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为提高吸附材料对甲烷的吸附容量,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HKUST-1,并进行了改性研究。HKUST-1的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n(Cu(NO_3)_2·3H_2O):n(H_3BTC):n(DMF):n(C_2H_5OH):n(H_2O)=1.7:1:46:60:100,晶化温度为80℃,晶化时间24 h。合成HKUST-1在25℃、3.5 MPa下的甲烷吸附容量为11.9mmol/g。乙酸改性HKUST-1可以提高甲烷吸附容量,当反应母液中V_(HAc)/V_(solvent)=5.8%时,合成HAc-HK-1(5.8%)的甲烷吸附容量达到12.6 mmol/g。分子模拟结果表明,加入乙酸可以调控HKUST-1晶体孔道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和孔容,提高甲烷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2.
刘露  任丹妮  刘继三 《化工进展》2019,38(z1):179-185
采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Co-MOF-74,采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TG-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正己烷/1-己烯性能。结果表明,优化的Co-MOF-74合成工艺条件为:原料配比n[Co(NO32·6H2O]:n(DHTP):n(THF):n(H2O)=2:1:165:750,晶化温度100℃,晶化时间24h,150℃活化2h。合成Co-MOF-74对1-己烯和正己烷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25.6mg/g和72.9mg/g,BET比表面积为1209m2/g,孔体积为0.41cm3/g,微孔平均孔径为0.66nm。L-F吸附模型能较好地解释Co-MOF-74材料对1-己烯的吸附等温线数据,Co-MOF-74吸附1-己烯的过程是热力学自发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磷石膏为原料,丁二酸为转晶剂,采用常压盐溶液法制备α-CaSO4·0.5H2O的体系中,在温度为103 ℃、反应时间为3 h、丁二酸掺量为0.05%(质量分数)、氯化钠质量分数为15%的条件下研究pH对制备α-CaSO4·0.5H2O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0~9.0时,可以得到长径比为1∶1~3∶1的短柱状α-CaSO4·0.5H2O晶体。FT-IR和XPS表征结果显示,合适的pH条件下,丁二酸电离出适量的羧酸根离子吸附于α-CaSO4·0.5H2O晶体晶面上与钙离子络合,减缓了α-CaSO4·0.5H2O晶体在晶面上的生长速度,减小了晶体长径比。XRD和TEM表征结果证实,羧酸根离子吸附于α-CaSO4·0.5H2O晶体的(204)晶面上与钙离子络合。  相似文献   

4.
以MgCl2·6H2O和NH4HCO3为原料,CH3COONa·3H2O为形貌控制剂,采用沉淀结晶法制备MgCO3·3H2O晶须,考察了不同添加量的CH3COONa·3H2O对晶须结晶过程和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晶须在该体系中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3%的CH3COONa·3H2O时可以成功制备长径比约为30的棒状MgCO3·3H2O晶须,CH3COONa·3H2O的存在促进了MgCO3·3H2O晶须的形成。该体系中晶须的生长过程:首先形成无定形的4MgCO3·Mg(OH)2·4H2O,之后无定形4MgCO3·Mg(OH)2·4H2O逐渐转变为MgCO3·3H2O并生长成较大长径比的棒状MgCO3·3H2O晶须。这是因为CH3COONa·3H2O电离产生的Na +选择性吸附在MgCO3·3H2O晶体轴向的(101)晶面,抑制了该晶面生长,而径向晶面生长速率未受到影响,从而促使无定形MgCO3·3H2O生长成棒状晶须。  相似文献   

5.
李志勤  李侨  黄伟  丁亮  邱泽刚 《化工进展》2020,39(3):1035-1042
采用酸处理方法对CoPd/TiO2催化剂进行改性,并将酸改性催化剂用于温和条件下CH4-CO2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乙酸和乙醇)的反应。在150~300℃考察了浸酸方式和不同种类酸处理对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N2吸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酸改性明显提高了CoPd/TiO2上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浸酸方式对催化剂性能和结构有显著影响,先用酸浸渍载体然后再浸渍活性金属所得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活性。在H3PO4、HNO3和HCl中,H3PO4浸渍的催化剂活性最佳,在150℃时C2含氧化合物(乙酸和乙醇)的生成速率为3365 μg/(g·h),选择性达到91%。  相似文献   

6.
任可欣  鲁军辉  王随林  唐进京 《化工进展》2022,41(12):6698-6710
CO2捕集、封存及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将碳捕集后的低湿CO2/H2O进行CO2提纯和资源化利用,采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3K、313K)、H2O含量(0.7%~3.0%)的CO2/H2O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四种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吸附床温度分布、吸附量,分析了CO2/H2O分离系数和吸附热。结果表明,在CO2/H2O动态吸附过程中,吸附床温度与各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H2O饱和时间随进气温度升高而缩短;H2O含量增加,抑制CO2吸附;活性炭和氧化铝中H2O的饱和时间随H2O含量增加而增长,但分子筛3A和13X饱和时间缩短。H2O吸附量随H2O含量增加而增加,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小,CO2则相反。分子筛3A对CO2吸附量最小且CO2/H2O分离系数最大。H2O含量小于1%时,CO2吸附量最大的分子筛13X分离系数大于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适合分离低湿CO2/H2O。  相似文献   

7.
陆晓挺 《粘接》2022,(2):46-48
以Li OH·H2O、FeSO4·7H2O和H3PO4为原料,采用CTAB辅助水热法合成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充放电等测试技术研究了材料的形貌及倍率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添加0.32 g CTAB所得LiFePO4/C样品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C、0.2C、0.5C和1C倍率下,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3、133、113和94 (m A·h)/g。  相似文献   

8.
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CO2和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对其捕集具有资源回收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双重价值。本文通过添加氢氟酸和盐酸合成了末端具有不同阴离子的MIL-101Cr材料:MIL-101(Cr)-F和MIL-101(Cr)-Cl,通过XRD、BET、SEM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并分析了两种样品对N2O和N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选择性和吸附热的计算以及混合气体的穿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IL-101(Cr)-Cl拥有目前最高的N2O吸附容量(6.43 mmol/g,298 K)和N2O/N2选择性(267),混合气体(N2O/N2=0.1%/99.9%)穿透模拟结果显示MIL-101(Cr)-Cl具有更加优异的微量N2O捕获能力。  相似文献   

9.
环丁砜处理磺酸树脂高效催化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岩  石磊  范家麒  陈飞  姚杰  许光文 《化工学报》2019,70(1):116-127
聚甲氧基二甲醚(DMM3~7)作为柴油添加剂可提高柴油十六烷值和燃料利用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以环丁砜处理后的磺酸树脂为催化剂,用于甲缩醛(DMM)和三聚甲醛(TOX)合成DMM3~7反应,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因素对反应过程中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并推断了反应机理。发现:反应体系中含有不同微量(mg/kg级)H2O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影响较大;当H2O含量超过一定值时,有白色沉淀多聚甲醛(PF)生成,PF选择性随H2O含量增加而增大,同时生成大量甲醇,导致目标产物DMM3~7选择性降低。创新地采用环丁砜对酸性磺酸树脂NKC-9进行脱水处理,使固体催化剂表面及孔道吸附H2O含量从2154 mg/kg显著降至198 mg/kg;同时使用13X分子筛对原料DMM进行吸附脱水处理,使DMM中H2O含量从710 mg/kg明显降至54 mg/kg。当反应温度313 K(40℃)、反应2 h、压力1.0 MPa、DMM与TOX质量比2/1时,DMM和TOX转化率以及DMM3~7质量选择性分别从48.27%、88.41%以及45.27%显著提升至52.91%、93.34%和61.58%。与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改性后的磺酸树脂在低温下即表现出极佳的催化效果,DMM3~7质量选择性突破60%。  相似文献   

10.
H2O2改性稻杆作为Pb2+吸附剂,具有改性工艺环保、简单、成本低,以及对Pb2+吸附率高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优化改性工艺,制备优良吸附性能的H2O2改性稻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详细探讨了改性工艺的影响因素如pH值、H2O2用量、Fe2+/H2O2物质的量之比、改性温度、改性时间、稻杆颗粒度和稻杆用量等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和对比实验对改性工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得出最适宜的改性工艺为:在100 mL的溶液中,不加FeSO4的情况下,稻杆用量为3 g,改性pH值为8,H2O2用量为稻秆用量的30%,稻杆颗粒度为40目,改性温度为20℃,改性时间为4 h。用2 g H2O2改性稻秆处理100 mL 200 mg/L的Pb2+废水时,对Pb2+的吸附率为94.45%,吸附容量为9.445 mg/g,表明H2O2改性稻秆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周鑫晨  章学来  华维三  郑钦月 《化工进展》2019,38(10):4520-4533
利用电热恒温水槽、高低温交变试验箱搭建蓄放热实验平台,研究了9种增稠剂对NH4Al(SO4)2·12H2O蓄放热性能的影响,测试分析了NH4Al(SO4)2·12H2O改性后的循环稳定性能。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的黄原胶、1%的瓜尔豆胶或1%的羟乙基纤维素均能较好改善NH4Al(SO4)2·12H2O的放热性能且对相变潜热的削弱程度不大,对应改性NH4Al(SO4)2·12H2O的主要参数变化为:熔点分别降低1.0℃、1.3℃、1.3℃,蓄热时长分别增加94%、35%、9%,蓄热相变平台分别增加125%、63%、5%,过冷度分别减小43%、45%、34%,结晶过程温度变化分别减小84%、87%、73%,放热时长分别增加27%、11%、50%,相变潜热分别减小5.8%、8.3%、4.1%。增稠剂对NH4Al(SO4)2·12H2O放热性能的改性效果会受到降解反应影响,而2%黄原胶的改性效果相对其他两种增稠剂较好,循环过程中改性材料的结晶过程温度始终保持在60℃以上。60次循环后,改性材料主要参数相比纯材料的变化为:熔点下降0.2℃,蓄热相变平台减小15%,蓄热时长增加13%,结晶过程温度变化减小87%,过冷度减小42%,放热时长增加36%,相变潜热减小1.6%。  相似文献   

12.
以氯化铁与二水合氯化铜的投料摩尔比为4∶100、8∶100、12∶100的比例,将氯化铁加入HKUST-1的前体二水合氯化铜和均苯三酸的混合溶液中,在超声波作用下原位合成Fe@HKUST-1负载型材料。用XRD、BET、TGA、SEM对Fe@HKUST-1进行晶体结构、孔径结构、热稳定性、外观形貌进行分析表征,考察了铁负载量对这些性质的影响。将Fe@HKUST-1负载型材料用于苯羟基化反应,实验表明,与HKUST-1相比Fe@HKUST-1负载型材料的活性有所提高。当氯化铁与二水合氯化铜投料的摩尔比为8∶100时,Fe@HKUST-1负载型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在苯羟基化反应中处于较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固定床管式炉反应器中进行了煤焦在H2O、CO2、H2和CO混合气氛中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气组成和加煤量对产物气组成以及碳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实验条件下,合成气与煤焦反应后CO流量均增加最多,H2少量增加。煤焦与CO2的反应受到明显抑制。混合气体通过与煤焦反应可以提高有效气(CO+H2)的含量,实验条件下反应出口气体中有效气浓度比反应结束时最多提高3.3个百分点。反应速率受气化剂之间的竞争和气化产物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在1100℃和1300℃时,煤焦在相同气化剂流量的合成气中的最高反应速率分别只有在纯气化剂(水蒸气或CO2)中最高反应速率的49%和69%。受到多种气体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气体在孔道里的扩散和吸附对反应影响更加显著,随机孔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此类反应,而不考虑孔结构的均相模型和缩芯模型拟合度较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室气流床反应器, 在H2O、O2及其混合气氛, 900℃条件下进行了胜利褐煤气化实验, 研究了气化半焦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在所有气氛下, 半焦的吸附等温线均属于第II类型, 吸附回线为H3型, 褐煤气化半焦具有连续的较完整的孔体系, 孔隙结构类似。反应气氛影响气化半焦的孔径分布, 半焦中的大孔在3种气氛下均较少, 中孔从多到少的顺序是:H2O > O2 > H2O+1%O2, 微孔与之相反。在水蒸气气氛下, 随水蒸气浓度增加, 半焦的比表面积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添加1%O2后, 比表面积提升30多倍。低浓度O2气氛下, 随O2浓度的增加, 比表面积呈线性增长。褐煤转化率与微孔容积和总孔容积的比值以及比表面积的关系式为X=0.196(Vm/V)+45.651, X=0.037S+48.066。  相似文献   

15.
李艺群  罗春欢  李娜  苏庆泉 《化工学报》2019,70(9):3483-3494
利用低品位的太阳能热、地热或者工业领域低温余热废热进行吸收式制冷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具有良好制冷吸收特性的工质对CaCl2-LiCl/H2O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质量比的CaCl2-LiCl/H2O溶液的饱和蒸气压,得出了CaCl2与LiCl的质量比为2∶1的工质对即CaCl2-LiCl(2∶1)/H2O的制冷吸收特性最佳。CaCl2-LiCl(2∶1)/H2O与常规的工质对LiBr/H2O相比,在大幅降低工质对成本的同时,在同一制冷工况下所需驱动热源温度即发生温度降低了5.8℃,而制冷COP提高0.041,?效率提高0.052。还系统测定了CaCl2-LiCl(2∶1)/H2O的结晶温度、密度、黏度、比热容、比焓以及腐蚀性。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几种以CaCl2为主要成分的工质对,CaCl2-LiCl(2∶1)/H2O具有较低的黏性,且对碳钢和紫铜的腐蚀性也较小,可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娜  李艺群  罗春欢  苏庆泉 《化工进展》2018,37(12):4625-4637
围绕以LiBr/H2O为工质对的单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因对太阳能集热温度要求高而难以实现产业化工程应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技术途径。即以改变工质对的吸收特性为切入点,探索具有优于LiBr/H2O的制冷吸收特性的新工质对。研究发现,CaCl2/H2O溶液具有良好的制冷吸收特性,并从利用CaCl2/H2O的制冷吸收特性出发,筛选出了制冷吸收特性明显优于LiBr/H2O、以廉价CaCl2为主成分的新工质对,即CaCl2-LiNO3(1.8:1)/H2O。系统地测定了其结晶温度、饱和蒸气压、密度、黏度、比热容和比焓,并与LiBr/H2O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CaCl2-LiNO3(1.8:1)/H2O作为单级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工质对时,在同一制冷工况条件下,其发生温度亦即太阳能集热温度比采用LiBr/H2O的情况低6.9℃,且浓溶液的结晶温度为5.0℃,比发生器温度低69.1℃,比吸收器温度低32.0℃,因而运行时不会出现结晶问题。另外,采用浸泡失重法测定了Q235碳钢和T6紫铜在CaCl2-LiNO3(1.8:1)/H2O中的腐蚀速率,并与LiBr/H2O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腐蚀性较低,可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燕霞  胡修德  郝健  郭庆杰 《化工学报》2020,71(5):2333-2343
以商业煤基活性炭为原料,经低浓度氧气焙烧、H2O2氧化改性,并以四乙烯五胺(TEPA)浸渍,得到胺负载复合氧化活性炭,用于模拟烟道气[(15%(体积)CO2+85%(体积)N2)+10%(体积)H2O]中CO2吸附。低浓度氧气焙烧后,活性炭的最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421.82 m2/g、0.83 cm3/g。经复合氧化改性后,活性炭的介孔体积增大,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使得TEPA负载复合氧化活性炭的CO2吸附性能提高。焙烧时间为4 h,H2O2氧化、负载40%TEPA的样品COAC-4-40TEPA,在60℃时CO2饱和吸附量最高为2.45 mmol/g,是TEPA负载未改性活性炭AC-40TEPA的2.02倍。经过十次吸附循环后,COAC-4-40TEPA的 CO2饱和吸附量可维持在92.24%,而TEPA的浸出量仅有0.67%。失活模型研究表明,COAC-4-40TEPA的初始吸附速率常数是AC-40TEPA的1.64倍,且失活速率常数低于AC-40TEPA。  相似文献   

18.
为利用膨润土合成NaP沸石分子筛,研究了膨润土的成分,该膨润土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和石英。采用向膨润土中加碱在850 ℃碱熔1 h的方法,活化了膨润土中的蒙脱石和石英,获得了高活性的原料。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NaP沸石分子筛的优化条件: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物质的量比为5、氧化钠与二氧化硅物质的量比为1.6、水与氧化钠物质的量比为50、50 ℃老化2 h、95 ℃晶化9 h。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纯净的NaP沸石分子筛,平均粒径为1 μm,干沸石的钙离子交换量(以碳酸钙计)为315 mg/g。  相似文献   

19.
袁梦霞  乔秀臣 《化工学报》2017,68(7):2653-2659
缺少含AlCl3、CaCl2和FeCl3的溶液相平衡,使通过蒸发结晶从粉煤灰盐酸浸取液中制备纯净的AlCl3·6H2O变得比较困难。采用等温溶解法研究了三元体系AlCl3+CaCl2+H2O,AlCl3+FeCl3+H2O和CaCl2+FeCl3+H2O在35℃时的相平衡关系,测定了相应的溶解度及密度,并绘制了相应相图及密度-组成图。实验结果表明:三元体系AlCl3+CaCl2+H2O和AlCl3+FeCl3+H2O分别有两条溶解度曲线,两个单盐结晶区,无复盐和共溶体产生,同离子效应导致增加溶液中CaCl2和FeCl3浓度会有效降低AlCl3的溶解度;CaCl2+FeCl3+H2O体系会形成复盐CaCl2·2FeCl3·7H2O;所得35℃相图与25℃相图相比,三元体系AlCl3+CaCl2+H2O和AlCl3+FeCl3+H2O中AlCl3·6H2O结晶区增大,CaCl2·6H2O结晶区转变成CaCl2·4H2O结晶区,CaCl2+FeCl3+H2O体系中CaCl2·2FeCl3·8H2O结晶区转变为CaCl2·2FeCl3·7H2O结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