-ε湍流模型,对规划初期形成的方案A与基于风环境影响优化推导基础上形成的优化方案B这两个方案的建筑群进行了风环境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分析近地面1.5m处风速、风压差、空气龄等风环境评价指标的风场效应模拟效果,归纳和验证从总体空间布局到建筑形态布局不同尺度建筑群空间组合关系产生的微气候风环境作用效应。本研究对于居住区规划风环境优化提供方法支撑,为构建健康舒适的小区风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富于变化与流动,具有很强自然生态的肌理性,有利于创造山地住区空间层次丰富的结构形态。本文力求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4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化的设计体系,便于形成随地赋形的生态有序的规划布局,使建筑、空间与场所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陈曦  曾典 《工业建筑》2006,36(Z1):9-13
合理的居住区布局结构和组织形式是提升居住区居住质量、完善开放空间系统、促进环境行为的必要条件。现有的居住区的构成以及布局模式而言,因为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以及设计人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构成与布局模式各具特色。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标准的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环境模式,将会进一步推动建筑和规划的发展。为此在不同的居住区模式下,用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对各种居住区的公共环境进行了研究,以期从多种居住区构成与布局的模式中选取一种标准的,最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居住区公共环境的构成与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9,(8)
太原市酿造小镇是城市外围地区的规划,位于浅山地区,生态敏感度高,生态环境脆弱。本文通过场地评估、场地与风貌分析,对小镇的空间结构、整体风貌、建筑布局、等内容进行设计引导,以期小镇规划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布局、规划、外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商业建筑的设计思路,并研究了商业建筑的形态与色彩两大设计要素,以建造出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商业建筑。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11)
大型居住区作为城市住宅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典型代表,在其规划中注重风环境的优化,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但传统居住区规划往往缺少对风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和调控。基于此,文章通过对西安市3个典型的大型居住区风环境的实测调查,并以兴盛园大型居住区为例,以该居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为标准,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其空间规划进行多方案典型化提取;在此基础上,对各方案进行风环境的模拟评估,归纳总结出大型居住区在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高度控制和住宅单元组合方式上的规划策略,以期提升大型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并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筑的布局方式会显著影响居住区的微环境,建筑布局在空间上表现为建筑单体本身、建筑体的组合以及建筑体之间的敞开空间三类空间要素。在对建筑布局的环境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时应基于上述三类因素,结合BIM软件提供的工具,对不同建筑布局方案的日照、光环境、风环境、热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对目前居住区最常采用的两种布局方式(围合式和矩阵式)的一系列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不同建筑布局方案的环境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会影响到相应居民的居住感受以及小区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不同建筑布局方案对于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全寿命周期能耗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Z1)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文章在分析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以海南万宁绿中海二期项目为例,针对高程、坡度和坡向等要素,对居住区的建筑布局、道路组织和空间设计等进行探讨,以期能为类似的山地居住区项目提供规划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开发建设郑东新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应对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目前,郑东新区居住区建设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小区布局比较集中,有利于形成统一协调的居住区外部环境.易于展示郑东住区文化与城市特色。新区住区整体定位高.每个小区内部环境设计独具匠心,建筑与环境的设计结合密切.为业主提供和谐的景观与宜人的居住环境。与老城区相比.居住区住宅建筑的色调比较和谐,建筑设计严格执行新区规划中对居住用地地块的控制指标,保证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成良好的景观形态,但欠缺个别要素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传统中式建筑空间氛围的案例展开研究,并在南京泱著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对传统中式建筑空间氛围营造进行尝试,总结出营造传统中式建筑空间氛围主要从规划形态、空间序列、空间环境、空间界面等方面着手,继承传统中式建筑的精髓,营造中式建筑空间氛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居住区物质环境成因的分析,从建筑空间、建筑布局、建筑特色的营造和居住景观的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创造良好的居住区物质环境景观.  相似文献   

13.
赵森 《建筑与环境》2011,(1):111-113
本论文以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新需求为背景,对居住区规划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对影响居住区环境品质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以互融互利的原则来研究居住区建筑与环境景观的一体化规划设计,使居住区建筑与其外部环境更好地组织配合统一风格、提高居住质量、环境品质。并探讨居住区建筑与环境景观一体化规划设计的原则及方法。造就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贯彻绿色、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绿视率是视觉生态设计中有效、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之一。在我国高密度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引入"绿视率"理论与方法,并作为其视觉生态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有效提升我国高密度城市居住区的绿视率,应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注意以下方面:1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组团——居住区"等布局方式。2通过减少道路占地、绿地细部自然化以及采取曲折式、短捷型的道路形态等方法,以有效提高绿视率。3在居住区建筑布局、开放空间、道路形态、植物绿化等细部设计中遵循若干设计导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居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居住者对于居住区环境品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城市居住区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在设计环节更具有可操作性,现对城市居住区设计中的出入口空间营造、建筑布局、地下空间设计和文体休闲配套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并归纳出其空间设计的一些要点。总结出在这4个方面有效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的一些具体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汉中艺苑小区规划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海宁 《山西建筑》2009,35(1):69-70
介绍了汉中“艺苑小区”的规划构思和建筑设计,提出居住区的规划要重视居住环境、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手法应细致、质朴、人性化等观点,从而营造出一个整体形态的高品质居住区。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住区内不同因素对于通风廊道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居住区风环境与城市通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合理控制建筑的高度、密度和组合形式可以改善城市居住区风环境。为了改善城市居住区的风环境,文章就吴江城市居住区的现状环境背景下进行风环境的模拟和分析,并且就研究结果提出在规划设计中适合城市居住区建筑组合布局形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汪霞  张帆  李跃文 《山西建筑》2006,32(21):47-48
从形态入手,以水域空间建筑组群与水体环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控制建筑群平面布局、组织天际轮廓线、控制建设强度和建筑高度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水域空间建筑组群规划与设计的具体手法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小丹 《门窗》2013,(12):230-231
居住区竖向设计属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文阐述了竖向规划与平面布置、空间环境、管线规划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在竖向设计中用地与建筑、地面排水、道路交通、土石方与防护工程、景观环境等关系的处理。还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地下复合空间,节约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改善人居环境,建造有鲜明特色的居住区景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空间景观、生态环境为研究重点,对水体与水岸、滨水开放空间和生态绿化、滨水建筑布局与形态等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