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清亮 《测井技术》1995,19(4):267-270
均质k值主要取决于电极系尺寸。对其准确求解有助于电极系的设计与考察,本文利用更近实际的物理模型,精确求出了球形聚焦电极系的均质k值。由微扰法得到的纵向几何因子,可对该电极系的纵向识别;能力进行定量讨论。  相似文献   

2.
微球聚焦测井仪非均质k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芸  吴信宝 《测井技术》1994,18(1):22-25
王芸,吴信宝.微球聚焦测井仪非均质k值的研究.测井技术,1994,18(1):22~25本文阐述了微球形聚焦测井仪非均质仪器常数(k值)的物理及数学意义,并对均质k值和非均质k值进行了对比,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大量的计算机考察.发现斯仑贝谢公司所给的k值是非均质k值,且并非适用于所有地层情况。本文根据我国油田地质情况,给出了几大油田的最佳非均质k值。  相似文献   

3.
李清亮 《测井技术》1994,18(3):155-159
李清亮.数字聚焦测并原理及探测特性的研究.测并技术,1994,18(3):155~159数字聚焦测井采用球形聚焦电极系。本文研究了以传输阻抗实现数字聚焦的物理原理,求出了其电极系的均质K值及几何因子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低侵(Rxo<Rt)时双感应──球形聚焦组合测井的失效原因,间接地为国内开展新一代感应测井仪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球形聚焦测井的数字聚焦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健弟 《测井技术》2003,27(5):441-443
数字聚焦方法与球形聚焦不同。球形聚焦通过电极系采用硬件控制方法实现动态聚焦,数字聚焦通过电极系采用软件虚拟聚焦交替发射测量电流和屏蔽电流,分时间记录各种基本测量值,根据基本测量值按聚焦条件下的电阻率计算公式求出A0电极附近地层电阻率。数字聚焦测井的电极系尺寸及分层能力与球形聚焦测井相同,数字聚焦仪器电路简单,调试维修方便。  相似文献   

5.
阐述微球形聚焦测井仪非均质仪器常数(K值)的物理意义及数学意义,并对均质K值和非均质K值进行对比,通过在标准溶液中测出大量数据,研究K值对微球形聚焦测井仪一致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石油仪器》2007,21(5):66-66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侧向测井的电极系,特别涉及一种与强聚焦双侧向测井仪配合使用的强聚焦双侧向测井仪电极系。其技术方案是多组电极环绕制在同一根绝缘体上,在绝缘体中心是主电极,主电极的两边对称排列着监督电极、屏蔽电极、辅助监督电极和屏蔽电极;所述的屏蔽电极活动连接电子线路外壳,电子线路外壳通过绝缘短节连接屏蔽电极。本发明具有纵向分辨率高,  相似文献   

7.
将双侧向测井(DLL)电极系的一小段近似看成一点电极,则电极系在空间任一位置产生的总电位为各点电极电位沿电极系求线积分,考虑到电极系电流密度分布的均匀性,计算了深、浅侧向的电极系系数,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1%和6.8%。在水平井中,假设电极系轴平行于地层界面,忽略井眼和侵入带的影响(春影响另行考虑),利用镜像法求解的结果表明:对于两层模型,邻层对深侧向(LLd)的影响明显大于浅侧向  相似文献   

8.
微球形聚焦测井仪的k0值及非均质特性曲线的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球形聚焦测井的核心技术是求取其极板的仪器常数k0值及相应的校正图版。该文利用三维有限元素法编写出求解微球极板的k0值及其非均质特性曲线的程序,程序的计算结果与给定的结果相吻合。利用此程序可以设计出新型的微球极板,并能求出其仪器常数k0值及其相应的校正图版。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双侧向仪器分辨率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开发后期对薄层评价的需求,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双侧向测井仪,在仪器电极设计中,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软件精确模拟了多种电极系在二维地层中的响应,充分考虑了仪器分辨率的提高与电路硬件聚焦的物理限制的关系,确定了电极系结构,该仪器的理论分辨率达到0.3米,与微球聚焦测井仪的分辨率相近,而仪器的探测深度与传统双侧向测井仪基本一致,现场测试结果证明了该仪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非均质储层模型微观水驱油实验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影响注水开发油藏水驱效率和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利用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了横向、纵向及平面共6种非均质模型在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水驱油机理。针对不同非均质模型和注采方式下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改变注采方向和驱替压力对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影响。改变注采方向后,横向和平面非均质模型采收率分别提高了2.89%和5.42%;对于纵向非均质模型,首次低注高采改变为高注低采后提高采收率3.72%,反之提高了1.26%。提高驱替压力后,横向及纵向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35.65%和31.26%,平面非均质模型只提高了8.10%。  相似文献   

11.
三维感应测井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维感应测井仪器在均匀、无限大、横向各向同性(TI)导电地层中的响应,分析了井眼倾角、水平电导率、垂直电导率、工作频率等因素对接收线圈系感应电动势的影响。趋肤效应对XX/YY方向感应电动势的影响比ZZ方向显著;垂直井时,水平方向电导率可通过ZZ感应电动势求解;垂直电导率可通过XX/YY方向感应电动势和求得的联合计算求解。倾斜角可通过交叉耦合电动势计算。在低频近似条件下,计算证明了可由三维感应测井响应提取地层各向异性电导率以及井眼倾角等信息,为三维感应测井资料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常规双侧向测井仪分辨率不高、电极系很长、不便于现场组合测井等缺点,一种新型的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仪被提出、设计、研制完成并投入生产.介绍了高分辨率双侧向的电极系结构、工作原理,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阐述了它的分层能力、探测深度和围岩、侵入及井眼等影响.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双侧向在大大缩短了仪器长度的情况下,同时取得了高分辨率和深的探测深度;尽管高分辨率双侧向井眼影响较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分辨率双侧向可以取代常规双侧向用于常规测井.高分辨率双侧向测井仪是快速与成像测井系统EILog-05最重要的井下仪之一.  相似文献   

13.
测量岩石电阻率参数的常用方法有实验室测定、地表小四极测量和电阻率反演,每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在没有钻井,不能用井旁电测深资料反演地层电阻率的情况下,可用地表小四极法测定岩石电阻率。但其测定值与井旁电测深资料反演的电阻率值之间存在一个系统差,不能用于大地电磁测深等资料的反演解释。为此,探讨了岩石电阻率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将地表小四极法观测的岩石电阻率值用孔隙度来标定的方法。结果表明,用此方法标定后的电阻率值与井旁电测深资料反演的电阻率值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随钻电极电流型电阻率测井仪即双侧向电阻率随钻测井仪DLR已进入现场试验阶段.该仪器提供深、浅2种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可用于判断随钻过程中的地层侵入情况和钻后地层评价.介绍了该仪器的电极系排列和测量原理,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该仪器的仪器常数及测井响应的井眼影响、分层能力、探测深度及侵入影响等探测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同类仪器相比较,该仪器具有更好的分层能力、更大的探测深度和较小的井眼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汝泉 《石油仪器》2004,18(2):11-13,24
常规双感应测井仪传感器存在不能兼顾径向探测深度和纵向分辨率且结构复杂的缺点。文章介绍了一种全对称结构线圈系,对称分布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参数相同,保证了线圈系的纵向响应完全对称。计算出了其深/中感应线圈系的纵向、横向几何因子曲线和空间频域响应曲线,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响应特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线圈系结构简单,技术指标优良,可以兼有较大的径向探测深度和较高的纵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6.
复电阻率测井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与观测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岩石频散特性的机理研究表明,低频时岩石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与激发极化效应有关。针对双侧向电极系结构,对低频时的复电阻率测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井眼环境下的复电阻率测井的空间探测特性只取决于其电极系结构;井眼环境下获得的频率测井响应特性与岩石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数值模拟实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相同。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双频复电阻率测井的构想:电极系采用双侧向电极系结构;测井时分别提取低频和高频测井响应的复电阻率值及相角;再通过复数运算关系计算出同相电阻率和异相电阻率,进而用于有效地评价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7.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的 Butler 产能模型假设油藏均质各向同性,在没有考虑垂向渗透率的影响时,导致 SAGD 产能计算结果较实际值偏高。 通过对比常规水平井产能公式的各向异性校正方法,并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拟合对 SAGD 产能公式中的平均渗透率进行了校正。 该方法将 SAGD 数值模拟结果反推得到解析公式中平均渗透率的值,从而建立其与水平和垂直渗透率的对应关系,再通过回归即得各向异性油藏中渗透率的表达式。 实例计算表明,校正后的 SAGD 产能解析公式其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18.
Estimation of the vertical force at the kick-off point (k.o.p) is of major concern to field engineers involved in horizontal drilling. Prior knowledge of the level of magnitude of the vertical force assists engineers in selecting appropriate hole paths to be drill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pipe failure. Current methods employed to approximate the vertical force are based on simple mathematical models that are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ative of field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the use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o predict the vertical forces at the k.o.p, which is required to push pipes through curved hole sections.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ea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eld variables and the vertical forces through generated results using a finite element package and offers a quick and efficient way of estimating vertical forces at the k.o.p for various field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pipe stiffness, hole radius (build-up rate), hole roughness, and the horizontal drag force applied at the end of build (e.o.b) are investigate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AN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nning force variation at the k.o.p increases as the horizontal force, buildup rate and drag increas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pipe stiffness has negligible effect on the variation of running force at high buildup rate where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s observed at low buildup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