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倾斜较薄特厚煤层巷柱-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我国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和水平分段巷柱式放顶煤两种采煤方法的技术优点,提出在厚度10~20m的急倾斜煤层内使用"巷柱-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介绍了该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通风系统、回采工艺,以及阶段高度确定、煤层弱化、防灭火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3.5~10 m大倾角煤层巷柱式放顶煤开采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借鉴我国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与巷道放顶煤开采技术,提出了3.5~10m大倾角煤层巷柱式放顶煤采煤法。对该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阶段顶煤高度以及回采工艺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巷柱式放顶煤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放顶煤采煤法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巷道布置方式及推采工艺进行了优化:底板侧补掘岩巷道作为运输巷,顶板侧沿空留巷;调整工作面坡度,实现煤体自溜;分段间隔式放顶煤。优化后降低了工作面人员劳动强度和施工风险,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及工效,丰富和完善了急倾斜煤层Z型通风留巷放顶煤采煤法,为5~20 m急倾斜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倾斜煤层短臂综采工作面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采煤法,要实现高产高效有一定的难度:在苇湖梁煤矿 579E1WB4 5急倾斜煤层短臂综采放顶煤开采工作面,通过优化采煤工艺和劳动组织,合理确定开采技术参数,开创了最高日产2563t,回采率达到85%的效果,实现了急倾斜煤层综采放顶煤(一井一面)的安全高产高效开采,为集团公司探索并最终实现"四矿联合"生产模式和成功打造千万吨急倾斜高阶段放顶煤开采(技术)的矿区的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倾斜煤层巷柱放顶煤通风问题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煤》2005,14(3):47-48
急倾斜煤层巷柱放顶煤采煤法的放顶煤支架基本解决,近距离煤层通过双工作面串联通风实现了联合开采,但单煤层的开采却因没有较好的通风方法而进展不大。文章首次提出"V"型通风方法解决单煤层的开采问题。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7,(10):40-42
为解决急倾斜单一薄煤层开采效率低、机械设备适应性差等问题,研究出了"两段三平巷"式水平放顶煤采煤方法,同时开采2个分段煤层,工作面沿煤层厚度方向布置,推进方向沿煤层走向推进,实行钻孔松动爆破落煤,并对开采急倾斜薄煤层的综采机械设备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走向长壁、掩护支架、斜坡、水平分段放顶煤四种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从通风条件、巷道掘进率、回采率、机械化程度及开采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急倾斜煤层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述四种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单产能力的发展方向,可为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放顶煤长壁工作面回采工艺,这种采煤方法在技术上是成功的,采区巷道布置(包括灌注防灭火系统)也是合理的,采煤方法的参数确定(包括顶煤厚度、放顶煤步距、放煤口距离等)也是可行的,为急倾斜特厚易燃煤层水平分层放顶煤开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水平分段巷道放顶煤采煤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急倾斜中厚-厚煤层水平分段巷道放顶煤采煤方法,分析了工作面生产能力和促使顶煤冒落放出的措施。工业性试验表明,这是拓宽放顶煤采煤法在急倾斜煤层应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急倾斜煤层分段放顶煤综合防灭火技术应用的实例,对急倾斜煤层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CO浓度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地表填埋、采空区注三相泡沫、均压通风等综合防灭火手段后,工作面一氧化碳明显下降,现场应用效果良好,并提出急倾斜煤层放顶煤回采防治自燃发火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急倾斜单一厚煤层开采时通风条件差、回采率低等问题,针对某矿急倾斜厚煤层赋存条件,运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1种"单一巷道式"放顶煤采煤法。即沿着煤层边界布置2条采区上山,掘进1条回采巷道。在开采过程中沿巷道顶板侧维护1条"人字形"回风巷道,随着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向前推移,维护下1段回风巷,以此接续,形成完整的采区生产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采煤法降低了回采巷道掘进率,改善了工作面通风条件,提高了煤炭产量,回采率高达到87%,工作面的年生产力18万t/a,满足了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白岩子矿井煤层特点及其赋存条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急倾斜煤层开采经验,提出了适合该矿井煤层的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和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对该矿井煤层的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统计及相似模拟实验,对急倾斜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火灾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急倾斜煤层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动态运移与发火区域有关。综放工作面发火均集中在顶板侧煤层,工作面每次发火均不是本水平煤层自燃所致,而是由工作面上部靠顶板侧采空区首先发火,并随放顶煤过程进入工作面所致。围岩变形破坏生成的裂隙供氧通道是造成采空区靠顶板侧发火的主要原因。堵塞漏风供氧通道以便切断采空区残煤自然发火的外部因素是保证急倾斜煤层分段放顶煤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家山煤矿急倾斜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回收率达到80%以上,通过对放煤工艺、放煤步距、放煤顺序等对放顶煤工作面顶煤放出率的影响因素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确定该矿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开采合理的放煤步距为1.2 m、放煤方式为分段、间隔顺序加折返式,此种方法顶煤回收率高,煤质好,支架稳定,为近似地质条件下的急倾斜厚煤层长壁开采起到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极近距离煤层群分层开采支护难度大、危险性高等问题,探索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及区段间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技术在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的应用前景,以官地矿8、9号煤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经论证8、9号煤之间的夹矸层厚度较小,满足放顶煤要求,不会影响顶煤冒放性,以此确定采用错层位巷道布置采煤法进行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的回采方案。通过极限平衡理论、数值模拟确定了下区段沿底巷道位置,沿底巷道顶煤破碎区宽度为1.93 m,极限平衡区宽度为6.65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下区段沿底巷道位置进行选择,计算结果为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巷道侧距离为6.85 m,与前述理论计算得到的极限平衡区宽度基本相同。结合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确定该地质条件下错层位外错式巷道布置方案水平错距为2 m。对区段间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技术机理进行论证研究,并结合矿方原始支护方案最终确定区段间相邻巷道联合支护方案。对下区段沿底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移近量进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下区段沿底巷道围岩变形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内,错层位巷道布置方式支护方案设计较为合理,可以满足工作面安全生产需要,可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布置及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较薄急斜近距厚煤层水平分段放顶煤科学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乌鲁木齐矿区创造较薄急斜近距厚煤层水平分段轻型支架放顶煤采煤方法的科学性.避免了急斜近距煤层开采形成的相互影响,提高了生产能力和采出率,形成了通风系统规范化的基础,采用液压支架放顶煤保证作业安全,适应了联合开采后围岩破坏和矿压显现特征.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联合开采的范围,完善工作面生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总结大洪沟煤矿生产实践经验,提出V型通风方式在急倾斜单一煤层内实现巷柱式放顶煤开采技术。介绍了工作面的巷道布置、设备配置以及回采工艺。  相似文献   

18.
该文主要对急倾斜煤层开采的走向长壁采煤法、水平分层采煤法、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各采煤法的适用条件,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根据白云煤矿煤层赋存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急倾斜煤层开采经验,提出了适合该矿井煤层的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和钢筋混凝土假顶水平分层采煤法,并对两种采煤方法进行了设计,对相似煤层的开采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贵州省的“难以实现机械化开采的关键4%煤层”,主要是倾角大于60°的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机械化开采的难题,首次提出了倾角大于60°的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基于金刚石串珠绳锯的工作面无人化巷道放顶煤开采方法。系统阐述了改造广泛应用于地面采石场、桥梁工程等的金刚石串珠绳锯为液压动力的方法,以便满足煤矿井下瓦斯环境的使用要求;分析了基于金刚石串珠绳锯的无人工作面巷道布置系统及通风系统;详细介绍了应用于采煤工作面的金刚石串珠绳的结构特点、安装工艺、切割方法以及回采工艺;研究了金刚石串珠绳锯对倾角大于60°的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巷道放顶煤工作面煤体与顶底板的分离切割、对煤体内部进行预切割、预破碎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巷道放顶煤无人工作面的区段高度,提高采出率,降低含矸率的目的,进而实现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研究了巷道放顶煤液压支架与金刚石串珠绳锯的工序配合关系以及巷道放顶煤液压支架沿走向布置时与刮板输送机的配合关系;通过与倾角大于60°的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的其他开采方法的比较,论证了基于金刚石串珠绳锯的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工作面无人化的高效、安全、机械化开采的可行性及优越性,为后续急倾斜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