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调心球轴承用X193,X194轴向游隙仪检测轴向游隙时存在轴向变形的问题,在考虑该轴向变形的基础上推导了仅用于生产现场控制的轴向游隙计算式,并借助Excel快速得到该轴向游隙范围,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2.
宽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圈比外圈要宽,轴向游隙无法在轴承轴向游隙测量仪X194上测量.针对此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根椐该类轴承每个型号的外形尺寸设计制造所需测量附件,并对仪器上的凸轮部件进行改造,增加凸轮的有效长度,从而增加了仪器可以测量工件的宽度,巧妙地解决了此类轴承轴向游隙测量问题.生产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测量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测量效率高.  相似文献   

3.
《轴承》2017,(1)
为保证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游隙符合设计要求,通过测量凸出量的方法确定两内圈小端端面距外圈相应端面的距离,并据此得到轴向游隙计算值,从而确定两内圈接触端面的修磨量,实现双内圈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轴向游隙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4.
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在大型精密仪器中的广泛使用,运用弹性接触理论推导出适合计算该类型轴承的刚度计算公式,用以仪器系统形变和位移的定量分析。并以一大型天文望远镜中所用的该轴承为例,计算了轴承的径向和轴向刚度,讨论了采用有限无法进行数值计算时,该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的简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卢振伟 《轴承》1991,(6):6-9
导出调心球轴承轴向游隙与径向游隙的换算关系式,阐述用轴向游隙控制径向游隙的方法。以1208轴承为例,介绍了轴向游隙的控制范围及其计算过程。列出广一些调心球轴承的轴向游隙控制范围。附图l幅,表1个,参考文献4篇。  相似文献   

6.
1 问题的提出 球轴承径向游隙仪X093,X094对向心球轴承中深沟球轴承和角接触球轴承径向游隙的测量很适用,但对外球面球轴承径向游隙的测量存在不足(图1).  相似文献   

7.
提高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合套率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大力  王玉金  宋丽 《轴承》2000,(9):1-4,15
推导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径向游隙、轴向游隙、接触角和沟心距及原始径向游隙之间的相互关系 ,给出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外圈沟心距及公差的确定方法。利用该方法 ,在轴承合套时 ,不用对沟心距进行分组就能保证1 0 0 %的合套率。附圈 2幅 ,表 2个。  相似文献   

8.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或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对轴承的疲劳寿命、旋转精度、温升和噪声等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了检测双列轴承的成品游隙 ,研制了DS -Y1型轴承游隙自动测量仪 ,介绍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 ,经使用证明该仪器自动化程度高、稳定可靠、测量准确、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附图 2幅。  相似文献   

9.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沟道轴向位置的综合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蔡亚新  宁月 《轴承》1999,(8):27-30
轿车前轮毂使用的内圈分离式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对轴向游隙有较严要求。由于轴承结构原因,沟道位置难以测量。通过对轴承结构及其几何关系的分析,找到了一种测量沟道轴向位置的综合方法,从而可间接地控制轴承的轴向游隙。附图3 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影响双列向心球面球轴承选择装配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选配计算公式存在误差;2.径向游隙与轴向游隙的关系;3.零件几何形状的偏差对装配游隙的影响。对这些影响配套率的因素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在生产实践中作过初步验证。附图18幅。  相似文献   

11.
预紧是保证轴承刚度和旋转精度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双半外圈双列调心球轴承的预紧效果,对其预紧力的确定和预紧量的大小进行了分析计算。目前这种双半外圈双列调心球轴承在轴承分类中还没有,它结合了成对双联向心推力球轴承和双列向心调心球轴承的优点。既能实现大角度调心,调心角度达3°,又能进行轴向预紧。通过对这类轴承的力学分析,推导了轴向预紧力与轴承支撑负载的关系公式。预紧量是通过控制两个半外圈之间的隔圈厚度进行调节的,基于弹性接触理论,推导了轴承定位隔圈磨削量大小的公式。这种轴承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LAMOST天文望远镜像场旋转轴中得到应用,内径1100mm的轴承现场安装预紧调整后实测,在任意50°范围内(旋转轴工作范围),轴系径向跳动小于0.02mm,端面跳动小于0.03mm。满足了LAMOST对像场旋转轴系刚度和旋转精度的要求。跟星实测像场旋转精度RMS值优于0.3″。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双半外圈双列调心球轴承的预紧效果,对其预紧力的确定和预紧量的大小进行了分析计算。这种轴承结合了成对双联向心推力球轴承和双列向心调心球轴承的优点,既能实现大角度调心,调心角度达3°,又能进行轴向预紧。通过对这类轴承的力学分析,推导了轴向预紧力与轴承支撑负载的关系公式,而预紧量是通过控制两个半外圈之间的隔圈厚度进行调节的。基于弹性接触理论,推导了轴承定位隔圈磨削量大小的公式。将轴承用于LAMOST天文望远镜像场旋转轴中,对内径1100mm的轴承现场安装预紧调整后进行实测。测量结果表明,在任意50°范围内(旋转轴工作范围),轴系径向跳动0.02mm,端面跳动0.03mm,满足了LAMOST对像场旋转轴系刚度和旋转精度的要求。跟星实测像场旋转精度RMS值优于0.3″。  相似文献   

13.
杨虎  江岩  张文虎  谢鹏飞  李峰 《轴承》2021,(4):6-11
在考虑滚子与套圈、滚子与保持架以及保持架与引导套圈作用力的条件下,建立双列调心凹面滚子轴承动力学模型.以某双列调心凹面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与静力学分析模型滚子最大接触载荷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工况条件(轴向载荷、径向载荷、倾覆力矩、转速)和结构参数(滚子数量、滚子长度、径向游隙)对滚子最大接触载荷的...  相似文献   

14.
王朋伟  范强  贾松阳 《轴承》2021,(4):55-61
随着主机发展的要求,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已发展出多种变型结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而JB/T 8236—2010中仅给出了几种常见结构的调整方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针对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多种变型结构及组配型圆锥滚子轴承,提出了不同结构轴承的轴向游隙调整方法,以解决轴承实际生产及游隙测配时无调整方法可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列调心球轴承外圈沟道缺少加工机床的问题,对全自动外沟磨床3MZ1420修整器部分进行了改造(该磨床原来被用来加工深沟球轴承外沟),增大了其沟曲率半径的加工范围,从小于20mm扩大到50mm。达到了可以加工调心球轴承外圈沟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于庆峰  刘际轩 《轴承》2022,(2):6-10
以三点支承风电机组传动系统主轴用双列调心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固定中挡边、浮动中挡边、无中挡边3种挡边结构轴承,基于风电主轴轴承典型工况,建立轴承动态分析模型,分析中挡边结构对轴承轴向位移、PV值、滚子偏摆、摩擦功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固定中挡边轴承刚性好,轴向位移小,PV值小,滚子姿态稳定,滚道摩擦功耗低,性能...  相似文献   

17.
均压槽与静压气体轴颈轴承承载特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通过开设不同结构形式的均压槽来提高静压气体轴颈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利用加权余量法和有限元离散化方法求解雷诺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针对单排孔和双排孔轴颈轴承,分析不同长度的周向均压槽,以及不同数量、不同位置和不同长度的轴向均压槽对轴承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开设周向均压槽和轴向均压槽都可以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相比开设周向均压槽,开设轴向均压槽对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更为有效,而且只开设一条或两条轴向均压槽就能显著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通常将轴向均压槽置于气膜间隙较小的位置时能使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最大。数值仿真结果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可用以指导高承载和高刚性静压气体轴颈轴承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温保岗  杨磊  王美令  康乃正  雷良育 《轴承》2021,(4):28-32,36
车辆驱动桥主动轴采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支承结构将引起轴系固有特性发生变化,基于赫兹接触及有限元理论建立了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刚度模型及支承轴系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支承结构改变前后的轴系固有特性及轴向载荷对轴系固有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支承结构后,减速器主动轴的轴系固有频率较原支承结构有所减小;随着...  相似文献   

19.
黎桂华  黄平 《轴承》2008,(2):1-6
在考虑接触角的变化和轴向预载荷影响的前提下,基于静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两自由度的数学模型,介绍了精确求解轿车轮毂轴承载荷分布的数值方法,同时系统分析了侧向加速度和轴向预载荷对载荷分布的影响.轮毂轴承在合适的轴向预载荷状态下工作,可以获得最大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20.
铁路货车等级轴承一般检修工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货车352226X2D1-2RZ第1等级滚动轴承与352226X2-2RZ原型轴承的结构和检修限度进行比较,对第1等级轴承检修工艺中的尺寸检测、轴向自由游隙测定、注脂及等级轴承与车轴轴颈压装工序进行分析,设计了第1等级轴承一般检修的最佳工艺方案,并针对等级轴承在车间现场一般检修时易出现混装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工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