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师道自觉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情感意愿的高度统一,其内涵包括师道自知、师道自肯、师道自任、师道自行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较之师道自觉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具根本性,要通过师道自觉促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信,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独特价值。同时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立足于本土化,更要努力实现国际化,融入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文化认知中表现出的低认同、认知弱、盲目化的特征,也深刻地揭示出其文化自信的缺失。从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入手,以坚持方向引领与培育文化自觉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政府引导与高校教育两个维度探寻切实、有效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3):210-211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博大精深。融合着儒、释、道三大家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把传统文化寓于高校教育之中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
中国传统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地肯定和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内容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就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积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是一个辨证的关系,彼此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此同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要发扬对不合时宜的要超越。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阐述了我国认可机构在认可文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开展认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从而提出发挥认可文化传递信任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8)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少数民族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同样,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需要实现载体。本文试图探讨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6):130-132
大学生是最主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其现实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以及拔高大学生自身的品德水平。基于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进行两两结合,形成不同战略,为寻找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提供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
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忽视,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对应性融入路径的探索,彻底变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本文以北大荒精神的红色文化特质为出发点,探讨以北大荒精神助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北大荒精神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由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发展,社会急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涉外护生的职业自信关系到涉外护理质量和国际化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文章分析了涉外护生对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职业自信的现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以文化自信引领涉外护生职业自信的路径: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护生职业使命感;双边学习交流,坚定职业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职业自信;树立优秀"典型",榜样引领。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9)
自信,是信心的源泉,是做人的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爱护和朋友似的信任,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效应,营造美好的心境,让他们在活跃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塑造自信的健康心理品格,为国家输送充满自信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2):83-86
基于严格加密算法的区块链技术,具备数据真实、共享、安全、可跟踪等特性,能解决传统金融行业交易成本高、系统性风险和监管难度大、数据接口技术不完善等痛点。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率先在区域性股权交易、机构间市场和股权店头交易中应用,且更多的是在联盟链上进行,即在获取智能合约管理数据、股权交易信息上链数据、链上数字资产确权数据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数据基础上,搭建股权登记模块、估值模块、发行与交易模块、退出模块、监管模块、风控模块、清结算模块、股东(中小投资者)投票模块等,以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利益,方便流转和数据存储。但是,区块链技术在改善传统股权交易平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技术或者法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4)
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江西区域留下的丰硕成果,在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展示出中华文明璀灿的光辉。高校是培养建成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人才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生党建工作更是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分析了江西红色文化的载体、内涵和特征,就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挑战条件下,如何运用这一宝贵文化资源,创新学生党建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级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它的职业属性,因此传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倾向于设计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方法,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教育的真谛,忽视了德育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健康,从而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从德育的角度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如何利用它提高高职德育教育,进而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教学水平的措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
如今,在宅文化的影响下,宅男宅女成为了大学生中十分普遍的群体。他们大都足不出户,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宅文化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的影响。鉴于宅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应从学校、家长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对这一群体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武汉建筑文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毅 《华中建筑》2005,23(4):1-2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是楚文化的中心。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了众多外来文化,具有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的特点,宽容的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该文从建筑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两个层面入手对当代武汉的城市建筑文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生态型、景观型、开放型"的原则指导下,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趋同的情况下,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场所精神"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成都历史文化内脉及保护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凌岚  锺毅 《华中建筑》2002,20(1):36-37
该文立足于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建城和发展的历史,对影响和贯穿成都市物质空间建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将之概括为自然和人文两大脉络。并论述了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新生两大脉络需求,促使成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延承。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4):85-88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评估高校优劣的分水岭。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发凸显出来,由就业压力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了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0)
了解当代大学生转专业倾向及动机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以师范院校学生为例,构建专业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转专业倾向,并结合院校对比与深度访谈,深入探讨大学生转专业动机。研究发现:师范类学生转专业规模逐步提升,转入专业以师范类的数学、汉语言、英语等热门专业为主,但多样化选择趋势显著;兴趣优先、职业引领、盲目从众是学生转专业的三种主要动机类型。研究可为师范院校制订学生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提供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