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同源性分析为该茵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溯源提供技术支持.采用限制性内切酶Apa I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进行PFGE分型,所得结果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根据电泳条带不同可将所有茵株分为6个PFGE型别.由聚类分析可知:不同年份分离到的菌株表现为不同的PFGE型别,同一种食物来源的菌株也有不同的PFGE型别.结果说明在研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分子分型方面,PFGE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进出境食品中的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MO)的血清分型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的特性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方法对39株分离的LMO进行PFGE分型,分别用ApaI和Asc I酶切,电泳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上菌株同时进行血清分型检测。结果 39株LMO分成6个血清型;经ApaI酶切后,分成29种带型,相似度在57.4%~100%;Asc I酶切后,分成34种带型,相似度在48.6%~100%。讨论 AscI酶切的PFGE分离效果优于ApaI酶切,与血清分型的一致性低于ApaI酶切;PFGE分型效果优于血清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进出境食品中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O)的血清分型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的特性及其关系。方法采用标准方法对39株分离的LMO进行PFGE分型,分别用ApaI和Asc I酶切,电泳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上菌株同时进行血清分型检测。结果 39株LMO分成6个血清型;经ApaI酶切后,分成29种带型,相似度在57.4%~100%;Asc I酶切后,分成34种带型,相似度在48.6%~100%。讨论 AscI酶切的PFGE分离效果优于ApaI酶切,与血清分型的一致性低于ApaI酶切;PFGE分型效果优于血清分型。  相似文献   

4.
对进口食品和国内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分子分型研究,探讨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及不同分型方法之间的联系。对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69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1/2a(3a)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分为55种带型,主要型别为GX6A12.CN0018。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分子型别呈现多态性,进口食品分离株和国内食品分离株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快速、敏感、特异的PCR诊断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特异性扩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内化素基因(ivlA),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在445bp处出现inlA基因的目的片断,只有单增李斯特菌的目的片段获得扩增,其他菌种扩增均呈阴性;该方法可以检测到DNA的检测限。结论: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分型、耐药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13—2015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专项监测中分离的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PCR法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并采用CLSI和EUCAST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共分为4种血清型,其中位居前2位的血清型是1/2b和1/2a,分别为17株和12株,4b血清型2株,1/2c血清型1株。32株菌经Asc I酶切共分为23种PFGE带型,分为4个簇,相同血清型李斯特菌的PFGE带型聚集成簇,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为93.75%(30/32)。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及红霉素敏感,大部分菌株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MIC值较小,但有少数菌株对苯唑西林和四环素的MIC值较大,高达32、64μg/ml。结论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以1/2b和1/2a为主,PFGE图谱与血清学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耐药率普遍较低,但需加强耐药趋势监测。  相似文献   

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比较了裂解法、热煮沸法、试验盒法提取单增李斯特氏菌DNA的效果 ,认为Promega试剂盒法提取的DNA ,得率高、纯度好。同时根据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的 5对引物 ,进行了引物的特异性研究 ,结果发现inlA引物、inlB引物、plcA引物特异性好 ,可以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食品样本中分离的一株多重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耐药机制的探讨,以期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重耐药现象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耐药决定因子,质粒消除及自然转化实验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及传播能力的探讨,最后通过传代实验验证该菌株多重耐药性传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株LM78(耐受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进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检测到cat、erm B、tet S 3个耐药基因。质粒消除后MIC值下降到敏感范围,且该质粒可通过自然转化在不同菌属间传递,说明这些耐药基因存在于质粒上。该质粒在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连续传代,仍具有较高稳定性。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耐药性有可能通过不同细菌种属间转移,进而由食物链向人类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免疫磁珠捕获PCR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磁珠富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进行快速检测。所制备的免疫磁珠选取在37 ℃条件下均匀振荡1 h为最佳包被条件,1 mg磁珠偶联抗体的最佳量为100 μg/mg,制备的免疫磁珠捕获率为45%。所建立的免疫磁珠捕获-PCR技术在样品细菌浓度达到104 CFU/mL即可被检出,其灵敏度是直接PCR检测限(105 CFU/mL)的10 倍,可为病原菌的富集和快速检测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突变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功能和调控基因的研究,探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的形成机制,建立防治该细菌污染食品的方法.使用电转化的方法,将携带转座子Tn917的质粒pTV1-OK转化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中,诱导转座,获得1 880个突变株,加上前期构建的突变株,使突变库增加到2 200株.使用96孔细胞培养板对随机挑选的1 000余株突变株进行菌膜培养,结晶紫染色后测OD595值.以此值作为菌膜形成量的筛选依据,最终挑选出菌膜形成能力变小的突变株8株.目标突变获得率约8‰.对筛选的菌膜形成量变小的突变株进行荧光显微现察,证实该8株突变株菌膜形成能力弱于野生菌株.通过PCR验证,这8株突变株的基因组中插入了Tn917,这可能是它们的表型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8—2018年四川省阿贡纳沙门菌(Salmonella agona)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分布和耐药状况,为阿贡纳沙门菌引起的暴发预警、溯源调查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经过生化和血清学鉴定的61株阿贡纳沙门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4种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61株阿贡纳沙门菌分离株共分为41个PFGE型,从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的部分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型别,1株猪肉分离株与部分临床分离株具有相同的PFGE型别。28株阿贡纳沙门菌对14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余33株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47.54%(29/61);多重耐药株共16株,占比为26.23%(16/61)。全部分离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2008—2018年四川省阿贡纳沙门菌分离株PFGE型别呈多样性,在四川省为散发流行状态。耐药情况较严重,耐药性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将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应用于乳酸杆菌分型研究,以建立乳酸杆菌PFGE分型的最优方法。方法:针对不同内切酶、酶切浓度、酶切时间、脉冲时间等影响PFGE分型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行优化,使用优化后的条件对乳酸杆菌22株标准菌株进行分型研究。结果:在乳酸杆菌的PFGE分型研究中,选择AscI为内切酶、酶切浓度为30U/150μL、酶切时间为4.5h、脉冲时间为1~15s为PFGE电泳的最优条件,在所分析的22株乳酸杆菌标准菌株中,5种乳酸杆菌的PFGE图谱各不相同,但种内不同株电泳图谱的区别并不稳定。结论:PFGE方法可用于乳酸杆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脂肪酸分型方法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菌株鉴定、菌株相似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本研究选取2005~2007年从河北地区六大类食品中分离到的90株LM菌,提取脂肪酸,利用MIDI公司Sherlock系统进行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聚类分型,并将脂肪酸分型与传统的血清分型和分型金标准PFGE分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脂肪酸分析法判定LM菌的符合率为96.67%,所有菌株共检出20种脂肪酸成分,主要脂肪酸成分有3种,分别为脂肪酸15:0anteiso、17:0 anteiso和15:0 iso。各血清型间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血清1/2c型菌株与血清1/2a、1/2b和4b型菌株相比,有2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FGE分型相比,在对结构简单的小样本资料的菌株亲缘关系鉴定中脂肪酸分型更具优势。将脂肪酸分型与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分析LM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红河州2011~2018年食品中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 初步建立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的数据库。方法 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收集的49株沙门氏菌进行鉴定, 依据沙门氏菌White-Kauffmann-LeMinor抗原表用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确定血清型, 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TraNet)的沙门氏菌PFGE分子分型法进行基因分型, 用Bionumerics(7.6)软件聚类分析。结果 49株沙门氏菌属于B、C、D、E和G群5个群25个血清型; 伦敦沙门氏菌是主要血清型, 占24.5%(12/49); 49株沙门氏菌分成了42个PFGE带型(P001-P042), 其中P038型包含8株菌, 其余各型分别只包含1株菌。结论 红河州食品中沙门氏菌具有不同血清型及PFGE型别, 相同血清型菌株PFGE型别聚集成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北京市1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例进行病因溯源,对分离到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对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分离的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1株环境涂抹样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性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结果 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为1/2a-3a血清型,耐药结果一致,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美罗培南及红霉素敏感,3株菌的PFGE带型一致,MLST型别均为ST155。结论本研究中患者生活环境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高度怀疑患者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其生活环境中分离到的菌株为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婴幼儿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2010—2016年在国内32个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食品中分离获得50株克罗诺杆菌,使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 50株克罗诺杆菌分为47个PFGE型,相似度为28.7%~100.0%,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分离株分散在各簇,无地区聚集性和特异性,但有2个企业不同批次产品的分离菌株分别属于同一克隆株。50株克罗诺杆菌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均敏感,对磺胺嘧啶、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7株克罗诺杆菌表现出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结论部分婴幼儿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克罗诺杆菌持续污染,且有多重耐药株出现,应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2016—2020年苏州市各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将采样食品按WS/T464—2015《食物成分数据表达规范》进行分类,计算各类食品污染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凝胶电泳对毒力基因(inlA、inlB)和耐药相关基因(virR、dltA、dltB、dltC、dltD、mprF)进行检测,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683件食品中共检出44件阳性样品,总体检出率6.4%。各类食品中以肉类食品的检出率最高(17.2%),肉类食品中以预制肉制品检出率最高(37.2%)。分离的44株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inlA携带率为100.0%,inlB携带率为97.7%,耐药相关基因virR、dltA、dltB、dltC、dltD、mprF的携带率分别为90.9%、100.0%、90.9%、100.0%、95.5%、97.7%。分离株的PFGE型别可分为11个基因型簇,相似度为53.3%~100.0%,有11组100.0%相似度的带型,其中有3组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集样品所分离菌株。结论 苏州市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各个环节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并分析分离菌株的分子特征及药敏特征,对企业生产质量控制环节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2015-2017年在德州市某预包装熟肉制品厂采集生产加工过程中熟肉制品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终产品和环境样品共计460份,依据GB 4...  相似文献   

19.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lecular sub-typing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a vast majority of the human listeriosis cases are caused by serotypes 1/2a, 1/2b and 4b strains, it is imperative that strains from clinical as well as from food and environment are further characterised so that accurate and timely epidemi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sources of the contamination can be established to minimise the disease burde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genomics provide a great opportunity to use these tool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sub-typing techniques with a greater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spanning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genome. This brief review summarises a few of these DNA-based techniques with an emphasis on DNA microarray and other whole genome sequencing-based approaches and their usefulness 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ub-typing and outbreak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