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对栀子的植物甾醇成分进行分离分析,以期扩大栀子的应用范围。文中用索氏提取法从栀子中提取出果油,得率为16.7%。通过皂化法,用乙醚萃取出果油中的粗甾醇,再以溶剂结晶法对粗甾醇进行纯化。最后对所得甾醇样品的组分采用HPLC-MS分析。结果表明,栀子果油中可能含有β-谷甾醇和甘氨胆酸等甾醇成分。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燕麦麸油,选用正己烷和乙醇为浸提溶剂,考察溶剂配比、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燕麦麸油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燕麦麸油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乙醇=11(V/V),液料比81(V/m),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50℃;该条件下燕麦麸油的得率为7.08%,燕麦麸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1.347mg/mL,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酚类物质、生育酚(VE)、甾醇的含量分别为(1 297.94±4.04)mg/kg,(73.15±2.76)mg/kg和(516.20±5.69)mg/100g;GC—MS结果显示燕麦麸油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9.3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占34.87%。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利用正己烷萃取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三种方法制备得到了三种栀子果油,并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植物甾醇含量、谷维素含量、维生素E含量及氧化酸败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不同萃取方法对栀子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栀子果油的过氧化值为9.38~17.30 mmol/kg,酸值为4.06~14.28 mg KOH/g,皂化值为186.07~198.91 mg KOH/g,碘值为116.43?10-2~130.16?10-2 g I2/g。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占76.04~78.00%。栀子果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是0.85~3.48%和17.06?10-2~29.80?10-2 mg/g,谷维素含量极少。其中超临界栀子果油的色泽最好,溶剂残留量最少,但酸价最高;正己烷栀子果油中甾醇含量最高,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好;亚临界栀子果油的酸值最低,维生素E含量最高。本文为栀子果油制备方法的选择和精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技术从燕麦麸皮中提取燕麦麸油,考察了溶剂配比、微波功率、液料比和作用时间对燕麦麸油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燕麦麸油的最佳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乙醇=1∶1(V/V)、功率300 W、液料比12∶1(m L/g)、作用时间60 s,在此条件下,燕麦麸油的得率为6.88%;与溶剂浸提相比,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的燕麦麸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1.064 mg/m L,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总酚、生育酚(VE)、甾醇的含量分别为(1 531.04±10.28)、(84.15±2.47)mg/kg和(578.23±7.04)mg/100 g;GCMS结果显示微波-超声协同辅助提取燕麦麸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与溶剂浸提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仙人掌果籽为研究对象,采用索氏提取法、氯仿-甲醇提取法、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法提取仙人掌果籽油,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仙人掌果籽油的提取率、脂肪酸和生育酚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中,索氏提取法的提油率最高(11. 06%),其次是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法(6. 96%),氯仿-甲醇提取法最低(6. 30%)。3种提取方法对仙人掌果籽油脂肪酸和生育酚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氯仿-甲醇提取法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索氏提取法的不饱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仙人掌果籽油中生育酚为γ-生育酚,含量依次为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法(47. 45 mg/100 g)氯仿-甲醇提取法(41. 09 mg/100 g)索氏提取法(40. 20 mg/100 g)。3种提取方法各有特点,相比之下,超声辅助正己烷提取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更适宜仙人掌果籽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马路凯 《中国油脂》2021,46(10):104-109
采用正己烷浸出法提取鹰嘴桃仁中油脂,对其主要理化性质(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脂溶性伴随物(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含量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提取剂,鹰嘴桃仁油得率为33.82%,酸值(KOH)为0.46 mg/g,过氧化值为1.66 mmol/kg,茴香胺值为0.86,符合我国植物油原油的卫生标准;鹰嘴桃仁油主要脂溶性伴随物为生育酚(174.28 μg/g)、角鲨烯(6.03 μg/g)和β-谷甾醇(2.68 μg/g);鹰嘴桃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93.56%),主要是油酸(76.56%)和亚油酸(16.89%);此外,鹰嘴桃仁油中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是鹰嘴桃仁油风味物质的主要来源,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193%,其中苯甲醛、糠醛、壬醛和异丁醛是主要风味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实现鹰嘴桃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鹰嘴桃仁油的进一步研究及高效利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钟政昌 《中国油脂》2021,46(4):20-25
分别采用水剂法、正己烷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提取西藏野桃仁油。通过分析不同方法提取的野桃仁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生育酚与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角鲨烯含量、氧化稳定性,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西藏野桃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达到(98.42±0.79)%;提取方法对野桃仁油的折光指数、气味影响不大,对碘值、酸值、皂化值、过氧化值有较大影响,对野桃仁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而超临界CO2萃取的野桃仁油含有奇数碳脂肪酸;正己烷提取法提取的野桃仁油中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最高;4种方法提取的野桃仁油在25 ℃的预测货架期依次为水剂法>正己烷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南极磷虾油的醇提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系统考察了提取溶剂、液料比、提取时间对南极磷虾油得率、磷脂和总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利用HPLC、GC/MS等方法对最佳醇提工艺条件制备的南极磷虾油进行主要功效成分分析,并经热处理实验,探究不同抗氧化剂对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油最佳醇提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95%的乙醇、液料比为10 mL/g、提取时间为137.3 min。该工艺条件制备的南极磷虾油得率为13.6%±1.2%,磷脂和总虾青素含量分别为33.62%±2.48%、210.46±5.95 mg/kg,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41.58%,且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A。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可显著提高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的耐热稳定性,其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迷迭香提取物(0.02%,w/v)+生育酚(0.02%,w/v)、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0.02%,w/v)、迷迭香提取物(0.02%,w/v)和生育酚(0.02%,w/v)。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油的工业化生产及其贮藏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酯化—高真空蒸馏工艺路线,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同时提取角鲨烯、生育酚及植物甾醇。考察酯化条件(甲醇、催化剂浓硫酸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酯化率、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催化剂浓硫酸添加量0.5%,醇油摩尔比10∶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20 min,大豆油脱臭馏出物酯化率达到98.2%,生育酚和角鲨烯保留率分别为97.7%和97.5%。酯化后的物料通过冷析结晶,抽滤得到植物甾醇粗品,滤液高真空蒸馏,初步分离得到脂肪酸甲酯、角鲨烯、生育酚等组分。各组分中角鲨烯富集到12.2%,生育酚富集到28.6%,植物甾醇富集到60%左右,初步实现了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的同时提取,为角鲨烯、生育酚及植物甾醇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树莓籽油,利用GC法测定脂肪酸组成,GC-MS联用法测定甾醇组成,HPLC测定生育酚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多酚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树莓籽油的平均出油率为17.90%±0.3%;共检测到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57.44%)最高,其次是α-亚麻酸(26.58%)、油酸(11.94%)和棕榈酸(2.10%);脂肪伴随物中,共检测出7种甾醇,总甾醇含量为861.85 mg/100 g;γ-生育酚、α-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分别达到799.248、602.996 mg/kg及13.371 mg/kg;多酚平均含量为(341.19±8.94)mg GAE/kg。此研究为树莓籽油及其他蔷薇科植物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玉兰  王小磊  刘海兰  田原 《食品科学》2018,39(20):197-201
以不同产地盐肤木果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浸出法、热榨法、冷榨法提取盐肤木果油,对盐肤木果的主要组分和盐肤木果油的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盐肤木果籽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盐肤木果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9.17%~19.62%,粗蛋白质量分数为8.87%~11.98%,粗纤维质量分数为25.20%~31.41%;盐肤木果毛油的酸价(以KOH计)为12.5~22.7?mg/g,过氧化值为14.5~47.9?mmol/kg,毛油色泽很深且难以脱除。盐肤木果油的主要脂肪酸是棕榈酸(25.92%~38.50%)、油酸(14.77%~18.49%)、亚油酸(38.05%~54.30%)、硬脂酸(2.30%~3.26%)、α-亚麻酸(1.75%~2.56%);盐肤木果油VE含量为682.8~837.9?mg/kg,总黄酮质量浓度为102.28~165.92?mg/100?mL,甾醇含量为37.28~108.07?mg/100?g;盐肤木果油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明显低于籽油(分别约为70%和90%),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籽油(分别为54.30%和74.08%),棕榈酸相对含量高于籽油(分别为25.92%和8.13%)。盐肤木果油与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毛油品质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2.
对美藤果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乙醚萃取、超临界CO_2萃取以及压榨制备的美藤果油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藤果全籽粗脂肪含量为32.88%,美藤果仁粗脂肪含量为51.86%,美藤果仁中粗蛋白质含量为23.23%;3种方法制备的美藤果油皂化值、碘值以及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并无明显的差异,均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92%),且以亚麻酸和亚油酸为主;美藤果油中生育酚主要为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超临界CO_2萃取和乙醚萃取的美藤果油中甾醇和生育酚含量稍高于压榨美藤果油,其中超临界CO_2萃取的美藤果油中生育酚含量较高,乙醚萃取的美藤果油中游离态甾醇和酯态甾醇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甘蔗渣为载体吸附固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YJSF190,并以游离酵母作为对照,采用固定化酵母酿造百香果果酒,比较两种酵母发酵果酒中的乙醇、残糖、有机酸和乙酸乙酯含量。结果表明,游离酵母酿造百香果果酒乙醇产量为96.36 g/L,乙醇产出速率为2.01 g/(L·h),总残糖含量为5.14 g/L,乙酸乙酯含量为14.3 mg/L,乙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分别为21.67 g/L、0.44 g/L、0.91 g/L、3.80 g/L、44.54 g/L、3.16 g/L;固定化酵母酿造果酒乙醇产量为98.22~124.37 g/L,乙醇产出速率为2.05~3.11 g/(L·h),总残糖含量为3.62~4.09 g/L,乙酸乙酯含量为15.7~22.86 mg/L;乙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含量分别为15.11~20.18 g/L、0.27~0.44 g/L、0.78~0.96 g/L、2.61~3.80 g/L、33.40~45.83 g/L、2.22~2.68 g/L。表明固定化酵母可应用于酿造百香果果酒。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光皮树籽抽提物的化学成分,采用无水乙醇、丙酮、正己烷、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分别抽提光皮树籽,抽出物经活性炭脱色后进行GC-MS 分析。结果发现,无水乙醇和丙酮抽出物中主要含有游离的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最高,达到52% 以上,油酸相对含量最低,不超过8.2%。正己烷、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抽出物中甘三酯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其中油酸相对含量最高,达到42% 以上,其次是亚油酸,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0%。抽出物中未发现三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栀子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主要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栀子为原料提取栀子果油,对其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油脂主要成分为亚油酸(43.47%)、棕榈酸(22.72%)、硬脂酸(9.98%),此外,还含有反式角鲨烯(1.20%)。可见,栀子油脂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可作为一种新的食用油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TAA) and cytotoxic effect of four solvent fractions of ethanol extract of Mentha spicata L. were estimated. Relative antioxidant activity (RAA) was also determined relative to quercetin and L-ascorbic acid. Polyphenolics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and pigments (chlorophylls and carotenoids) were quantitated and expressed as mg/g of the ethanol fraction. The ABTS/HRP/H2O2 decolo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Cytotoxic effect on huma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 (PC-3) was assessed by MTT assay. The TAA was highest for ethyl acetate fraction (83%) followed by aqueous (75%), chloroform (51%) and hexane (47%) fractions. RAAs of ethyl acetate and aqueous fractions were equal to quercetin and ascorbic acid but less in hexane and chloroform fractions. Phenolics and flavonoids were higher in ethyl acetate (54 and 22 mg/g), aqueous (32 and 24 mg/g) and chloroform (30 and 16 mg/g) fractions compared to the hexane (14 and 15 mg/g) fraction.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s were higher in chloroform fraction (29 and 7 mg/g) than in ethyl acetate (13 and 5 mg/g), hexane (14 and 3 mg/g) and aqueous (5 and 0.9 mg/g) fractions. Cytotoxic effect against PC-3 cell line was found to be highest for the chloroform fraction and lower for the aqueous fraction. Polyphenolic content and TAAs of the ethanol frac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Similarly pigment content and cytotoxic effect of PC-3 cel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相似文献   

17.
任旭  陈贵林 《食品科学》2011,32(3):95-97
采用95% 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hr.)果实成分,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用DPPH 自由基法和ABTS+·法进行抗氧化活性实验,并选取抗坏血酸(VC)和生育酚(VE)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提取物(EAF)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性,进一步对其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6 个组分(EAF-Ⅰ~EAF- Ⅵ),其中EAF-Ⅰ和EAF- Ⅳ的抗氧化性均高于VC 和VE。白刺果实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有进一步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燕麦油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红燕  齐玉堂  刘英 《食品科学》2012,33(18):202-205
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燕麦油,并将其精制。测定燕麦粗油VE和磷脂的含量,以及精制前后燕麦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探讨精制对燕麦油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粗油中VE含量为 142.8mg/kg,磷脂含量为14.159mg/g。燕麦油具有燕麦香味,折射率n20约为1.47,比重约为0.92,碘值约为100g I2/100g,皂化值接近190mg KOH/g,不皂化物含量约为1%。精制后的燕麦油品质得到改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要求。精制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了1.96%。燕麦油可作为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植物油。  相似文献   

19.
由小麦胚芽提取天然生育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热处理以钝化脂肪氧化酶,进行了小麦胚芽提取天然生育酚的实验和研究。用95%的乙醇水溶液浸出小麦胚芽,浸出液经脱溶、浓缩和精制处理,得到天然生育酚浓缩物,其生育酚总含量为2153.2mg/100g;用石油醚浸出小麦胚芽得到毛油,毛油经精炼得精炼胚芽油,在高真空和高温下脱臭得脱臭馏出物,脱臭馏出物经一系列精制处理得到天然生育酚浓缩物,其生育酚总含量为2067.6mg/100g。  相似文献   

20.
为系统研究我国主要栀子果实的品种品质,以山栀子和水栀子果实为原料,测定果重、果皮厚度、果高、果直径、壳仁比、出籽率、出油率等主要经济性状及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可溶性总糖等营养成分和总环烯醚萜类、总藏红花素、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等功能成分含量。同时对栀子果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组成及主要有益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栀子果在单果重量、果实直径等经济指标上显著高于山栀子果,而总环烯醚萜含量显著较低,其余主要营养功能成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栀子果的油脂含量相近(约25 %),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亚油酸,含量高于48 %。栀子果油的不皂化物主要有甾醇类、三萜醇类、烃类和维生素E类,其中以甾醇类含量最高。山栀子果油中的甾醇、维生素E及角鲨烯等主要有益因子含量高于水栀子。综合分析,水栀子从果实产量及产油量上优于山栀子,但总环烯醚萜含量及油中主要有益因子含量较低。两者从栀子果及果油的营养、功能方面评价各有千秋,故在食用特别是栀子果油的利用方面两者可混用。实验结果为栀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