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是由准噶尔及吐鲁番、哈密地区石炭纪弧后盆地未完全关闭演化而来的二叠纪-侏罗纪弧后残余盆地组成。白垩纪-第三纪则是起源于特提斯区的板块运动对这里的挤压与走滑运动,在天山山前形成的类前陆盆地。多旋回叠加盆地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格局与热演化,扩大了盆地油气勘查领域。 相似文献
2.
骆传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1):114-123
准噶尔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晚古生代弧后盆地阶段,晚二叠世至侏罗纪的残余弧后盆地阶段以及其后的远源碰撞山间盆地阶段。它是一个由多期原型盆地叠置的继承性盆地,为烃源岩的生成演化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各时代各类圈闭发育,含油气远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成烃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讨论了我国西部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成烃地质特征。认为中国西部盆地振荡运动频繁,均为复合型盆地,有海相和陆相沉积体系,生储层时代老,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不同地质时期沉积中心和生烃凹陷的转移控制着油气田分布。盆地背斜成排成带,局部构造发育,油气藏以背斜型居多。地温梯度低,成气期晚,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油气分布受含油气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反映了该盆地为弧后裂谷盆地的性质。本文根据大量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在构造演化分析、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充填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类盆地的沉积充填模式。 相似文献
6.
7.
8.
王本善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6(4):9-16
在球坐标系统中,球内一点受到挤压力时,在其前方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分量。俯冲板块前方所产生的向上分力破坏了岩石圈的重力均衡和相均衡,引起地幔底辟和岩石圈下部熔蚀,使地壳减薄,在俯冲板块的持续作用下,上述作用反复进行,最终地壳被拱裂张开,形成洋壳化边缘海盆地。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张应力可用公式Fui=(h-hi)f sin α cos(β-ωi)θi(1-n)^pij计算。由俯冲产生的张应力的分布范围可宽达1000-2000km以上。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美国高度发展的石油地震反射剖面测量方法技术已通过COCORP研究机构应用于研究大尺度的大陆地质和大地构造问题.COCORP是大陆反射剖面测量协会的缩写.该方法应用五个大型卡车震动器组合做震源,应用9.5公里长,2304个检波器、96道的排列接收.震源时间函数是由8—40Hz扫描.测量参数是标准的24次共深度点叠加.一般都能得到基岩内部反射界面的数据,其深度有时达到40~50公里.在美国已经在14个不同的地点做了2400公里以上的测量剖面.这些主要地质构造的三维的或者深度的观测,提供了新的重要地质特征的认识.诸如汇合板块边沿和大陆一大陆碰撞带:主要的断裂、主要的基底断块隆起和地震构造带等.有时地面观察和研究断层也能够确定地壳中的深部断裂.这些成果是对地面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的观测结果的补充和综合.这个方法当然完全可能有效地在中国应用来进行区域的研究诸如印度—欧、亚碰撞带,它包括有:印度一雅鲁藏布缝合线;西藏高原一唐古拉山带;南山和天山褶皱带;东中国中部深断裂和山西地堑等所举出的少许几个例于.中国的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特殊性质,使上述重要的地壳特征的研究引起了特殊的科学兴趣. 相似文献
12.
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垂向上层序不完整,平面上沉积体系和相带不齐全,盆地以侵蚀或断层为边界以及周缘和邻近地区露头的构造特征都可作为识别残余盆地的标志。残余盆地大多经过多次构造的叠加,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角度可将这一过程抽象为建造过程、构造过程和信息记录过程。要认识和重建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盆地的原始构造格局和沉积特征,就必须除去后期叠加的构造层和构造变形,即反序构造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构造成像、变形年代确定和变形恢复等几项关键技术。残余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复杂,一般分两个步骤对其进行油气地质评价 :一是运用反演技术恢复原型盆地构造格局、沉积特征以及原生油气地质特征;二是以原型盆地为出发点,运用正演技术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将结果与现存实际对照,修正主观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盆地改造过程中空间结构层次、时间发生序次与成烃、成藏事件的时空耦合关系,并由此深化对油气形成和聚集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16
我国中西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具有优越的天然气地质条件,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在这些盆地中天然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发现了克拉2、依南2、白马庙、呼图壁、南八仙等多个大、中型气田,充分证实中西部前陆盆地是当前我国陆上天然气最有利的勘探领域,其中库车、川西、准噶尔南缘、柴达木北缘是今后勘探的重点。为使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加强山地地震勘探、复杂储集层的识别与预测,以及钻井完井工艺等技术的攻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特征与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14(4):1-5
本提出了中国含油气新区、新盆地及其类型特征,并认为这些新领域是我国“九五”乃至21世纪陆上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地。 相似文献
15.
生产测井新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生产测井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寻找剩余油、检测套损、确定套管井井眼轨迹的技术,在老油田挖潜的生产应用中见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概括介绍了脉冲氧活化测井、钆中子寿命测井、激发极化测井、多臂井径测井、电磁探伤测井、陀螺测斜测井、产出剖面与注入剖面测井等生产测井实用新技术的国内外研发现状、仪器类型、现场推广应用效果及对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沉积古地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特点提出了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世湖盆主要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区,侏罗纪中国中、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水域面积大,烃源岩发育。中、西部湖盆较东部发育是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地区。早白垩世晚期以后,中国西部上升而东部开始沉陷,早白垩世晚期发育了东北松辽大湖盆。早第三纪中国西部急剧抬升,东部、海上进一步沉陷,发育了渤海湾、苏北、江汉和海上陆棚诸多湖盆,是新生代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构造类型有三种: 1.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拉张型盆地。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长江三峡以东分布有一系列板内断陷—拗陷盆地,其成因机制与上地幔的隆起有关。如渤海湾、苏北、江汉等盆地为多旋回的断陷—拗陷盆地。珠江口是南海扩张盆地的北部陆壳边缘断陷—拗陷盆地。2.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过渡型盆地。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板内多旋回拗陷盆地。3.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挤压型盆地。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为碰撞挤压带之间的大型卵形复合盆地。乌苏、库车、酒泉和民乐等盆地为山前拗陷盆地。吐鲁番为天山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和提出了"成油系统"的思想,并在此后的20年间又相继发展和提出了"源控论"、"定凹选带"等几乎和含油气系统"等效"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在指导我国东部相对简单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石油人在对西部和南方多旋回叠合或改造盆地的"求知"中,在中国盆地的"土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油气保存单元"等更贴近"中国型"盆地风格和特点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取得了在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中国的几辈石油人在"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促进了含油气系统思想和中国盆地的"融合",在含油气系统理论体系中添上了浓浓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油气盆地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可分为五大构造区,它们控制了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每一沉积盆地可有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结构,分别构成一种或多种盆地原型;对两种以上原型盆地组成的叠合盆地,宜用双重分类命名。以印支旋回为界,可分上、下两大油气组合,上部组合约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60—70%,今后仍应是重要勘探对象,同时要大力开展下部组合的勘探。为深入评价盆地的含油性,可建立计算机定量动态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