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介质中CO2电活化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着重概述了电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和环状碳酸酯的研究现状, 并简述了CO2间接电活化和直接电活化技术, 以及反应介质、电极材料等因素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对电催化还原CO2的关键技术和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离子液体具有不易挥发、可循环使用、导电性好、对CO2有较高溶解度等优点, 在CO2固定和有机资源化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电化学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新技术, 在CO2有机资源化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缓解日益严峻的温室效应、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目前CO2减排的压力和趋势,以电化学催化还原为技术核心,结合燃煤排放特点,对电化学体系进行了优选,提出限碳背景下燃煤电厂的减排策略。在缓解日益严峻的CO2减排和温室效应问题的同时,将大体量废弃的CO2转化为具有利用价值的产品是碳捕集与利用的必由之路。对CO2电化学催化还原技术的过程原理进行简要阐述,围绕电极、电解质、CO2溶解性、反应器形式进行讨论,结合电化学催化还原技术特点和燃煤电厂结构特征,对大体量、低浓度CO2电化学催化还原条件进行筛选,确定了以Cu基气体扩散电极-离子液体-连续式反应器为核心的基本电化学体系,进而提出燃煤电厂烟气中CO2电化学催化还原对策,但在向实际应用转化过程中该技术仍面临非理想气源中杂质的影响、还原电流密度低引发的产物生成速率慢、电极寿命短、产物多样性伴随的分离及提纯难度大等障碍,为面向应用的技术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毛信表  刘莹  陈达  陈赵扬  马淳安 《化工学报》2017,68(5):2027-2034
以2-溴乙胺氢溴酸和N-甲基咪唑盐为原料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1-(2-胺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NH2-emim]Br),用1H NMR和IR对所制备的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测得25℃下[NH2-emim]Br的黏度26.691 Pa·s、电导率0.1130 mS·cm-1,CO2的溶解饱和度82%(摩尔分数),将不同含量的[NH2-emim]Br与[Emim]BF4、[Bmim]BF4、[Bmim]PF6组成二元复合离子液体,并用于CO2电化学还原研究,循环伏安研究表明,CO2在[NH2-emim]Br(0.5%)-[Bmim]BF4复合离子液体中的还原峰电位较[Bmim]BF4正移0.4 V,还原峰电流增大9倍,黏度降低为0.08227 Pa·s,电导率增大至1.317 mS·cm-1,是一种较好的CO2电化学还原离子液体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离子液体对CO2具有较好的溶解选择性,离子液体支撑液膜分离CO2越来越受到关注。比较了含3种不同阴离子的常规离子液体([bmim][BF4]、[bmim][PF6]、[bmim][Tf2N])作为支撑液膜的液膜相分离CO2/CH4的性能,考察了咪唑环上烷基链长对离子液体支撑液膜性能的影响。考虑向离子液体中引入胺基和羧基等亲CO2基团,制备了1-丁基-3-甲基咪唑丙氨酸离子液体([bmim][β-Ala]),考察了 [bmim][β-Ala]支撑液膜分离CO2/CH4的性能,并对在CO2渗透测试前后的支撑液膜进行了FT-IR分析,发现氨基酸离子液体中的-NH2和CO2的较强作用以及该离子液体的高黏性影响了CO2的透过性,使[Bmim][β-Ala]支撑液膜的CO2透过率低。  相似文献   

5.
CO2作为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转移利用CO2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水溶液中电化学方法转化固定CO2可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通过选择不同电极和电极电势来改变产物、调控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因而具有潜在的优势。本文综述了水溶液中电化学还原CO2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水溶液中电还原CO2的基本原理和电极上发生的主要反应;总结了水溶液中金属电极、气体扩散电极(GDEs)和复合电极等不同电极材料对CO2还原产物的种类、选择性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讨论了温度、CO2分压等还原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电流效率的影响。展望了水溶液中电还原CO2技术的发展前景,认为利用水基溶液中丰富的[H],增强CO2还原产物的燃料化程度,将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极大价值,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CO2电还原合成化学品因反应条件温和、可利用分布式清洁能源等优势成为国际热点,被视为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该类技术潜在经济及环境效益进行系统评估,可为新技术工业应用提供重要支撑。本文以离子液体电还原CO2制甲醇工艺为例,首先进行概念设计和建模,建立了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经济性及碳排放评价模型,获得了离子液体电还原CO2制甲醇工艺的盈利前景和碳减排潜力。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例如法拉第效率、电费及槽电压等影响工艺经济性的关键技术参数。结果表明,与传统煤制甲醇工艺相比,离子液体电还原CO2制甲醇工艺兼具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碳减排潜力。在最佳假设前提下,新工艺可节约成本约11.67%。若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则可实现生命周期内的负碳排放,即每生产1kg甲醇最高可消纳1.29kg CO2。本研究为低碳合成甲醇变革性技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CO2吸收和分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离子液体的结构具有高度可调性,可通过改变阴阳离子的结构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能,实现离子液体的功能化。功能化离子液体可用于分离、电化学、催化剂、有机合成等方面,已成为离子液体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含氟、含氨基和其它极性基团的功能化离子液体吸收CO2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功能化离子液体支撑液膜分离CO2的研究,指出了今后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CO2捕集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技术之一。其中,化学吸收法是一种有效的、适用于低CO2分压的CO2捕集技术。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能耗、环保的吸收剂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和热点。离子液体(ILs)作为一类绿色溶剂,在CO2捕集中具有结构可调节、反应速率快、吸收量高等优势,但存在黏度大、价格昂贵等问题,本工作提出将超强碱离子液体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咪唑([HDBU][Im])与单乙醇胺(MEA)复配得到离子液体复配溶剂,来提高吸收剂的CO2吸收量并降低吸收CO2后溶剂的黏度。研究了离子液体浓度、吸收温度、CO2分压等对离子液体复配溶剂捕集CO2性能的影响,测定了离子液体复配溶剂在不同CO2负荷下的密度和黏度等物性。结果表明,30wt%MEA+10wt%[HDBU][Im]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在40℃下,CO2吸收量达到0.1453 g CO2  相似文献   

9.
刘维伟  胡松  陈文  向军  孙路石  苏胜 《化工学报》2012,63(1):139-145
合成了两种传统型离子液体[bmim]BF4和[emim]BF4及含有胺基和羟基的功能型离子液体[NH2P-mim]Br、[NH2-e-mim]BF4、[OH-e-mim]Br,并对合成的离子液体进行IR和1H NMR表征。常温常压条件下,对所合成的离子液体开展CO2吸收性能实验,发现胺基改性离子液体[NH2P-mim]Br、[NH2-e-mim]BF4和羟基改性离子液体[OH-e-mim]Br的CO2饱和吸收量分别是常规离子液体的3~9倍和1~2倍,且含有乙基官能团的离子液体吸收平衡时间普遍较短。最终探讨了温度、CO2分压等对功能型离子液体吸收CO2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靳志唯  刘利 《安徽化工》2024,(1):19-21+25
离子液体因其可调节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性质,同时具有低挥发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吸收CO2和催化CO2转化领域。综述了离子液体与CO2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光催化转化、电催化转化、光电催化转化及光热催化转化CO2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离子液体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is a novel research field towards a CO2-neutral global economy and combating fast accelerating and disastrous climate changes while finding new solutions to store renewable energy in value-added chemicals and fuels. Ionic liquids (ILs), as medium and catalysts (or supporting part of catalysts) have been given wide attention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 (CO2RR) due to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n lowering overpotential and improving the product selectivity, as well as their designable and tunable properties. In this review, we have summarize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CO2 electro-reduction in IL-based electrolytes to produce higher-value chemicals. We then have highlighted the unique enhancing effect of ILs on CO2RR as templates, precursors, and surface functional moieties of electrocatalytic materials. Finally,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tools utilized to understand how the ILs facilitate the CO2RR or to propose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generated intermediates and products have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人类社会对于传统碳基化石能源过度依赖,不仅加速了地球上有限能源储备的消耗,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不断累积。如何对二氧化碳进行可持续的捕获再利用,实现高效的零碳网络循环,已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重大挑战之一。近年来,使用绿色可持续电力的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生产增值化学品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CO2RR的基本电化学反应原理;然后总结了电化学还原CO2制备甲酸/甲酸盐的主要金属基催化剂,着重介绍了Bi、Sn、In三类金属基催化剂的设计调控策略;进一步概括了电化学相关的原位表征手段,分别介绍了原位光谱技术和原位X射线表征技术;最后对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苏文礼  范煜 《化工进展》2021,40(3):1384-1394
电催化CO2还原为具有附加价值的燃料和化学品,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有效储存可再生能源方面极具潜力,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述了水溶液中CO2电化学还原为不同产物反应途径的研究成果,当前简单C1产物的生成路径较为清晰,但生成多碳烃类和醇类的反应途径尚缺乏明确的证据,需要进一步探索。然后综述了用于CO2电化学还原的金属基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聚焦于产物选择性、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分别对金属纳米类、金属合金类、金属氧化物类、金属基复合物以及最近出现的单原子金属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展望了电催化CO2还原的研究前景,指出不断优化电催化材料的性能是将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特别是有望取代Au、Ag等贵金属的单原子催化剂以及能高效生成多碳产物的铜基材料;同时,更精确的理论计算结合原位光谱表征,深入探究CO2电化学还原反应的机理,将极大地促进高效电催化材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白璐  张香平  邓靓  李梦蝶 《化工学报》2016,67(1):248-257
离子液体由于具有不易挥发、结构可调、对CO2有良好的吸收性能等特点而成为当前CO2分离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因高黏度和高成本问题而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将离子液体与气体分离膜材料结合,得到的新型分离膜材料兼具离子液体和膜的优势,成为当前离子液体研究领域的趋势之一。针对这一热点问题,综述了离子液体支撑液膜、聚离子液体膜和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在CO2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讨论了离子液体结构和含量对膜分离性能、稳定性等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具有较高的分离性能和稳定性,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CO2分离材料。提出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即开发新的功能化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材料是解决高渗透通量与高稳定性之间矛盾、强化CO2分离性能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离子液体共混/杂化膜的形成机制、气体在膜中的渗透行为以及CO2分离机理。  相似文献   

15.
吴建猛  郑爽  曾少娟  张香平  杨灿  董海峰 《化工学报》1951,73(10):4268-4284
人口增长与全球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化石能源需求量逐年递增,由此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快速上升并引发了全球系列气候问题,“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CO2减排刻不容缓。传统工业捕集CO2方法由于能耗高、选择性较差、溶剂损耗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离子液体因其极低挥发性、强的气体亲和性、可调的结构性质等特点在CO2捕集分离领域逐渐显示出独特优势,但离子液体特别是功能化后通常黏度较高或室温呈固态,导致气液传质效果差或无法直接应用于吸收分离过程。负载型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的共同优势,不仅能提升选择性分离效果,有效避免离子液体直接吸收造成的高黏度,还可拓展离子液体应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重点总结了近些年物理和化学负载型离子液体在CO2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负载型离子液体捕集分离CO2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吴建猛  郑爽  曾少娟  张香平  杨灿  董海峰 《化工学报》2022,73(10):4268-4284
人口增长与全球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化石能源需求量逐年递增,由此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快速上升并引发了全球系列气候问题,“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CO2减排刻不容缓。传统工业捕集CO2方法由于能耗高、选择性较差、溶剂损耗大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离子液体因其极低挥发性、强的气体亲和性、可调的结构性质等特点在CO2捕集分离领域逐渐显示出独特优势,但离子液体特别是功能化后通常黏度较高或室温呈固态,导致气液传质效果差或无法直接应用于吸收分离过程。负载型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多孔材料的共同优势,不仅能提升选择性分离效果,有效避免离子液体直接吸收造成的高黏度,还可拓展离子液体应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重点总结了近些年物理和化学负载型离子液体在CO2吸附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负载型离子液体捕集分离CO2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功能化离子液体在二氧化碳吸收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吸收及分离二氧化碳是降低碳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这就必然要求全球科技工作者注重开发具有选择性高效吸收分离二氧化碳的新材料和新路线。作为近20多年来发展的一类代表性的新材料,离子液体(尤其是功能化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几乎没有蒸气压、液态温度范围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电化学窗口宽、不可燃、结构-性质可调控等。这些性质使离子液体在二氧化碳吸收及分离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重点综述了近5年(2015~2019)来功能化离子液体吸收分离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包括单位点离子液体、多位点离子液体、基于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混合物、功能化离子液体杂化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分离。同时, 对目前该领域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Ionic liquids (ILs), a kind of novel green media composed entirely of cations and anion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non-volatility, tunable polarity, high stability and so on. In this work, the latest progress on the fix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using ILs as absorbents, catalysts or promoters has been summarized. Th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ILs and task-specific IL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onversion of CO2 with epoxides, propargyl alcohols and amines using ILs was critically evaluated, and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fix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O2 using the ILs were demonstrate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absorbents and the catalytic systems without ILs. This research progress may finally lead to building of an in situ fixation–conversion process of CO2 with ILs. If so, we are near an epoch of the 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2, although there is obviously a long way to go for us to achieve such a goal.  相似文献   

19.
于丰收  张鲁华 《化工学报》2021,72(4):1815-1824
通过电催化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想选择之一。铜基材料是目前被证实的还原CO2生成烃类、醇类等高附加值产物的最有效非均相电催化剂,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纳米Cu材料在电催化还原CO2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催化剂结构(晶界、表面结构与晶面、孔结构等)与性能关系,并讨论了测试条件如传质、局部pH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论述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