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2005年10月,受长时间、大范围强降雨影响,渭河干、支流发生洪水,临潼站最大洪峰流量5270m3/s,华县站最大洪峰流量4820m3/s,为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这次洪水的主要特点是洪水流量大、水位高、含沙量小、持续时间长、渭河支流倒灌严重。面对洪水,沿渭军民  相似文献   

2.
《人民黄河》2017,(12):8-13
2017年7月25—26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出现超历史降雨和洪水,于龙门水文站形成黄河2017年第1号洪水。对洪水的气象成因和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1)贝加尔湖横槽转竖与东移短波槽的合并以及副高在江淮—江南一带的稳定维持是造成山陕区间中北部强降雨的重要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是形成此次强降雨的重要影响系统;(2)强降雨期间,雨区上空存在水汽通量辐合,比湿维持在10 g/kg以上,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而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场均呈加强趋势,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且雨区上空处于假相当位温和K指数的高能区,其上空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3)黄河2017年第1号洪水期间,暴雨时空分布集中、强度大,无定河出现超历史洪峰水位和流量,洪水起涨快、洪峰高、沙量大,吴堡以上无控区间加水较多,干流洪水演进传播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22日~26日,泾河上游平凉地区、渭河中下游宝鸡、渭南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引起泾、渭河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过程。洪水在下游演进时表现出了特有的特性,现就该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特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3年渭河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2003年8月26日至10月13日;渭河连续发生了6次洪水过程。其中,华县站9月1日11时洪峰流量3570m^3/s,为1992年以来最大流量;相应水位342.76m,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最高水位。在渭河首场洪水过程中,临潼至华县河段洪峰削减率高达53.1%,传播时间52.3小时,均为历史之最。初步分析认为,本次渭河洪水有以下特性:①水沙条件改变,河床淤积严重,形成了高水位洪水;②河道过流能力降低,比降变小,致使前期洪水削峰率大,传播时间长;③人类活动以及支流大堤的决口对削峰率和传播时间有影响;④洪水后期下游河道明显冲刷,漫滩流量增加,洪峰传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5.
根据1974—2010年实测资料,在分析渭河高含沙洪水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974—2010年渭河华县站高含沙洪水主要来自泾河,场次高含沙洪水泥沙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1~0.03 mm,极细沙含量占全沙的比例都在20%以上;潼关站发生高含沙洪水时,若来水以渭河为主,则小流量时潼关断面淤积,且主要淤积在主槽,潼关高程以抬升为主,大流量时潼关断面展宽冲深,潼关高程以下降为主;潼关高程还受到华县站流量、含沙量、水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影响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影响条件。  相似文献   

6.
2020年8月中下旬,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渭河下游出现了两场首尾相连的洪水过程;具有"主要来源于咸阳以上渭河干支流""渭河洪水与泾河小洪水相遭遇""临潼~华县段洪峰传播时间偏长、削峰率偏小、洪峰水位偏高"等来源及演进特点;林家村~魏家堡区间大中型水库调度起到了削峰作用,但对洪量却有增有减,建议加强渭河干支流水...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著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1年9月渭河中下游秋淋降雨及洪水过程的分析表明:"11.9"洪水渭河下游呈现出洪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洪峰沿程削减小以及临潼~华县区间洪水演进缓慢等特点,从洪水过程河道冲淤、河势变化及洪水灾害等方面探讨了洪水对渭河下游河道的影响,提出了复核保证流量与提高控导工程标准等防洪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9.
渭河“2003.8”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10月渭河流域发生4次持续性降雨过程,致使渭河干流形成了6次洪水过程。分析了降雨洪水成因、特点、形成条件和灾害成因,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流经800里秦川的渭河,既记载着千古史话,也见证着今天的故事。渭河,平日静如处子般的渭河,在今年这个多雨的秋天,终于又一次发怒了。8月24日以来,我省发生了近4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县区就达58个,全省50多条河流涨水,渭河则连续涨水过洪4次之多,形成罕见的长历时洪水过程。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等市(区)沿渭地带,经受了一场严峻的防汛考验。(一)地处关中西部的宝鸡市,最先遭受渭河洪水的袭击。8月26日晚上的渭河一号洪峰,首先在宝鸡市渭河公园子堤形成管涌。接到巡堤人员报告后,宝鸡市…  相似文献   

11.
渭河临潼河段河床物质层理淤积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渭河临潼河段渭淤20—27断面河床组成特点的基础上,对典型断面河床物质的层理结构特征、层理淤积结构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60—2009年河段累计淤积泥沙0.728 7亿m3,其中汛期淤积0.838 7亿m3,非汛期冲刷0.110 0亿m3,河槽淤积0.214 0亿m3,滩地淤积0.514 7亿m3;②河槽部分多年平均河床质中值粒径为0.098 1~1.252 8 mm,滩地部分为0.036 8~0.079 7 mm;③渭河高漫滩从上至下呈上粗下细的二元结构特征,按沉积相可分为漫滩相沉积物与主槽沉积物,渭淤24—26断面河床物质主要为粉土、粉质黏土、沙砾石、圆砾,粉质黏土层中0.010 mm以下的细颗粒含量为20.0%~42.5%;④临潼、咸阳、张家山三站悬移质年均中值粒径均呈细化趋势,悬移质0.025、0.010 mm以下沙重百分数明显增大;⑤临潼河段河床物质层理结构是来沙级配差异并产生淤积而形成的,形成粉质黏土层的泥沙可能来源于渭河咸阳或泾河张家山以上的不同区域。  相似文献   

12.
在实测断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渭河下游渭拦河段、华阴河段、华县河段、渭南河段、临潼高陵河段、西安咸阳河段主槽断面的横向变化情况、面积、河宽、河相系数,分析了渭河下游横断面调整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变化原因,为渭河下游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十多年来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 ,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出现了“小流量 ,高水位 ,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 ,主槽束窄 ,过流能力显著降低 ,同流量水位升高 ,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河势不稳 ,主流摆动增强 ,塌岸严重 ,支流口门淤堵 ,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作者在分析上述现象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河道整治 ,北洛河尾闾改道 ,黄、渭汇流区治理 ,泾河东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跨流域调水等渭河下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渭河中下游属于平原型河流,多年淤积使得主河道过流断面减小,行洪能力降低,而且秦岭南山支流多,河道比降大,水流急,降雨形成的径流时间短,洪水暴涨暴落。渭河中下游一旦发生较大流量的洪水,就会造成相当大的灾害。总结和吸收最近10 a来渭河中下游防汛抢险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就防汛抢险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防汛抢险机制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对渭河中下游防汛抢险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薛亚莉 《人民黄河》2012,34(7):30-32
分析了渭河中下游主要控制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实测径流变化情况,研究了林家村、咸阳、华县断面规划要求下泄水量及非汛期低限环境流量的满足状况,以此为基础,根据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年限及影响河段,分析了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实施对渭河径流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调水工程实施后,渭河咸阳、临潼、华县断面非汛期分别增加流量10.9、22.9、26.0 m3/s,可保证渭河干流不断流,但咸阳断面非汛期不满足低限环境流量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渭河中下游河段生态亏缺水量减少3.34亿m3,较工程实施前减少30.9%,渭河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6.
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三门峡水库1960年投入运用之后,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用方式的调整,不仅发挥了较大的防洪、防凌效益,也为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长期保持兴利库容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水库运用也给库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水库运用以来潼关高程变化和渭河下游冲淤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建库初期蓄水、滞洪运用是渭河下游产生严重淤积的根本原因,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的淤积主要受水沙条件影响,潼关高程的居高不下使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以渭河为研究对象,依据渭河干流北道、林家村、魏家堡、咸阳、临潼、华县6个主要断面1971-2014年的水文实测资料,基于河流典型生态环境特征划分河流生态类型,并对其生态基流量进行优化计算,在此基础上揭示渭河生态基流时空分异特征及生态基流保障率。结果表明:选取北道、林家村、魏家堡、咸阳、临潼、华县断面枯水期的最小值作为相应断面的生态基流量推荐值,分别为5. 68、2. 51、11. 39、25. 33、77. 26和61. 86 m3/s;从时间变化看,各断面生态基流年内最大值均集中在汛期(7-9月),最小值集中在枯水期(12-次年3月)。除汛期外,各断面的生态基流月均值变化轨迹整体一致,各断面生态基流除8月与1、2、3、4、6、10、11、12月差异不显著(P>0. 05)外,其余各月两两之间差异均显著(P <0. 05);从空间分布来看,林家村断面1月生态基流量最小,华县断面8月生态基流量最大,体现出渭河上游生态基流量不足而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生态环境特征;生态基流量总体上呈上游低下游高的特征,除魏家堡和华县断面月均生态基流量差异不显著(P> 0. 05)外,其余各断面之间差异均显著(P <0. 05)。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辅成  慕平  王玉峰 《人民黄河》2005,27(1):21-22,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径流量连续偏小,目前人们对于偏小的主要原因认识不一。经过对河源地区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分析,以及对中游地区渭河、伊洛河、沁河2003年汛期径流量和汛期多年径流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径流量偏小应与降水量连续偏小、超过一定量级的暴雨次数偏少、气温的增高以及蒸发量增大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气象因素的变化,主要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至于河源区下垫面的破坏、中游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不应是黄河径流量变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未来径流量不需要进行降水量与径流量关系的“一致性处理”。  相似文献   

19.
受降雨和地形影响,吉林省温德河流域季节性洪灾频繁。为了解温德河流域暴雨洪水规律,利用2017年7—8月3次山洪灾害的暴雨洪水监测资料,采用自主研发模块化小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流域的洪水过程,取得较高的模拟精度。并结合研究区春登河、西阳河及五里河等三个主要河段的模拟流量和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三场暴雨时空分布对洪水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该流域2017年山洪灾害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温德河流域三场超标准洪水由短历时强降雨引起,"雨洪同向"的降雨锋面移动特点使洪峰呈现陡涨陡落之势;②"7·13"和"7·19"洪水的降雨时空集中程度和暴雨中心分布的差异影响两场洪水洪峰峰型、流量和各河段的洪量贡献比,造成温德河流域不同程度的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