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1):115-117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一旦与学生、教师和高中学校的利益高度相关,那么由这些利益高度相关的主体来进行评价时,由于受到"理性经济人"自利性的制约,利益高相关主体极有可能因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取决于"评价什么",更取决于"谁来评价",甚至可以说,"谁来评价"会直接影响着"评价什么"。而就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来看,学生更多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记录主体,高中学校(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等)更多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真实性的监督主体,而高校才是最终、最佳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11)
协同论的系统开放性、序参量和自组织原理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机制提供了理论解释。借助协同论分析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协同是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必然要求,序参量是综合素质评价组织实施的主要矛盾,自组织是综合素质评价完善改进的根本途径。综合素质评价协同组织实施机制包括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评价过程、评价组织机构的价值整合、评价实施资源的系统化及评价组织制度保障的配套。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9)
通过对"虎妈狼爸"在学习上严格要求、限制孩子自由、注重传统文化和多方面培养孩子等家庭教育表现的分析,揭示其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有着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从而有利于全面地对"虎妈狼爸"式教育进行评价,最终在家庭教育上进行反思,提出父母要做到学会相互沟通、制定家庭规矩、培养综合素质、建立惩罚制度和重视发展的阶段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京十一条"出台了,最出人意料的两条是,"暂停对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以及不能提供一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发放贷款。"和"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暂定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1)
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是一种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与学生德育素质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它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德育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的现实表现依据,在综合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能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以及现实表现等要素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评价。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争论,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现代大学价值由追求"学术性"的人文价值和追求"职业性"的应用工具价值的双重价值构成。首先大学是"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学术性职能是大学生存合理性的唯一理由。其次"职业性"又是大学立足社会的理由。错位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导致大学价值"偏瘫"。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既重视"学术性"又强调"职业性",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学习能量(Learning Power)是有关学会学习的国际前沿理念。与"学习力"不同,"学习能量"是一个基于生态学习理论的整合概念,是课堂生态系统的核心。"学习能量"的本质是所有人身上存在的生命能量,能够使人类不断成长、发展和进行自我实现,可以定义为一个联合起来塑造个体学习者参与学习机会的价值取向、倾向和态度的复杂的混合体。CLARA是基于学习分析学所开发的新一代"学习能量"测量工具,包含八大维度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关系与协作、学习取向三部分内容。在当下真实的教育情境里,"学习能量"理念有助于使学会学习转化为行动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立人教育"是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吉首大学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高等教育理论范式和实践形态。针对传统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缺失和实效性不明显等问题,"立人教育"确立了"以德育为先导,以智育为基础,以体育为依托,以心育为涵养,以美育为格调"的高等教育内涵结构体系,形成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的实践结构体系,建构了"着眼过程、服务目标、注重实效"的评价结构体系,确保了"立人教育"目标和理念的实现。在价值取向上,"立人教育"坚持学生普适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立足现实与批判反思相结合,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相结合,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学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8)
本文针对当前在学员学习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外部评价模式"、"自主评价模式"、"结果评价模式"等四种学员学习质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6)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及素质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改革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逐渐出现。文章通过分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2)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3)
《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的落成给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提供了保障。和解协议的"国际性"和"商事性"是适用《公约》的前提之一,拟从"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角度,通过比较研究《公约》与其他公约之间、《公约》与国内法律之间就"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规定之异同,为《公约》与我国法律制度的衔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151-156
中国古典舞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悲怨形象为代表的诸多作品横空问世以来,即掀起了"凄""惨""怨""殇"为特征的"悲剧"作品创作热潮。这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有其独到之处,能赢得观众喝彩,但其后有更多的编导屡屡触及此范式,"悲剧"作品的呈现变得屡见不鲜,观赏之余不由的会考虑到:"范式悲剧性"的古典舞作品岂能任由其发展,在其创作之时,我们的创作者是否应对其做足够的思考与研究。本文就其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5):111-112
美国超验主义的杰出代表爱默生在其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东方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中国的儒家思想对爱默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极大地切合了作为超验主义思想基石的"超灵"理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
一种纯语义学的意义概念是能够得到界定的,因而除了与数学和/或逻辑有关的那些承诺,并不需要妄称其他更多东西。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可以充当一种逻辑分析法,而且这能为分析性与综合性之间的严格分界提供辩护。事实上,奎因并非驳斥而只是拒绝了对于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路,因此,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区分并不过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2):53-56
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党建和中国革命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特别是就中国革命的性质、领导权、战略策略与前途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具体指导。在这个指导过程中他又有很多改变和反复。这些指导一方面对中共的建设和成长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错误,给中共建设和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造成了很大损失。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党建和中国革命的指导之所以出现错误,其原因在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国际共运实践理解不透彻,对中国国情和中国各阶级认识和分析不深入,也在于苏联受到的现实安全威胁以及斯大林自身性格和工作方法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19.
《Planning》2016,(4)
"栋"和"幢"作为量词义项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出现混用的情况。根据原型范畴理论,通过考察语源的历时演变和从抽象概括发展引申并逐渐产生量词义项的过程,重点论述二者作为量词义项修饰建筑名词的异同,进而得出:"栋"用于称量有完整的独立构架结构的建筑,"幢"用于称量在相应范围内不可分割、有相同功能或者外观且可能包括不同结构和层次的建筑;"栋"和"幢"作为量词义项时,两者在一定范围内互用,但是"幢"使用的范围更广;"幢"更倾向于书面语而"栋"更倾向于口语;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出现"一栋"和"一幢"混用的现象时,人们在语言选择上倾向于使用"一栋"。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
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靶子"(为何要说)、"灵魂"(要说什么)和"血肉"(说出什么)。《哲学笔记》的"靶子"是为什么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理解"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个"问题的实质";《哲学笔记》的"灵魂"是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哲学笔记》的"血肉"则是围绕这个"问题的本质"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回到列宁》的"靶子"是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否具有"非同质性"问题;《回到列宁》的"灵魂"是以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为前提而"重新拟现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原像";《回到列宁》的"血肉"则是对列宁哲学思想自我批判中的重要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