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DEC 4种病原菌的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从1 003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300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9.9%。DEC的检出率最高(29.1%,292/1 003),其次是沙门菌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1 00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女性患者致病菌检出率(31.8%,136/428)高于男性(28.5%,164/575);19~59岁和≤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1.5%(76/241)和30.6%(188/615)。致病菌的检出主要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7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分为6种带型,存在1次聚集。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5.7%(6/7),多重耐药株有6株;1株福氏志贺菌2a型是七重耐药菌株;292株DEC均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氯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8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0.8%,236/292),多重耐药菌株占75.3%(220/292)。结论 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DEC检出率最高,19~59岁年龄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为主要流行季节,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监测医院报告的1 22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数据,描述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并对就诊及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8—2020年白云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男性为567例(46.25%,567/1 226)、女性659例(53.75%,659/1 226),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37.19%,456/1 226)病例职业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6-10月为就诊高峰期,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41.80%,754/1 804),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餐饮服务业居多,可疑暴露食品种类以肉及肉制品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医院级别高,呕吐次数多与病例就诊及时性呈正相关,腹泻、腹泻次数多呈负相关。结论 白云区食源性疾病高温季节高发,家庭和餐饮服务机构为高危场所,重点关注肉及其制品的卫生状况,应进一步针对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北京市房山区2015~2018年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 掌握房山区引起食源性患者腹泻病原菌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5~2018年1~12月哨点医院采集的腹泻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1447件样本中, 分离出病原菌362株, 检出率为25.0%(362/1447); 其中2015年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6.47%(24/371); 2016和2017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较多, 检出率分别为8.31%(30/361)和11.80%(44/373); 2018年弯曲菌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14.62%(50/342); 房山区食源性疾病主要集中在6~10月, 峰值出现在8月。结论 基本掌握了房山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未来仍要不断完善健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体系, 持续关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021年淄博市临淄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研究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通过网络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1年淄博市临淄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7 879例,发病时间集中在5—9月,占65.6%;报告发病率为1 214.02/10万;男女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占55.9%;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占71.7%;临床症状以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为主,占99.6%;可疑暴露食品种类排第一位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占34.6%;就餐场所以家庭为主,占93.3%。结论:食源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相关部门应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加强监督管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公众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可疑饮食及其来源,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27家哨点医院2019—2020年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就诊病例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测其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及诺如病毒情况。结果 共监测4 294例腹泻病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12.09%(519/4 294),其中诺如病毒5.33%、沙门菌4.66%、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96%、志贺菌0.12%、副溶血性弧菌0.02%。二、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18.50%,13.00%),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不同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以0~1岁组最高,为19.19%(71/370)。4 294例病例中有4 289例提供了可疑饮食信息,其中肉与肉制品占19.26%(846/4 289)、粮食类及其制品占17.65%(757/4 289);食物加工方式中家庭自制占58.27%(2 502/4 289),餐饮服务业占30.64%(1 314/4 289);食物来源中家庭占55.42%(2 377/4 289)、餐饮店占12.17%(522/4 289)、零售店占10.91%(468/4 289)。结论 在监测的病原体中,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是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可疑饮食以家庭自制食品占比较大。建议在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夏秋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关注0~1岁婴儿期人群,开展家庭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教。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北京市平谷区2018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347例病人的信息,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诺如病毒等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34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26~35岁年龄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32.0%)。疾病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家庭(80.4%)。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 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0.7%)。共采集332份患者粪便标本, 检测出致病菌者79例, 检出率23.8%。沙门菌检出率最高(10.2%)、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菌(9.6%)。抽取264份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 14份检出阳性, 检出率5.3%。第3季度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 12、1、2、3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平谷区食源性疾病的季节性监测, 对易感人群、家庭进行食品卫生知识重点宣传教育, 尤其是肉与肉制品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山市2018—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全市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59起,发病1 362人,死亡8人,罹患率13.9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6—8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7起(64.48%)。毒蘑菇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47.88%和75.00%。家庭、餐馆、学校和农村宴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家庭报告190起(73.36%),死亡8人(100%);农村宴席平均每起事件发病人数高于其他场所。食用毒蘑菇(99起)和有毒动植物(44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453例)居首。结论:2018—2022年保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家庭为主要暴发场所,毒蘑菇中毒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因素。应加强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菌及微生物食物中毒健康教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数和死亡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杭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0年在杭州市6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分析。结果2012—2020年杭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54 479例,以5~10月较为集中,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7.83%(36 954/54 479);26~35岁和≤5岁年龄组为高发病年龄组,分别占21.78%(11 865/54 479)和17.08%(9 307/54 479);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其次为干部职员和托幼儿童。采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生物标本41 905份,共检出病原体3 380株,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8.77%(734/8 37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2.68%(1 097/40 91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39%(527/22 012)、沙门菌2.38%(978/41 052)、志贺菌0.11%(44/41 046)。诺如病毒的检出高峰为3月和11月,副溶血性弧菌为8月。结论 杭州市食源性疾病病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应加强对食源性病原体的监测和可疑食物暴露调查,为开展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15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和策略。方法 对2015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77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布研究。结果 2015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7起,累计发病1111人,其中死亡6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发病时间是7-9月;饮食服务单位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 其次依次为集体食堂、家庭和农村宴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不明原因外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是动物类食品。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针对性加强毒蕈中毒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方法对2013—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吉林省的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2 049例,其中11 497例患者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测,807例患者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2%;诺如病毒、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5.63%(389/2 489)、2.54%(283/11 141)、1.32%(147/11 167)、0.08%(9/11 153)、0.06%(6/9 410),未检出小肠耶尔森菌(0/201)。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与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小肠耶尔森菌相比是吉林省主要流行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P0.05)。诺如病毒在第一季度检出率(31.00%)高于其他三个季度;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第二、三季度检出率(3.78%、3.12%;1.32%、1.69%)高于第一、四季度;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0.14%、0.15%)。诺如病毒在80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较高(20.00%、18.90%),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在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最高(3.38%、1.75%)。2015年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于2013年和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季度的检出率低于前三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商业服务人员、城市居民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3—2015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检出率逐年升高,第一、二、三季度检出率高于第四季度,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是主要流行的病原体,5岁以下年龄组儿童和商业服务人员易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省食源性疾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致病型和分布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确定致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 4 137份粪便标本有215份DEC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2%,其中有4份标本是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共分离DEC菌株219株,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6株,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28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28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5株。215例阳性病例中,5岁以下儿童有95例,占比为44.2%。DEC病例在6月和10月有一个发病的高峰,在其他月份均有检出。可疑暴露食品中,由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引发的病例分别为34和31例,占比分别为17.3%(34/196)和15.8%(31/196)。结论 河南省食源性疾病DEC基因型中,EAEC占比最高,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全年均有检出,夏秋季多发,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引发病例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发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并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实时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 调查分析各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流程找出共性点。开发多客户端的B/S结构的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并提供接口等解决方案在三类医院中应用。结果 食源性疾病监测可分为病例信息采集和粪便标本采集检验和现场流调三个阶段,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可分为两种模式和三个环节。完成三种客户端口的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开发,为医院提供软件接口等对接解决方案,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实时监测。医院实际应用中效果明显。结论 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和提供的接口等解决方案能有效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在保障浙江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方法 对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当前做法、取得成效及主要问题.结果 目前存在监测机制不完善、监测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和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结论 建议从大学起培养医务人员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14.
Foodborne pathogens are responsible for an increasing burden of disease worldwide. Knowledge on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food sources and water for disease is essential to prioritize food safety interventions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control measures. Source attribution using outbreak data utilizes readily available data from outbreak surveillance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to human disease. We developed a probabilistic model based on outbreak data that attributes human foodborne disease by various bacterial pathogens to source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LA&C). Foods implicated in outbreaks were classified by their ingredients as simple foods (i.e. belonging to one single food category), or complex foods (i.e. belonging to multiple food categories). For each agent, the data from simple-food outbreak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outbreaks caused by each category was used to define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outbreak was caused by a sourc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number of outbreaks attributed to each source, simple-food outbreak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single food category in question, and complex-food outbreaks were partitioned to each category proportionally to the estimated probability. We analysed all bacterial pathogens together, focused on important bacterial pathogens separately, and, when data were sufficient, performed analyses by country, decade and location. Between 1993 and 2010, 6313 bacterial outbreaks were reported by 20 countries. In general,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bacterial disease were meat, dairy products, water and vegetables in the 1990s, and eggs, vegetables, and grains and beans in the 2000s. We observed fluctuations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disease for each pathogen between decades and countries, which may be a consequence of changes in the control of zoonotic disease over the years, of changes in food consumption habits, or of changes in public health focus and availability of data of different pathogens. This study identified data gaps in the region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surveillance systems to identify sources of disease. Still,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for source attribution in the LA&C region was successful, and we concluded that this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attribute disease to food sources and water in other regions, including developing regions with limited data on 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foodborne disea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近几年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6~2019年秦皇岛市1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 并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 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718例, 男女比例为1:1.14, 以20~29岁年龄组病例最多(28.41%), 职业以家务及 待业为主(23.96%), 6~8月为高发期, 可疑暴露食品以水 产动物及 其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7.44%), 家庭是主要可疑进食场所。检出病原体187例, 总检出率26.04%, 其中副溶血性弧菌73例(10.17%)、诺如病毒65例(9.0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5例(3.48%)、沙门氏菌24例(3.34%)。 结论 秦皇岛市食源性疾病主要 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 病毒感染为主, 今后应加强健 康 宣传和主动监测, 有效降低 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生鲜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5年对9类生鲜食品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群(型)。结果 1 202份食品中有494份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41.10%。分离出致病菌587株,副溶血性弧菌(194株)、气单胞菌(13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31株)为主要致病菌。第二季度检出率最高(47.85%)。虾类检出率最高(64.71%),不同食品中主要致病菌检出情况存在差异。副溶血性弧菌以O∶1群~O∶5群为主(81.9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O∶8群和O∶5群为主(50.00%),气单胞菌以维隆气单胞菌为优势菌型(67.91%),弯曲菌以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为优势菌型(89.29%),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生鲜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布呈多样性和典型的季节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菌混合污染。  相似文献   

17.
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公布的2006-201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2 023起,累计发病62 920人,死亡967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0.09%和61.92%;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30.70%和17.64%.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17.99%和9.90%.结论 微生物病原菌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