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构建传统美德教育模式,有助于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手段、提高德育实效,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校为此以经典诵读为先导,加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渗透;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德教育之最,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既是教育自信的积极彰显也是教育自觉的主动呈现。通过对4所建筑类高校传统美德融入高校德育的情况调查,全面厘清高校德育在内容设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探究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转换与改造的困境,以及扬弃与整合的阻滞因素。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指出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中主体与客体的结构性矛盾和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冲突,切实认清其根本原因与现实困境,批判道德异化的根本性危害和经济至上论的价值偏离。进而,依据高校德育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力求从德育价值内核的熔铸切入,探寻高校德育四重功能与三层目的的统一、过程与环节的连贯、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相适;从传统美德自觉内化的引导着力,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和受教者等全要素整合的课堂教学路径;从教育技术的建构入手,打造科技加持、数据驱动的“智能+”德育载体;从评估传统美德在高校德育中创造性转化的实效出发,坚持认知、动机、行为相统一的原则,追求以评促改、以改促教的转化实效,构建全程考核、全员评教的教学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各中小学校的班主任大多数由教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师担任。这种安排主要是考虑到教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教师因课时较多而和学生接触多、比较了解学生,因而适宜当班主任。时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主流,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认为,要加强德育工作,扭转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不高的局面,就要重视和发挥“副科”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彻底改变传统的由语文、数学、外语老师担任班主任的观念,大胆启用“副科”教师担任班主任,这对于增强德育实效性定会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技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形式多元化、自主创业多元化等特征。对技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技校生就业多元化视野下,技校生德育工作应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毕业生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观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技校德育工作平台制度化、日常化、人性化、信息化和趣味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柳州东校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介绍一个新型现代高中校园规划的经验与体会,说明丰富的空间组织模式和适合的人文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重要的情感寄托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华 《云南建筑》2010,(2):31-32
就中小学教学楼设计上改造从抗震的构造措施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华金叶榆观赏性佳、乔灌皆宜、抗性强的特点,从丛植、孤植、列植、绿篱等角度,阐述了中华金叶榆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并归纳了中华金叶榆应用的注意事项,使园林景观更具美感、艺术感及自然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并且伴随财政对教育的逐步倾斜,出现了许多功能广泛、设施齐全的中学校区,其中典型的以教学楼为主,并配以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浴室、体育场所等完善的配套设施。本文以教学楼为侧重点,从照明、节能、安全等方面阐述中学对电气的诸多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某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针对现代校园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提出立体化多层次折叠空间的解决方案,以适应现代校园在有限的校园用地中,提供无限的学习交流场所。  相似文献   

10.
赵光桦  杨胜 《山西建筑》2010,36(20):69-70
通过对中小学校舍房屋排查鉴定,针对框架梁柱混凝土强度不足,提出采用外贴CFRP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其结构的抗震性能,为此类结构采用CFRP进行抗震加固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笔者结合曾担任过的中小学校工程的设计,对中小学校电气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1 川西传统民居 川西传统民居首先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存在.川西平原系指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邛崃地区,是由其周边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原,川西民居就是在这一地貌下形成的民居群.  相似文献   

13.
<正>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中小学校作为最普遍最大量的公共建筑,中小学建筑及环境质量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所,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在张宗尧、李志民教授的带领下,成立教育建筑设计研究小组,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状况,持续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15.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小学的规模与日剧增。但无论是新建的中小学建筑还是改、扩建项目,目的都旨在为下一代提供更加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这一发展趋势与绿色建筑的内涵不谋而合。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绿色学校”的运动,瑞典有绿色学校、澳洲有可持续发展学校、英国有生态学校、美国有健康学校。通过1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技术手段和运营策略。在我国,教育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评估标准和设计要素,试图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范云鹤 《中外建筑》2010,(8):184-185
2009年11~12月对湖南省某区35所中小学校舍149栋房屋进行了抗震鉴定,并出具安全鉴定报告。结合鉴定工作对校舍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所调查校舍普遍存在结构体系不合理、抗震措施不足,部分校舍存在施工质量较差等问题,影响校舍安全性能。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加固、改造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岳久 《安徽建筑》2011,18(1):25-27,55
分析中小学校建筑设计问题,结合抵御灾害的要求,提出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解决措施,并提出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通过利用支撑体建筑、开放建筑和体系化建筑三大理念相结合,以此展示中小学建筑设计方案对灾区不同地形、不同办学规模、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中小学等校舍每年可以得到及时的维护或更新,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修缮工程点多面广,涉及单位较多,管理较复杂,但由于不能影响开学,导致修缮期间工期矛盾尤为突出。因此,校舍修缮项目工期的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震后中小学重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震后重建中小学中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使学校成为在灾害发生时最安全的地方。在提出震后重建中城镇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之后,对选择建筑结构形式和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重逐年提高,近年来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特别多,虽然学校的电气设计并不复杂,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下面仅就设计中的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