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科普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霖  张平淡 《科普研究》2007,2(5):34-4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已经成为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界定科普资源因而成为工作开展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资源科学和科普的内涵入手,对科普资源加以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界定,以求为科普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任福君 《科普研究》2009,4(3):60-65
本文简要介绍了科技资源和科普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现状、科普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在对科技资源科普化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的一系列建议。为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科普资源,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杜维超 《科普研究》2010,5(Z1):11-14
本文针对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科普资源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论证了科普资源建设开发过程中“先创造需求,后做好保障”运行模式的可行性,指出要创造科普资源需求渠道,有效地利用科普资源。  相似文献   

4.
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探讨了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过程中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促进科普理论研究发展的目的、意义;提出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建设科普研究资源平台过程中拟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科技资源科普化:人才是瓶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春萍 《科普研究》2010,5(5):34-38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重要且蕴意深刻的命题。科普化的实现需要有科普人才作为中间环节。科普能力是与科研能力不同的能力。科普人才的匮乏,成为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瓶颈,也成为科普事业的瓶颈。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社会的文化土壤,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和改变,也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需要政策保证,需要相关的研究和工作布局。  相似文献   

6.
莫扬  曾琴  孙昊牧 《科普研究》2008,3(1):13-18
国家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力量,拥有非常丰富、独到的可利用且有待开发的科普资源.本文以拥有较丰富科普资源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其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的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珊瑚礁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丰富珊瑚礁科普资源库的建设,研究开发了珊瑚礁科普多媒体课件。结合珊瑚礁科普课件实例,研究了课件开发的主题内容、资源表现形式以及课件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该课件的开发为开展珊瑚礁资源保护科普宣教工作提供了新的科普资源。  相似文献   

8.
冯少东  张红兵  黎梅梅 《科普研究》2016,11(6):84-88,99
近年来,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江苏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全方位推进科普 理念、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服务模式等创新,拓宽科学传播渠道,推进科普资源开发,规范科普运营 管理,营造科普创新氛围,实现科普精准推送服务,着力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便捷、作用显著、覆盖城 乡、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普信息化传播体系,畅通科普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9.
李冬晖 《科普研究》2009,4(5):88-89
2008年12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科协工作要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总书记的讲话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在科协工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实际上,早在200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就指出,为配合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个科学素质行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四个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为四个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10.
《科普研究》2009,(1):29-29
2008年12月30日,上海市科协正式公布了上海科普资源状况调查结果,这也是上海市首次针对科普资源的大规模“盘家底”。调查显示,上海的科普资源相对丰富,公众对科普活动也普遍感兴趣,但在传播内容的深度以及针对性方面,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科普统计年鉴2006—2013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 指数,测度中国科普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6.7 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增长率达6.1%,起主要的推动作用。从空间角度来看,东、中、西部科普资源配置效率都有不错表现,但各增长类型分布比例仍不均衡。进而提出从提高科普人员质量、政府主导带动社会捐赠等方面促进中国科普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是以政府组织的公益性科普事业为主,科普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且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在科普工作开展的实践方式中,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科普门户网站是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而社区科普工作、科普志愿者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几乎为零.本文对科普导览系统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仅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实施,使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扬 《科普研究》2010,5(1):12-16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在我国科普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牵动性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科普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工作难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提出了科普资源共享工作下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工作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科普能力的内涵、科普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科普能力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科普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普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结合上海科普工作的实际经验,提出通过“组织体系的渗透力”、“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创新示范的引领力”、,注重社会效果的影响力”和“科普工作效率的调控力”等“五力整合”,能有效推进政府的科普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阶段DEA 模型,根据科普统计数据,对2008 — 2015 年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普资 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我国科普资源投入的综合效率水平和各地区的效率水平。研究发现: 我国科普资源综合效率不断波动,近年来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更大。地区间的效 率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地区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技术效率波动较大,应重点关注科普资源的合理 利用;中部地区综合效率水平较高但波动较大,应控制科普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平稳提升;西部地区效率 水平较低,特别是规模效率偏低,应重点加强对科普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朱世龙 《科普研究》2015,10(4):84-90
在新形势下开展科普工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是全社会理解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必然需要,是改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也是公众了解科技问题、热点和焦点问题的重要渠道。本文依据2012年度和2013年度北京地区科普统计数据,介绍了近年来北京科普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特点及经验,并针对北京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科普工作的五点建议:(1)整合社会科技(普)资源,促进科普社会化格局形成;(2)创新与发展现代科普传播形式和内容,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3)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普队伍结构;(4)健全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科普经费投入;(5)加强科普理论研究,推动科普工作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12,7(1):29-31
首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于2011年9月举办,这次科普活动带给作者关于科普产业如何走向市场化的一些思索,作者认为:科普资源匹配的最有效形式是市场化,人的因素是科普工作的灵魂,要因地制宜开展经常化科普,企业参与科普是依法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大学生2006年在校人数超过2500万,这是科普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科普的现状,一方面,科普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的科普能力被忽视,且重点科普人群在年龄段上出现断点.提出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科普的受众体,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普传播者.开发大学生科普资源,应当立足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机制,结合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