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水溶液共聚法,以十八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为疏水单体,以过硫酸铵与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制备了疏水改性型聚丙烯酰胺HPAM,并对其在煤泥中的絮凝浮选效果进行了选择性絮凝-浮选试验及浮选速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相比,HPAM为絮凝剂时精煤产品的产率、浮选完善指标与分选选择性评价指标更高,对微细粒煤泥能够取得更优的浮选效果.  相似文献   

2.
细粒煤选择性絮凝分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选择性絮凝的分选机理,并选用相对分子质量300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300)为选择性絮凝剂对富含高灰细泥的煤泥进行了浮选试验和选择性絮凝分选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选择性絮凝剂,可有效提高精煤产率和可燃体回收率,精煤产率最高可提高25%,可燃体回收率最大增加26.50%,浮选完善指标最大增加9.78%。选择性絮凝剂的用量增加,浮选完善指标先增加后减小,最佳值为10~20 g/t;捕收剂-絮凝剂-起泡剂的加药顺序优于絮凝剂-捕收剂-起泡剂。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棋盘井选煤厂煤泥浮选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煤泥分级浮选、二次浮选、分级浮选+二次浮选试验来探究最佳浮选工艺,并对聚丙烯酰胺的最佳用量和作用时间进行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浮选对于改善煤泥浮选效果的作用不大;二次浮选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煤泥浮选效果,特别是精煤的精选可有效降低精煤灰分;在合理的药剂用量和作用时间内,聚丙烯酰胺可改善煤泥浮选效果。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聚丙烯酰胺 (PAM)的性质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合成了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AM)、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PHP)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CPAM) ,对望峰岗选煤厂的浮选尾煤进行了絮凝沉降试验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水解度和阳离子度对煤泥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并讨论了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5,(12):265-267
针对磨矿后微细粒煤泥,进行了选择性絮凝-浮选分离试验研究,分析比较了絮凝浮选与常规浮选试验浮选速率,并分析了PAM对煤泥絮凝浮选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浮选可显著提高浮选速率、缩短浮选时间,与常规浮选相比,PAM可以明显节省捕收剂用量,随着PAM用量增加,絮团中夹带的高灰细泥增加,精煤灰分随之增加;利用Origin软件对试验结果模型拟合,得出经典一级动力学模型是絮凝浮选最合适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高灰极难选煤泥的絮凝浮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了用选择性絮凝浮选方法对某高灰极难选煤泥进行了分选试验研究,考察了团聚剂用量及种类、搅拌调浆浓度、分散剂用量等工艺因素对浮选的影响,获得了优于常规浮选的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9):302-304
以开滦集团某选煤厂入浮煤泥为研究对象,煤泥粒度分析试验显示煤样中的连生体颗粒较多,容易降低浮选时的选择性。可浮性分析表明该煤样属于极难浮煤泥。为改善分选效果,对其进行了精煤再选、分级浮选以及脱泥浮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选用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PEO)作为絮凝剂,对高泥化粘土进行了絮凝沉降试验,并与阴离子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沉降速度、压缩层压实程度及透光率三个指标,聚氧化乙烯的絮凝效果较好,是一种高效优质的煤泥水处理用絮凝剂。  相似文献   

9.
东河矿选煤厂浮选药剂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成 《煤质技术》2009,(6):66-67,69
针对东河矿选煤厂的煤泥性质,使用煤油和柴油作捕收剂,选用5种常用起泡剂,以不同药比进行浮选药剂选择性试验。以精煤产率、浮选精煤可燃体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为效果评定指标对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确定了浮选效果较好的药剂组合,并建议实际生产中采取分段加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罗蒨 《金属矿山》1989,(6):44-47,25
本文以强化东鞍山浮选铁精石浓缩、过滤的试验为基础,论述了实现疏水性絮凝的理论依据和以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为主,提高浓缩机、过滤机效率的机理及试验。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光引发聚合方式,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合成了阳离子度为16.03%,特性粘数为548mL/g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采用红外光谱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的CPAM聚合物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药剂用量条件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在处理灰分高、粒度细的难沉降煤泥水时,沉降速度为39.2cm/m in,透光率可达98.9%,适宜的阳离子度为16.03%。  相似文献   

12.
张秀梅  郭德  王露  程雅丽  付晓恒 《煤炭学报》2018,43(4):1127-1133
粒度组成细、高灰细泥含量大的煤泥浮选时,浮选精煤易于超灰且精煤产率低、生产操作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载体浮选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以浮选精煤作为自载体改善煤泥浮选效果的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用浮选出的精煤作自载体可显著改善煤泥的浮选效果。随自载体量的增加,精煤产率、浮选完善指标、尾煤灰分均提高,浮选精煤灰分降低。乌海煤泥采用该工艺浮选时,确定出最佳自载体用量为入浮煤泥的10%,加入自载体经4次循环后即可达到稳定的浮选效果,浮选精煤产率提高7.11%、灰分降低1.14%,浮选完善指标提高7.25%。EDLVO理论的计算研究表明,精煤本身的疏水性和捕收剂在煤粒表面吸附产生的疏水力,促使细煤粒黏附于粗颗粒载体,细颗粒间也会发生疏水絮凝,改善了浮选环境和浮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磺化聚丙烯酰胺絮凝锡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磺化聚丙烯酰胺(PAMS)、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对微细粒锡石、石英以及方解石的絮凝特性;进行了锡石、石英混合物料的选择性絮凝分离。研究结果表明,磺化聚丙烯酰胺效果最好,是微细粒锡石的良好絮凝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超声波对细粒煤泥浮选过程的影响,自制超声浮选装置进行浮选试验。 使用激光 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超声波对浮选产品粒度组成和表面特性的影响;利用紫外分光 光度计测定矿浆剩余捕收剂量,计算超声波对捕收剂吸附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浮选过程加 入超声波后,可燃体回收率、浮选完善指数均有提升;100kHz超声波作用时,可燃体回收率比常 规浮选提高10%,改进效果最佳;在同等浮选条件下,超声浮选比常规浮选所需浮选药剂用量低 19%~35%。 超声作用能够去除煤粒表面吸附细泥,促使浮选气泡团聚,形成气絮团,提高大于+0.045mm粒级的浮选效率。  相似文献   

15.
废弃荧光粉中含有大量的稀土氧化物,具有极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为实现废弃荧光粉中稀土元素的预富集,对荧光粉中不同颗粒的分散—絮凝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荧光粉的粒径过细,颗粒之间会发生互凝现象,在碱性条件下加入分散剂可强化荧光粉中不同颗粒的分散效果;碱性条件下,大分子量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可选择性地吸附在石英表面,增大粒径并加快其沉降速度,从而实现不同颗粒间的分离。针对含有32.33%稀土氧化物的某废弃荧光粉,在研究分散—絮凝行为的基础上,采用选择性絮凝浮选法进行稀土元素的预富集。结果表明,分别以碳酸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十二胺为分散剂、絮凝剂和捕收剂,pH=9、絮凝剂用量和捕收剂用量分别为100 g/t和800 g/t的条件下,选择性絮凝浮选可将稀土氧化品位提高至43.65%,显著提高了稀土元素品位,实现了废弃荧光粉中稀土元素的预富集,为废弃荧光粉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婕  付晓恒  胡二峰  赵静  冯致远  王鹤 《煤炭学报》2015,40(8):1929-1935
为探索处理动力煤选煤厂煤泥的新途径,以动力煤选煤厂煤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煤泥的性质、煤泥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嵌布特征,通过分步释放浮选试验考察了该煤泥的理论精煤产率和灰分,分析了煤泥经超细粉碎后分选超净煤的可行性。基于扩展DLVO(EDLVO)理论,论证了絮团浮选前采取高剪切搅拌的必要性,研究了高速搅拌对颗粒和药剂之间的促进作用。采用絮团浮选方法,对超细粉碎后的煤泥进行了超净煤分选试验,探讨了高剪切搅拌叶轮线速度、搅拌时间、煤泥粒度和非极性油用量与分选效果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在高速搅拌的情况下超细粉碎后的煤泥颗粒才能形成絮团,并且在与药剂作用后,降低了需要输入的搅拌功耗;高速搅拌还可以促进药剂的分散,从而增加药剂与煤颗粒的碰撞概率;若要达到较好的絮团分选效果,需要一定程度的搅拌强度和适当的搅拌时间。当粉碎平均粒度为4.70 μm、非极性油用量为135.24 kg/t、叶轮线速度为12.56 m/s、搅拌时间5 min时,分选出的超净煤灰分达到1.15%,产率为69.23%。  相似文献   

17.
絮凝沉降—臭氧氧化法处理硫化铜选矿废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矿厂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固体悬浮物、浮选药剂、重金属离子等物质含量高,废水外排处理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回用又影响浮选指标。因此,实现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对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模拟废水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废水中的Al3+、Fe33+对硫化铜矿浮选有显著抑制作用,Pb2+、Zn2+、Fe2+对硫化铜矿浮选影响较小;随着丁基黄药和Z-200浓度的增加,捕收剂对铜的选择性变差。采用絮凝—臭氧氧化工艺处理安徽某铜矿山选矿废水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及悬浮物具有显著的沉降效果;在整个pH期间,臭氧对丁基黄药去除效果显著,pH=8时,臭氧对Z-200去除效果最佳。采用絮凝沉降—臭氧氧化联合工艺处理后的选矿废水用于浮选试验,其浮选指标略低于清水浮选指标,远优于废水直接回用浮选指标。即应用此工艺处理硫化铜浮选总尾矿水,可有效降低水中不利组分的含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氧肟酸高分子药剂在铝土矿反浮选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海普  胡岳华 《金属矿山》2004,(6):26-28,71
通过浮选试验,研究了氧肟酸淀粉和氧肟酸聚丙烯酰胺两种高分子药剂对铝土矿中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氧肟酸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对一水硬铝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高岭石有活化现象;氧肟酸聚丙烯酰胺在整个试验pH值范围内对两种矿物均有活化作用。两种大分子药剂属于阴离子型,动电位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在带负电的高岭石、一水硬铝石表面吸附,使其动电位负性增加,表明药剂与矿物存在氢键力或化学作用力。由于在一水硬铝石表面,氧肟酸淀粉可以罩盖捕收剂十二胺,增加矿物表面的亲水性,从而对其产生抑制作用。而线型氧肟酸聚丙烯酰胺在矿物表面为卧式吸附,其分子链上的负电区能够增加阳离子捕收剂的吸附量,从而活化了一水硬铝石的浮选。  相似文献   

19.
赵静  付晓恒  王婕  李亚奎 《煤炭学报》2016,41(Z1):206-212
研究了超净煤制备工艺中机械能输入对絮团生成的作用机理,利用扩展的DLVO理论计算微细煤粒间的作用势能并绘制势能曲线,说明机械能的输入是使微细煤粒间克服势能曲线能垒形成絮团的必要条件;对絮团生成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计算,说明机械能输入对絮团生成的影响。为了验证机械能输入对絮团生成的影响,通过沉降试验,证实机械能输入对絮团效率的作用,发现搅拌速度在500~2 000 r/min时,絮团效率迅速增加,在2 000 r/min时达到峰值,此后搅拌速度增加絮团效率基本稳定,无明显变化;通过分析金相显微镜拍摄的絮团图片,证实机械能输入对絮团形态的作用,发现絮团的结构随着机械能的输入由松散逐渐紧实,而机械能输入过量后,絮团结构又重新被破坏,最终成为疏松的链状絮团;通过常规浮选法,证实不同机械能输入对超净煤品质的作用,发现在搅拌速度为2 000 r/min时,超净煤产品产率最高,灰分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