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二滩拱坝坝基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质量、固结灌浆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利用声波检测灌浆效果与质量的结果。检测结果表明,整个坝基经过灌浆后岩体质量均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2.
3.
针对目前拱坝规范中温度荷载不能较好地考虑重力拱坝内部温度的非线性变化,由外界气温变化对混凝土内部温度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坝体温度计测值的综合分析,对年变化温度荷载的计算进行了改进:仅对外界气温变化影响较显著的距坝体外表面10 m左右区域的混凝土温度进行等效,假设中间区域的温度无变化。这可一定程度考虑坝体内部温度的非线性变化。对某重力拱坝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①采用本文提出的考虑坝内温度非线性变化的温度荷载方法计算的应力较规范计算的应力,在下游面拉应力有较大增长,而上游面压应力有所减小;②计算坝体的变形与规范法计算的变形较接近,但截面上的应力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兴业长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实例,针对水库浆砌石重力拱坝存在渗漏问题,在对其加固防渗设计分析。通过坝面防渗方案优选确定采用钢筋砼面板防渗,并对大坝裂缝进行处理和坝顶加固。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内外工程经验,岩体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现场试验和间接估算。固结灌浆后建基岩体的变形模量,往往难以进行大量的现场试验,而固结灌浆后的检查孔多会进行孔内声波测试。结合工程实例,在取得大量纵波测试数据和现场岩体变形模量试验资料基础上,拟合出纵波速度与岩体变形模量的相关关系,利用固结灌浆检查孔实测声波纵波速度,采用拟合的相关关系,对固结灌浆后岩体变形模量进行估算的方法,经济、便捷地取得灌浆后岩体的变形模量值。为工程设计复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用于相似工程或试验资料不足工程灌浆岩体变形模量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坝基和坝肩岩体的变形特征是影响大坝施工工艺和大坝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合理确定叶巴滩水电站岩体的变形模量,基于岩体质量分级,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刚性承压板试验。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结合岩体质量及其所处地质环境给出岩体变形参数建议值,并用声波对变形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其相关系数大于0.83,即证实了实验成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新疆大山口水电站重力拱坝工程及地质、气象条件,提出了大坝监测设计及其施工要求,根据监测资料,分析了施工期大坝温度、坝体裂缝,以及运行期坝顶和坝肩位移、坝体渗流和坝体应力等,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监测值均在允许范围内,大坝的运行工作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8.
拉西瓦水电站地处气候寒冷、河谷狭窄陡峻及高地应力自然环境下,根据对电站坝址地形地质特点综合比较,选定了大坝为对数螺旋线型拱坝。就拱坝设计从建基面的选择、体形优化、河床坝基开挖形式研究、渗控与基础处理、抗震研究分析、坝体混凝土温度控制及高边坡处理等方面作了介绍,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是控制工程发电工期的关键项目,其施工进度与基础处理、大坝混凝土施工方案、坝体接缝灌浆和导流规划密切相关,且直接影响大坝蓄水时间,进而影响工程第一批机组投产发电时间。本文通过对大坝混凝土施工模拟计算研究,确定了合理的大坝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陈村重力拱坝的变形、裂缝开度和坝基扬压力等原型观测资料的正反分析;并结合三维有限元计算;对陈村重力拱坝的四次变形过程以及105裂缝的失稳作出物理成因解释。与此同时;综合渗流分析和稳定安全度复核的成果;对陈村重力拱坝的原型工作性态作出综合评价;得出该坝在经历四次调整过程后(1989年后) 可以恢复正常运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龙江水电站拦河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10 m。坝基岩性主要为寒武系片麻岩,岩石强度较高,但由于两岸岩体局部风化厚度较大,且左岸存在较多软岩带,根据设计建议,对坝基地质缺陷部位采用深挖置换混凝土、全坝段固结灌浆、帷幕灌浆等工程措施进行了处理。处理后坝基岩石呈弱-微风化状态,岩体较完整,岩质坚硬,单孔平均波速值较高。就基础处理前后的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坝基处理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工程竣工后已经历5个汛期和5.8级地震的考验,证明基础处理方案是合理的。其工程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已有利用岩体质量分级估算岩体变形模量的各种方法,讨论了其应用条件及预测结果,并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黄河上游两座电站的55组实测数据,建立了几个利用岩体工程分级[BQ]估算岩体变形模量的公式。通过估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阐明了各种方法预测结果的异同,并推荐了用来估算岩体变形模量的公式。  相似文献   

13.
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在EPC合同条件下进行的。设计成果既要满足业主要求及国际标准和规范,又吸收了国内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设计工作以周密的地质勘察、科学试验和计算分析为基础,以使设计产品达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高拱坝整个施工周期中,坝基岩体经历了开挖、卸荷、固结灌浆、大坝浇筑、加载等过程,其工程特性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高拱坝浇筑完成后,坝基岩体综合变形模量是大坝安全评价、反馈分析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参数,但该参数往往无法通过现场试验获得。针对这一问题,以溪洛渡水电站高拱坝为例,在坝基岩体地质条件、变形试验资料、钻孔弹模以及坝基岩体变形模量E0和纵波波速Vp相关关系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高拱坝施工完成后坝基综合变形模量取值的思路与方法。采用该方法研究得出溪洛渡高拱坝施工完成后河床坝基综合变形模量为11~14 MPa。基于该参数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坝基岩体的变形值与监测成果基本一致,说明这种取值思路与方法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5.
现行水工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大坝混凝土动态弹性模量在静态弹性模量基础上提高30%,对岩体动态变形模量的取值并无规定,现行工程实践中岩体动态变形模量通常在静态变形模量基础上提高30%。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修编中的新规范拟规定:大坝混凝土动态弹性模量在静态弹性模量基础上提高50%,岩体动态变形模量取为静态变形模量。本文针对新规范的这一变化,结合不同高度的拱坝,从大坝白振特性、动位移、动应力及静动综合应力诸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混凝土两种动弹性模量以及基岩两种动变形模量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坝体动弹模从30%提高到50%以及基岩动变模是否提高30%对坝体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深入准确的研究靠近拱坝坝肩导流洞的真实受力情况,使导流洞在施工期安全运行,研究分析了拱坝对靠近坝肩导流洞的影响。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法,建立拱坝和导流洞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自重,自重加静水情况下拱坝对导流洞产生的附加应力,为隧洞衬砌配筋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拱坝对导流洞靠近坝肩部位产生的附加应力不容忽视,坝肩岩体灌浆对减小附加应力有一定作用。研究成果可为近拱坝坝肩导流洞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长诏混凝土浆砌块石重力坝1979年~1991年的变形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坝变形规律总体上是正常的,多数坝段和测点的时效变形已基本稳定或趋于稳定。文章认为左岸无滑移的迹象,左岸坝段工作状态正常;齿墙与坝体处于共同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湾特高拱坝首次蓄水期坝体变形备受关注的几个焦点问题,运用综合过程线对比、数学建模、数值仿真、数理统计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湾大坝坝体蓄水早期向上游方向倾斜(主要与库盘下沉有关),库水位是首蓄期坝体变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坝体时效变形已趋于收敛。通过将数值仿真成果与实测值比较、模型分析与实测值比较、设计预警指标与实测值比较、小湾工程与同类工程实测值比较,认为小湾水电站特高拱坝经受了正常蓄水位工况下的综合考验,尽管变形量值较大,但变形规律总体正常,首蓄期大坝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9.
坝基岩体质量检测是坝基开挖验收、基础处理、设计优化和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为准确探明保丰水库坝基开挖后基岩地质状况、结构类型及完整性,文章采用声波检测法,对坝基3组9个130.8m钻孔开展跨孔声波测试,通过对声波持续时间的记录并计算岩体纵波波速,反演解译探测区域的坝基岩体完整性及沿深度方向岩体特征。结果显示,跨孔声波检测数据详实可靠,成果曲线形象直观。水库坝基岩体完整性评定为"较完整",可为后续方案优化及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大坝的抗震安全评价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林皋  陈健云 《水利学报》2001,32(2):0008-0016
本文论证了混凝土大坝重点是高拱坝的抗震安全评价的实践与发展现状。现有的评价准则主要依据混凝土的强度,特别是抗拉强度来判断大坝的安全性。大坝的应力计算则以弹性动力分析为基础。各国规范关于地震设防水平和大坝的容许拉应力数值有很大差别,表明认识上的不一致。事实上,由于各坝坝高、坝型、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地震时坝身中某一部分产生的最大拉应力不足以全面反映大坝的抗震安全性。混凝土的动态强度是大坝抗震安全评价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坝抗震设计中目前只依据Raphael进行的局部加载速率的试验结果选取混凝土的动强度。实际上,地震作用下,不同的坝不同部位的应变速率是不相同的,而且混凝土的动强度还和应变历史、初始静抗压强度、含水量以及尺寸效应等许多因素有关,有待作深入研究。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中建议了混凝土大坝抗震安全评价的合理方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