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紫外光谱(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研究了萘磺酸盐分散剂在两种晶型吡唑醚菌酯颗粒表面的吸附性能。两种晶型吡唑醚菌酯吸附萘磺酸盐分散剂后,晶型未发生改变;两种晶型吡唑醚菌酯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晶型ⅡEa=16.04 k J·mol~(-1),晶型ⅣEa=12.42 k J·mol~(-1),均为物理吸附;吡唑醚菌酯晶型Ⅱ、晶型Ⅳ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晶型Ⅱ的吸附焓变?Had为20.64 k J·mol~(-1),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有利于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D425)在晶型Ⅱ颗粒表面的吸附;晶型Ⅳ的吸附焓变?Had为-15.26k J·mol~(-1),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温度升高不利于D425在晶型Ⅳ颗粒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及竹炭对其影响,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其在红土、黑土、水稻土、黄土和褐土中的Kd值分别为10.64、27.17、19.79、14.22和16.14,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4.
高彬 《世界农药》2012,34(2):50-53
吡唑醚菌酯是含有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杀菌谱广,毒性低,对环境安全友好.通过高性能的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和功能性助剂)搭配使用,获得了性能优越、品质稳定、高悬浮率和低表面张力的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同时测定了该剂型产品的粒径、黏度、悬浮率和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聚羟基丁酸酯为壁材,吡唑醚菌酯为芯材,聚乙烯醇(PVA)为连续相稳定剂,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吡唑醚菌酯微囊。研究了不同芯壁比、油水相体积比、PVA质量分数、剪切速度等参数对微囊有效成分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对微囊的形态等进行了表征;在不同的p H值条件下探讨了微囊的缓释性能;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微囊对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PVA的质量分数为2%,芯壁材质量比为1∶5,油水相体积比为1∶20,剪切速率为8 000 r/min时,可制备出形状规则、粒径为1.9μm的微囊,载药量和包封率可分别达到15.00%和74.40%。微囊中吡唑醚菌酯的释放对pH敏感,在碱性条件下释放较慢。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微囊对水稻稻瘟病防效与原药防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丽娟  柏亚罗 《现代农药》2012,11(4):46-50,56
综述了吡唑醚菌酯的理化性质、作用方式、毒理学与环境归趋,介绍了该杀菌剂的合成化学、应用研究及其开发进展。  相似文献   

7.
8.
正2015年6月20日,吡唑醚菌酯的PCT、欧洲和中国专利到期;2015年6月21日,其在美国的专利期满。2014年5月31日,吡唑醚菌酯在欧盟的10年期资料保护结束;2012年9月29日,其在美国的登记资料保护到期。从专利到期的嘧菌酯在国内的火爆登记情况可以预见,吡唑醚菌酯也将在  相似文献   

9.
吡唑醚菌酯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_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该剂具有广谱,高效,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等特点。综述了吡唑醚菌酯的发现、理化性质、合成路线、残留分析、杀虫机理、抗药性、登记情况和应用现状,并对吡唑醚菌酯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测定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采用乙腈盐析萃取有效成分、以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为内标物,RTX-1毛细柱为分离柱,FID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对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线性范围宽,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6,方法标准偏差为0.160.20,变异系数RSD为0.48%0.20,变异系数RSD为0.48%1.01%;其添加回收率在98.28%~101.34%之间,测定结果与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吻合,其相对偏差在1.5%之内。  相似文献   

11.
聚羧酸盐分散剂在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吸附量、吸附层厚度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聚羧酸盐分散剂Tersperse 2700在农药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热力学、动力学、吸附作用力和吸附形态。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随温度升高Langmuir常数和饱和吸附量明显降低,由ΔGad<0、ΔHad<0、ΔSad>0可知该吸附为自发、放热、熵增过程,结合吸附层厚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现象可认为高温不利于该吸附进行;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方程,半饱和吸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表明该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该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为12.62 kJ·mol-1,表明该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作用力和吸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剂2700在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力以范德华力为主;吸附形态为单层多点式吸附,通过建立假设吸附模型认为分散剂2700以空间位阻效应和静电斥力效应共同维持在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郝汉  冯建国  马超  范腾飞  吴学民 《化工学报》2013,64(10):3838-3850
通过振荡吸附实验研究了三种阴离子聚合物分散剂Morwet D-425、GYD-1252和LG-3在农药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对比分析了三种分散剂吸附性能的差异。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前者拟合程度较高。由ΔG<0、ΔH<0、ΔS>0可知该吸附为自发、放热、熵增过程,高温不利于吸附进行,|ΔH|<40 kJ·mol-1表明该吸附为物理吸附。通过对比可知Morwet D-425吸附稳定性最高,受温度影响最小;LG-3吸附稳定性最低,受温度影响最大;GYD-1252吸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吸附动力学曲线最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包括颗粒外传质扩散和表面吸附两个步骤,不包括颗粒内微孔扩散。吸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orwet D-425、GYD-1252、LG-3.通过XPS测定不同温度下分散剂吸附层厚度可知Morwet D-425在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致密,吸附层厚度较低但随温度升高变化很小;GYD-1252和LG-3在吡虫啉颗粒表面吸附疏松,低温下吸附层厚度较高但随温度升高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以氧氯化锆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采用不同表面活性剂为分散剂,制备超细氧化锆粉体。实验研究发现,其他条件相同,采用聚乙二醇和聚乙烯醇作分散剂,所制得的氧化锆粉体以单斜晶为主,同时有一定量的四方晶氧化锆生成,且添加聚乙二醇生成的四方晶氧化锆较添加聚乙烯醇时生成的多;采用Span80作分散剂,明显抑制了四方晶氧化锆的生成,可制得较纯的单斜晶氧化锆粉体。另外,采用不同分散剂所制得的产物颗粒形状不同,用聚乙二醇作分散剂可制得纺锤形氧化锆粉体,而用聚乙烯醇或Span80作分散剂则可制得椭球形氧化锆粉体。  相似文献   

14.
郝汉  冯建国  陈维韬  刘文君  吴学民 《化工学报》2014,65(12):5067-5074
通过溶液聚合合成一系列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钠共聚物分散剂.研究了不同单体摩尔比对其产率和在吡虫啉颗粒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种单体摩尔比为0.8时分散剂的产率和吸附性能相对最优.通过振荡吸附实验研究了最优分散剂在吡虫啉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由XPS近似计算不同温度下分散剂的吸附层厚度.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热力学表明该吸附为自发、放热、熵增过程,高温不利于吸附进行;DHad < 40 kJ·mol-1表明该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吸附层厚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通过与其他商品化分散剂对比可知该共聚物适合作为分散剂用于吡虫啉的水基化剂型.  相似文献   

15.
以酶法制备茶氨酸,研究了碱性条件下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与分离. 结果表明,强碱性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性能优于弱碱性树脂,且其吸附容量受pH值的影响较小,pH=9.0时凝胶型强碱性树脂HZ202对茶氨酸的平衡吸附量可达96.3 mg/g. 对HZ202吸附茶氨酸的吸附等温模型及动力学、热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在HZ202树脂表面为非均一分布,Spis模型可较好模拟其吸附等温线数据;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吸附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DG均为负值,表明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吸附过程的焓变DH=20.9~418.4 kJ/mol,可判断其为化学吸附. 茶氨酸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提高茶氨酸初始浓度可提高吸附速率.  相似文献   

16.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5):1239-125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viz. initial pH (pH 0), adsorbent dose, contact time, initial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ptive removal of furfur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commercial grade activated carbon (ACC). Optimum conditions for furfural removal were found to be pH 0 ≈ 5.9, adsorbent dose ≈ 10 g/l of solution and equilibrium time ≈ 6.0 h. The adsorption followe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s. The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furfural was of the order of 10?13 m2/s. Furfural adsorption onto ACC was found to be best represented by the Redlich‐Peterson isotherm. A decrease 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operation favorably influenced the adsorption of furfural onto ACC. The positive values of the change in entropy (ΔS 0); and the negatived value of heat of adsorption (ΔH 0) and change in Gibbs free energy (ΔG 0) indicated feasible, ex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nature of furfural adsorption onto ACC.  相似文献   

17.
选用NDA-88、NDA-99、NDA-150、XAD-4几种吸附树脂对间硝基酚的静态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硝基酚在NDA-88、NDA-99复合功能树脂上的吸附效果较好。研究了NDA-88树脂对水溶液中间硝基酚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并计算了吸附热力学函数,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表明为物理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天然泥炭对水中结晶紫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勇  何少华  尹萌  周炀  樊海明 《江苏化工》2008,36(1):24-27,44
通过静态实验探讨了天然泥炭吸附水中结晶紫时的影响因素、动力学、等温式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吸附90min后天然泥炭对结晶紫的吸附量为31.77~70.49mg.g-1,吸附量随着结晶紫初始浓度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天然泥炭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在pH为5~8时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天然泥炭吸附结晶紫的速度较快,吸附90min后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规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反应模型,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式都与Langmuir方程符合很好。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吸热,吸附焓变ΔH和熵变ΔS都为正值,吸附自由能变ΔG为负值。  相似文献   

19.
以沙质滩涂颗粒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为对象,通过拟一级和拟二级方程进行吸附动力学研究,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描述平衡吸附等温线,并计算得到吸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拟合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等温线,吸附是焓推动作用、自发且放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螯合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以谷氨酰胺-铜(II)配合物为供体酶法制备茶氨酸体系,研究了D401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通过红外光谱鉴定了树脂的配位结构. 结果表明,树脂吸附量随离子浓度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pH为5.6时吸附量最大,达1.887 mmol/g. 不同温度下Langmuir方程均呈现很好的拟合度. 热力学平衡方程计算得DG<0, DH=21.5 kJ/mol, DS>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熵增加的过程. 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速率由颗粒扩散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 该树脂在较宽的pH范围内对Cu2+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可用于酶转化茶氨酸体系中Cu2+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