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及絮凝检测仪原理.该检测装置通过测定悬浮液透光强度的波动来反映颗粒尺寸的大小,因此,尝试将絮凝检测仪用于监测油田含油污水絮凝过程和确定油田含油污水絮凝剂投量.经过试验证明,絮凝检测仪的检测信号R能够灵敏地检测絮凝状态的变化,为油田含油污水絮凝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絮凝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以流动悬浊液的透光率脉动值检测为基础的光学絮凝检测方法进行了简略介绍,并将其用于监测各种条件下高浊度水的絮凝过程,进而提出一种新的高浊度水絮凝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且可实现在线连续测量.  相似文献   

3.
信息市场     
高浊度水透光率脉动单因子絮凝投药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高浊度水处理困难,目前国内、外通常是先用高分子絮凝剂作预处理,然而如何准确控制絮凝剂投量这一难题,国内、外水处理领域均未解决.以往人们对数学模型控制法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高浊度水的水质参数(例如:含沙量、颗粒比表面积)在线连续测量本身就是一项有待突破的技术,故该方法始终没有在高浊度水投药控制中实用.透光脉动技术,目前国外正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本研究对该技术作了进一步开发,研制出了一套絮凝检测装置,成功地实现了在线连续检测高浊度水絮凝颗粒粒径,并开发了以检测絮凝体平均粒径为基础的高浊度水投药自控系统,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只检测絮凝颗粒粒径一个参数就  相似文献   

4.
羊寿生 《给水排水》2007,33(7):33-35
上海竹园一级强化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70万 m3/d,设计采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该方法失效,只能改为化学絮凝工艺运行.更改工艺后,出水TP<1 mg/L,达到预期目标.介绍了工程的基本情况和设计参数,总结了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验室分离、筛选和优化培养的微生物絮凝剂高产茵菌株G15,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和所形成絮体的微观形态结构,分析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随茵株生长量的增加而提高;该絮凝剂在碱性条件下有较强的絮凝活性,当pH=10时最佳投加量为2.5 mL;絮凝剂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加入茵株G15的发酵液后,高岭土悬浊液的ζ电位从-36.27 mV显著上升至-12.97 mV;并且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的絮体颗粒大且结构密实,形态上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徐六泾河段洪季中水期悬浮泥沙沉降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相同絮凝体粒径下,大潮差时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降速度都是小潮差时絮凝体的1.5倍,整个测量期间沉降速度约为0.5~3.0mm/s.针对目前利用分形学研究泥沙沉降特性的成果结合本文结果可知徐六泾处絮凝体质量分形维数约为2.5,并且由于泥沙形状及分布不均的影响泥沙沉降特性的系数约为0.43~0.5.  相似文献   

7.
李秀文  何青 《人民长江》2008,39(6):15-17
为了给长江口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细颗粒泥沙絮凝的研究成果,并着重于有关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问题研究成果.从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机理、絮凝的特性、絮凝沉降的动力模式以及长江口泥沙数学模型中絮凝影响因素的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建议下一阶段工作应重点放在对泥沙动力特性的研究上,继续开展长江口泥沙絮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和完善考虑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的泥沙计算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在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反应设备的水力特性直接影响其絮凝效果.通过混凝搅拌试验,以及对搅拌反应器内水流流态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絮凝过程中絮凝速度、反应器形状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圆形反应器中,合理选择絮凝阶段的搅拌速度,可以改善水流流动状况,优化絮凝效果,降低剩余浊度;反应器形状对絮凝阶段转速影响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应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确定一株球形芽孢杆菌F6产生物絮凝剂的活性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后获得乳白色微黄无定形物质粗提物.糖类和蛋白质的定性分析与红外光谱扫描检测结果相一致,表明该粗提物种既含有蛋白质的特征基团氨基(或酰氨基),又含有糖的特征基团羧基和羟基,其中羧基分别以-COO-和-COOH的形式存在.该絮凝活性物质是典型的两性高分子.在不同的水体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絮凝活性基团不同,相应的絮凝机理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加载絮凝沉淀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砂加载絮凝(Actiflo)、磁加载絮凝(CoMag)等加载絮凝沉淀工艺的技术特点与技术进展,分析了加载絮凝沉淀工艺的优缺点和研究热点,并探讨了加载絮凝技术与生物水处理系统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产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筛选出的一株好氧条件下总氮去除率>98%,且具有产絮特性的好氧反硝化菌进行研究,经絮凝试验发现其絮凝效果明显。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初步断定该菌为Pseudomonas sp.假单胞菌属。在试验过程中分别考察了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磷酸盐、pH对菌株产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株好氧反硝化菌在C/N为5,pH为7~8,磷酸盐为1.5g/L条件下菌株的产絮明显,絮凝能力较强且絮凝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ASMs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Ss)的物化测定方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周雪飞  顾国维 《给水排水》2003,29(11):23-26
通过研究提出一种快速确定进水溶解性COD中易生物降解部分Ss的物理-化学方法.该方法以絮凝为主体,将可通过0.45μm滤膜的胶体物质进行絮凝沉淀,然后再辅以质量良好的滤膜过滤,二者结合可有效测定Ss值.研究结果表明,絮凝方法和呼吸计量法所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Ss(OUR)约等于0.81 Ss(floc).滤膜质量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质量良好的滤膜,建议采用单一絮凝方法直接测定进水中的Ss.  相似文献   

13.
扬子水厂供水装置原GY710-740絮凝池设计为回旋隔板絮凝池,池底无排泥系统,运行中池底积泥严重,影响制水效率.将回旋隔板絮凝池改造为微涡流絮凝池,安装程控多项排泥阀,保障了絮凝池的高效运行.介绍了程控多项排泥阀的结构、原理,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不同条件下阀的排泥周期、排泥时间等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研究某给水厂中两套折板絮凝池在不同水量下的运行状况,发现絮凝池整体布局及其结构形式对絮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根据絮凝池流程中的浊度变化,判断絮凝效果.用FLUENT6.1对单格絮凝室进行流态模拟,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类型絮凝室内的水力特点.当运行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时,无论折板絮凝池的布局采用何种形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原文中讨论了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规律和粒度性质,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笔者拟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提出讨论. (一)集成体系与絮凝作用的关系集成体系是一个新名词.按照原作者的解释,集成体系的絮凝作用极微,或絮凝作用不显著.原作者是这样解释的:(1)絮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布期运动.由于集成体系的浓度较高,抑制了布朗运动,因而絮凝作用也受到抑制;(2)絮凝作用应该加大泥沙的静水沉速.而集成体系的沉速要低于颗粒的自由沉速,因此这个使沉速减慢的作用就不可能是絮凝作用.应该说,这两个看法,具体到细颗粒泥沙,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估计一下泥沙颗粒扩散系数的数量级,看看布朗运动在这里能不能成为絮凝的主要  相似文献   

16.
往复隔板絮凝池不同边壁形状水流结构对混凝沉淀效果有影响,但由于往复隔板絮凝池廊道狭窄、絮凝池拐弯水流结构复杂,致使整个流场的量测十分困难.应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建立了研究往复隔板絮凝池水流结构的室内测试系统.对往复隔板絮凝池拐弯处水流涡漩运动进行了研究,使用量测系统软件,对不同方案下水流涡漩运动进行了分析,并对混凝沉淀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分别对栅条絮凝池和折板絮凝池进行示踪试验,从反应器角度出发,借助轴向扩散模型,利用反应器工作原理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诊断出两者流动状况的差异.从而论证了应用停留时间分布评价絮凝池运行状况的方法是可行的,也为今后水处理絮凝池运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横向流栅条絮凝在水厂挖潜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南海九江自来水公司将水厂的往复式隔板絮凝池改造为横向流栅条絮凝池,大大改善了絮凝效果,使产水量由19200m(3)/d提高到33600m(3)/d,出水水质也明显改善.木文介绍了横向流栅条絮凝池的设计计算及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王广华  王晓昌  金鹏康 《给水排水》2007,33(11):143-145
通过显微摄像仪对絮凝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岭土悬浊液的最佳混凝pH为7~8,在低投药量时,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是主要的混凝机理,在高投药量条件下,则是卷扫絮凝起主导作用.絮凝体平均粒径和分形维数都随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在pH=7和以PAC作为混凝剂的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最大粒径为0.45 mm,对应的分形维数约为1.68.随着投药量的增大,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较小,但絮凝体平均粒径显著增加.当投药量过高时,网扫絮凝作用下的絮体结构松散,抗剪切能力差,絮凝体分形维数略有下降(1.60),但絮凝体平均粒径减小明显,降至0.25 mm左右.  相似文献   

20.
电絮凝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电絮凝法的基本理论,通过试验确定了电絮凝最佳运行工况:电流密度为0.04 A/cm2,电解时间为15min.在此条件下浊度、CODCr油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7%、48.6%、46.2%,电絮凝效果优于药剂絮凝剂.电絮凝水处理工艺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简单,出水水质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