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4)
笔者通过梳理会计学和会计实务中的商誉概念及其计量方法,总结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商誉确认与计量规则,提出应该基于财务报表体系的中心和收益确认观念来思考商誉减值还是摊销的问题。笔者认为,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制定的逻辑和发展方向,商誉不应该进行摊销,而是继续采用现行的减值处理方法;但若考虑商誉会计处理中的实践问题和当前财务会计从以利润表为中心向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过渡这一发展阶段的混沌特征,则可以把商誉视为一个"费用库"(而非资产)进行分年度摊销(同时减值测试),抑或一次性处理。笔者认为,如果A股上市公司2018年之前的商誉减值会计处理被操纵了,有巨额的减值损失未被确认,那么,即使商誉减值改摊销也并不能排掉商誉这颗"雷",因为商誉摊销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和计提减值准备。当然,如果我国资本市场是有效的,2018年度财务报表中"爆炸"的商誉"雷"并不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雷"。笔者还分析指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并不是采用权益结合法来处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是采用"历史购买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3)
巨额商誉减值造成近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现象频发,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并购商誉会计计量问题的激烈讨论。文章在梳理商誉形成与计量的基础上,对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国际比较与讨论,通过高升控股并购案例研究发现,收益法估值模式为高额商誉的确认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商誉的资本化处理模式形成巨额减值的"堰塞湖",商誉"只减值,不摊销"的后续计量模式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基于此,对我国并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提出建立追责机制、提高商誉估值准确性以及商誉初始计量采用费用化模式、后续计量采用摊销与减值并用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3)
文章以合并商誉后续计量为切入点,比较了中外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有关规定,并对其会计处理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目前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存在问题的总结,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会计实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
文章从概念出发,基于已有文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解析商誉的构成和计量,为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研究发现:采用间接法计量商誉时,其经济含义既包含会计学意义上的"商誉",也包含财务学意义上的控制权溢价,还包含经济学意义上的议价能力差异;商誉的初始计量存在没有实体或合同与之对应的问题;后续计量既存在重复计算利润的问题,又存在商誉附着于实体或合同形成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的问题。这使得商誉的计量存在矛盾,文章针对上述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后续研究尚需通过个案发现商誉处理的具体问题,还需要大样本研究发现商誉的计量规律,为完善商誉的会计处理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3)
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有可能影响净利润。去年,多家A股上市公司由于商誉"黑天鹅"影响净利润而导致业绩跳水。企业在收购一家子公司的时候,针对子公司无形资产的估值和未来盈利能力的估计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很有可能出现高估值和高业绩承诺的"双高"情况。商誉初始计量以及确认的难度很大。本文对商誉的资产减值影响企业业绩进行研究,多角度为商誉研究提供新的证据,为管理当局提供合理的商誉会计处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6)
2019年12月24日财政部正式出台《政府会计准则第10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同》(简称GAS 10),对PPP项目政府方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文章认为GAS 10关于PPP项目资产的会计处理有待进一步商榷,故立足于国内外现有准则,探讨PPP项目资产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产生的会计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基于委托代理原则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作为确认主体,同时采用"政府会计主体"而不是"政府方"的表述更为恰当;政府会计主体应当按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在确认PPP项目资产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授权模式和净资产模式;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在项目公司发生与PPP项目资产相关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后续支出时,将这些后续支出追加计入PPP项目资产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9)
近年来高溢价并购浪潮不断掀起,在高溢价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现行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和合并报表商誉减值的规定是两条线并行,个别报表中商誉减值反映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中,而合并报表中商誉确是以购买日的商誉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因此当前会计准则并未将两者减值综合考虑进来,不利于实务工作者理解和操作。文章通过案例分析,试探性地找出个别报表中商誉减值和合并报表中商誉减值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以期为完善相关会计政策法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1)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业务激增,高溢价并购形成了大量的商誉,A股市场隐藏着巨大的因商誉减值导致的企业亏损、业绩下滑的风险。为强化对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证监会发布了商誉减值的风险提示。回顾我国现有商誉及减值的有关准则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审视国际上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对商誉及后续计量的规范过程。本文建议从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程入手,防范高溢价并购的发生;通过制定和完善商誉会计准则及相关指导文件,规范商誉后续计量行为,实现规范商誉及减值业务的处理、化解企业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7)
近年来商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正确计量商誉的初始确认金额,需要合并方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充分利用以合并对价分摊为目的的评估报告,正确识别和确认被合并方拥有的但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从而避免将应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计入商誉,保证报表中商誉初始确认金额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若干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以及审计报告的研究,分析实务中上市公司均有在合并时将被合并方的客户关系、销售渠道、营销网络等,未在报表中确认的项目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减少合并商誉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6)
近年来,A股掀起并购潮,商誉的计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题。针对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存在的理论缺陷,本文基于IASB提出的净空高度法设想,结合目前我国A股市场商誉具有的特点,提出从理论上改进现行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将收购前未被确认的净空高度账面价值计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中,通过比较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与资产组含商誉含净空高度的账面价值,判断资产组是否减值,从而使得商誉减值确认更加准确及时。本文通过案例演示整个方法的计算过程,并对方法做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