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同凯 《油田化学》2018,35(4):726-730
陆相沉积类型的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长期注水冲刷后形成的窜流通道加剧了平面矛盾,严重影响了油田采收率及开发效果。根据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的成因和现状及技术和经济的要求,从堵剂的类型、封堵机理及性能等方面综述了符合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特点的六大类堵剂,主要包括聚合物凝冻胶类、树脂类、颗粒类、沉淀类、微生物类和泡沫类调堵剂。六类调堵剂均有各自的优缺点,需根据砂岩油藏的特征,系统全面地研究封堵窜流通道的抑制方法,筛选合适的堵剂。  相似文献   

2.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高渗带影响,常规重复压裂存在含水率上升、增产幅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根据典型油藏长期注采开发实际,采用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加密井生产资料,研究了中高含水油井调堵压裂增产机理,分析了不同调堵压裂参数对油井重复改造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前置调堵控含水、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提单产”的重复压裂技术思路。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PEG-1凝胶,凝胶主剂质量分数为5%~10%时,可保持较高水平的凝胶强度;优化注入排量为1.5 m3/min,注入量为300~600 m3,可在裂缝深部40~80 m处封堵高渗条带;优化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技术,缝内净压力提高到5.0 MPa以上,实现了压裂裂缝由低应力区向高应力区扩展,以动用侧向剩余油。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调堵压裂后单井日产油量平均增加1.07 t,含水率降低9.0百分点,实现了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增油控水”的目的。该调堵压裂技术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调堵排一体化技术在小洼油田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洼油田属深层特稠油油藏,经高轮次注蒸汽吞吐开采,指进和超覆通道已经形成,底部原油物性变差,残余油饱和度增加,地层存水率升高,油井普遍高含水。为了提高油汽比,改善吞吐效果,应用了调剖、封窜、助排和降粘等单一技术,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单一技术措施效果逐渐变差。为此新近研制出调堵排一体化复合技术,该技术经室内研究,并在35井次的矿场试验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姬塬油田罗1区块低渗裂缝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大裂缝窜流严重、水驱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油水井双向调堵、综合治理的技术思路。对调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优选了堵水剂、调剖剂,堵水剂选择中温凝胶堵水剂G542和高强度有机封口剂G521;调剖剂选择聚合物冻胶调剖剂TP-1和聚合物微球调剖剂WQ-1。现场采用段塞式注入方式,选择注采关系对应明显的注水井X175-15井和油井X175-16井成功实施了双向调堵技术。施工后,油井X175-16井日均增油3.62 t,含水由88.6%下降至54.7%。下降了33.9%;注水井X175-15注水压力提高2 MPa,调堵结束后两个月井组累计增油196 t,取得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技术为解决低渗油藏裂缝性见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聚合物的滞留率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调堵效果的影响,利用人造非均质储层模型开展注聚合物-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借助自主设计的边底水油藏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装置,实现了室内开采实验对目标油藏矿场开发特征的精准模拟,明确了聚合物滞留率对控水、保压、稳油和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聚合物在高渗透层的滞留有助于控制水窜、抑制油藏压力降低速度,对延长油井稳产期效果明显。此外,采收率与聚合物滞留率为非单调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采收率达到峰值的最佳聚合物滞留率;以最佳聚合物滞留率为界,聚合物滞留率过小或者过大,采收率均明显降低。对于目标油藏,适宜的聚合物滞留率为70%~82%,其适宜的注入量为高渗透层孔隙体积的0.3~0.6倍。由此可知,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调堵工艺需要控制聚合物适宜的注入量和适度的滞留率。  相似文献   

6.
砂砾岩油藏水流优势通道一般是在开发后期因长期注水开发而形成,其非均质性和储层性质已发生较大变化。为准确识别水流优势通道,并且建立可运用推广的标准化定量表征技术,文中以克拉玛依油田X区克下组为例,结合地质资料和开发动态数据,通过灰色关联系数、秩相关系数、井间阻力系数等参数和日注水量统计分析,根据累积概率分布规律及二八现金分流原则对水流优势通道等级进行划分。研究表明:砂砾岩油藏的孔隙体积、渗透率、注水强度、注水量、注采比是表征水流优势通道的重要动静态参数;渗透率大于950×10-3μm2,渗透率的级差大于70,变异系数大于0.75,突进系数大于4.2等可作为水流优势通道的主要识别标准。该研究成果对于后期注聚方案调整及提高聚驱试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调研了国内外CDG凝胶调驱技术现状基础上,根据彩南油田油藏室内试验评价,1999年在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曲藏进行了6个井组为CDG凝胶调驱矿场试验,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年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3.9,从而证实三工河组油藏适于注CDG凝胶,而且有必要继续实施此项措施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是低孔、低渗的块状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既有构造缝,也有非构造缝.据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和薄片鉴定,将裂缝分为4种类型微裂缝、斜交裂缝、高角度裂缝和网状裂缝.油藏西部以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倾角为0~40°,方位为170~180°;油藏东部多为高角度缝或直劈缝,裂缝倾角为10~60°和80~90°,方位为60~120°和170~190°.认为岩性和局部构造位置是控制该油藏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岩性交互的层段裂缝发育程度高.构造缝主要为剪切裂缝,裂缝延伸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相关,非构造缝为砾缘溶蚀缝等.图6参11  相似文献   

9.
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油藏为一典型非均质性较强的砂砾岩稠油油藏,目前,无论是基于单一沉积微相建模技术,还是基于单一岩石相建模技术,均无法在细致刻画储层内部各类岩石空间分布的同时,又保证其砂体展布符合地质规律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以风城油田重18井区八道湾组油藏为例,利用实际测井、岩心及物性分析资料,以单井沉积微相与岩石相划分为基础,建立能够表征沉积微相及岩石相分布的联合相类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各相变差函数的调节,建立联合相地质模型。该相模型具有既符合沉积微相地质认识,又能表征岩石相空间变化的优势,对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刻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算法,建立储层的属性模型,最后进行地质储量拟合。通过模型的质量检验,验证模型可靠后,进而验证该方法能够用于非均质性砂砾岩特殊稠油油藏的三维地质建模,并且模型能够为水平井井轨迹设计提供依据,为后期油藏动态管理以及稠油注气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强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后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综合含水率高达98%以上.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开展了空气泡沫调驱先导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泡沫体系不但能够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而且能够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提高最终采收率.现场实施空气泡沫调驱后,注入井注入压力提高了78%,5个月油井未见气体产出,水线推进速度大大减缓,试验井组的综合含水率下降了3.4%,产油量增加了38.5%.实践证实,在严重非均质性油藏特高含水开发期,空气泡沫调驱是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恢复地层能量、降低含水率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田地层堵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庆油田是典型的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注水能力是影响水驱开发油藏开发效果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地层堵塞的原因入手,综合考虑影响地层堵塞的各种因素,重点从影响注水水质因素、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以及敏感性等方面对地层堵塞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申超鹏 《石油化工应用》2010,29(7):31-34,50
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规律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油藏的油水运动制约着油田的开发效果。因此,必须准确掌握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才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油水的运动。为此,将整个区块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转化为含水饱和度与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之间的关系曲线。然后结合产水率的含义分析了油井的产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区块的平均毛管压力曲线研究了油水在垂向和径向上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为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锦州油田稠油区块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后,油层层内、层间矛盾愈加突出,层内存水增多,导致边水内侵,层间水窜,油井含水90%以上,严重影响区块油井的正常开采。通过对该区块油藏研究及油井生产历史研究,及对施工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选择合适的药剂,并进行配方及工艺改进,实施高温调剖措施,达到了良好的堵水、防窜效果,对区块的后期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岩心分析入手,根据岩相及电性标志,确定了研究区的砾岩有效储层类型和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三次加密调整阶段的分级累产参数确定了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的储层划分标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全区储层分为4类,Ⅰ类储层最好,Ⅳ类储层最差。基于储层分类结果,实施了井网4次加密试验,结果表明:储层预测厚度的误差率在5%以内,储层类型符合率达到80%,设计产能达标率在90%以上。该方法的应用为进一步认识和评价特低渗透砾岩储层及油田四次加密井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同类油藏。  相似文献   

15.
玛湖砾岩低渗储层的开发依赖裂缝,裂缝-基质间的渗吸效应对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还极其薄弱。借助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玛湖乌尔禾组砾岩的渗吸效应孔隙动用特征,并对其裂缝-基质间渗吸规律进行了量化表征,进一步将表征方程考虑到双孔、双渗模型中,在油藏尺度对比了渗吸效应对玛湖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玛湖乌尔禾组砾岩岩心主要为中小孔隙(T2<100 ms),渗吸效应平均采收率可达32.43%,其中小孔隙(T2<10 ms)平均采收率为31.27%,中孔隙(10 < T2 < 100 ms)平均采收率为37.11%,渗吸规律较好,符合改进后的MA指数模型。依据实验结果改进双孔、双渗模型后,模拟水平井开发5 a后发现,玛湖低渗砾岩油藏考虑渗吸效应时裂缝采收率下降了24.3%,基质采收率提高了4.6%,平均采收率提高了2.0%。该研究对后期制定合理的提采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低渗油藏压裂投产时形成的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共存,造成角井水淹严重而边井注水不见效.为增大水驱波及系数,调剖堵水是经常采用的增产手段。然而目前该类油藏的调剖堵水效果较差,成功率较低。,综合分析发现,影响调剖堵水效果的关键问题是传统调堵方案设计中未考虑堵剂由裂缝向基质的滤失.方案设计的堵剂用量偏小:文中在渗流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系统与基质系统的渗流方程,考虑不同储层物性和堵剂性能条件下的堵剂滤失,推导出不同条件下的堵刺总量与滤失量的比例.可用于指导具体调剖堵水方案设计,得到最佳堵剂用量。通过现场实施效果验证,该方法可较大幅度地改善调堵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低渗高含水油井产量,降低含水,以满足中高含水期油藏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需要,通过室内实验研制出一种选择性堵水剂,堵水率在85%以上,是堵油率的45倍,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堵水能力,同时,针对高含水油井形成了一种深部堵水压裂技术。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深部堵水实施后日增油2.3 t,降水20%,具有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裂缝性灰岩油藏堵水酸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勤 《断块油气田》2011,18(2):264-266
为了研究裂缝性灰岩油藏堵水酸化的机理,模拟了地层条件,并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除了常规堵水和酸化的机理外,还有其独特的机理.堵剂在裂缝及大的孔道中形成凝胶或冻胶,凝胶或冻胶因聚合物交联而形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水锁效应;堵剂的转向作用提高了酸化的效率和效果;堵剂对酸化的缓速作用增大了酸化处理范围;堵水和酸化协同...  相似文献   

19.
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二连断陷盆地的重点勘探凹陷之一,储集层主要为以近源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沉积为主的砂砾岩体,油藏类型以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含有高电阻水层和低电阻油气层。通过对该地区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岩心分析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地区中孔、低渗油气层的“四性”关系,建立了测井解释模型,确定出油层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孔隙度重叠法有效地判断出低电阻气层;利用自然电位异常幅度有效地判断出高电阻水层和低电阻油气层。对该地区所有老井进行了复查,将X4井区X4—12井Ⅰ号层(原水层)解释为油层,使得Ⅰ号层连成一片,扩大了含油面积。此外,X4井区有5层4.7m厚的致密层被解释为差油层,有17层23.8m厚的差油层被解释为油层,增加了所发现的油层厚度。  相似文献   

20.
文、卫油田属复杂断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层间渗透率级差大,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吸水剖面不均匀性日趋加剧,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水平的提高.暂堵酸化技术是通过泵入暂堵剂在高渗透层及部分中渗透层形成低渗透滤饼,从而使酸液转向中、低渗透层,能有效地解除中低渗透层伤害,改善吸水剖面,提高酸液利用率,为此研究应用了暂堵酸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