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醚化和酯化双重作用,制备羧甲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衍生物(OSCMS).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甲醇浓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对淀粉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制备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非晶态玉米淀粉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玉米淀粉进行非晶化处理的基础上,对其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条件进行优化,并与原玉米淀粉的酯化进行对比,得出原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酯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5℃、3h、pH=8.5、淀粉乳0.25g/mL、辛烯基琥珀酸酐加入量3%(占淀粉干基质量分数),所得产品的取代度为0.016 1,反应效率为67.47%;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酯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40℃、3h、pH=8.0、淀粉乳0.25g/mL、辛烯基琥珀酸酐加入量3%(占淀粉干基质量分数),产物取代度为0.020 5,反应效率为85.94%。经过非晶化处理的玉米淀粉酯化反应的效率及产物的取代度都高于未经处理的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3.
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酯在乳化桔子香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酯作为乳化桔子香精的乳化稳定剂,研究了相应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酯可用于桔子乳化香精中,添加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酯能制得较为稳定的乳化体系.优化工艺条件为:辛烯基琥珀酸木薯淀粉酯质量分数14%、取代度0.017、桔子香精质量分数6.5%、均浆温度为20℃、均浆时间为5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乳化香精,稀释后仍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裹粉配方在油炸鸡块中的应用,将面粉、木薯淀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不同质量比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玉米醇溶蛋白复合物分别作为油炸鸡块的裹粉,对裹粉的糊化特性、冻融稳定性和流变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比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玉米醇溶蛋白复合物作为裹粉时,比面粉、木薯淀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裹粉时的冻融稳定性、表观黏度和凝胶特性强。当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玉米醇溶蛋白复合物质量比为9.5∶0.5时,裹粉有较高的峰值黏度和最小的崩解值,表明其热稳定性最好,适合应用到油炸鸡块产品中。  相似文献   

5.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流变性质(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不同取代度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采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淀粉糊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淀粉糊的流变性质随质量浓度、温度的变化而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甘蔗糖蜜为原料,利用糖蜜中的糖类与辛烯基琥珀酸酐反应制备辛烯基琥珀酸糖酯,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并以辛烯基琥珀酸糖酯为主要活性成分复配手洗型餐具洗涤剂,对该餐具洗涤剂的性质和去污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辛烯基琥珀酸糖酯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好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以辛烯基琥珀酸糖酯为主要成分制备的手洗型餐具洗涤剂具有适宜的黏度,良好的起泡性和去污力,符合国标中餐具洗涤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不同的裹粉配方在油炸鸡块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将面粉、木薯淀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不同质量比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玉米醇溶蛋白复合物分别作为鸡块的裹粉,测定裹粉的黏附性和油炸鸡块的裹糊率、水分含量、油脂含量、质构特性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与玉米醇溶蛋白以质量比9.5∶0.5进行复配作为裹粉时,有最高的黏附性,油炸鸡块外裹糊层有较低的含油量,内部鸡块水分含量较高,整体感官评分最高。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玉米醇溶蛋白复合物(质量比9.5∶0.5)适合作为裹粉应用到油炸鸡块中。  相似文献   

8.
微波有机相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微波条件下以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在乙醇介质中对玉米淀粉进行改性以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工艺条件;着重讨论了乙醇、OSA、NaOH用量、淀粉含水量以及辐射时间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制取不同变性程度的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测定了不同变性程度的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以聚乙烯醇为比较对象,比较了两种浆料对涤纶纤维上浆的上浆性能及浆膜性能。结果表明:在两种浆液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取代度在接近0.021时的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浆料对于涤纶纤维的粘附性能优于聚乙烯醇浆料,聚乙烯醇浆料的浆膜性能优于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浆料。  相似文献   

10.
以柠檬酸及玉米淀粉(St-OH)为原料,采用半干法制备柠檬酸玉米淀粉酯(CCS).考查柠檬酸与淀粉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反应pH值对CCS取代度(DS)的影响.最终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为:m(淀粉)∶m(柠檬酸)=2∶1,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5 h,pH=3.所得CCS的取代度为1.44.产品结构用IR和XRD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合成淀粉接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DMDAAC)阳离子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方法。考察了不同的氧化 还原引发体系并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 :m(淀粉 ) :m (DMDAAC)为 1∶4 ;单体总浓度为 35 % ;引发剂浓度为 0 .8mmol/L ;pH值 2~ 3;反应温度 5 0℃ ;反应时间 6h。并对制得的产物进行了絮凝性能实验 ,结果表明该产物具有良好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12.
高交联度马铃薯淀粉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为原料,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研究了高取代度磷酸二酯淀粉的合成工艺.考察了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三氯氧磷用量等因素对合成工艺的影响,得到了较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反相乳液体系中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规律,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质量比、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较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50℃,丙烯酰胺单体与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1.5:1,引发剂浓度为3.287mmol/L,油水体积比为1.4:1,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得到单体转化率92.60%、接枝率54.06%、接枝效率79.41%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两性单体的合成条件,以及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时,其与淀粉进行接枝共聚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pH9~10,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为5h时,两性单体收率最高,可达98%以上;当引发剂浓度为2.2mmol/L,单体用量(单体/淀粉)为1.8/1(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48℃,反应时间为4h时,接枝共聚反应的G和GE均较高,且所得产品的特性粘数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反相悬浮交联的方法,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同时以三偏磷酸钠作为交联剂,Span80作为乳化剂,聚乙二醇6000作为致孔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食用级吸附淀粉微球,研究了pH、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和致孔剂用量等对淀粉微球制备的影响。在pH为10、反应温度50℃、交联剂用量0.8%、反应时间5h、致孔剂用量0.08g/g淀粉条件下,得到的多孔性淀粉颗粒的吸附性能最好,对亚甲基蓝吸附量为1.761mg/g淀粉颗粒。通过扫描电镜、N2吸附-脱附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证明淀粉微球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 699m2/g。  相似文献   

16.
丁二酸淀粉酯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丁二酸酐为变性剂,以水为介质对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并制备淀粉丁二酸酯的工艺条件,着重讨论了制备过程中淀粉乳的初始浓度(质量分数),丁二酸酐的用量(对干淀粉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体系pH值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并对产品与原玉米淀粉的流变性作了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多孔淀粉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法进行多孔淀粉的制备,并通过得率、吸水率、吸油率指标来衡量多孔淀粉的制备效果,从而得出结论:pH=3.5,反应温度=50℃、反应温度在24h及α-淀粉酶:糖化酶=1:8,是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种淀粉磷酸单酯钠盐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聚磷酸钠方磷酸化试剂,合成了一种淀粉磷酸单酯钠盐(SP-Na);研究了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粘度与试剂浓度、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的关系,以此制造能适应不同应用要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β-甘露糖酶降解黄原胶的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β-甘露糖酶降解黄原胶的影响因素,包括pH值、反应时间、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及酶的加入量。初步确定降解的最佳条件:反应体系的缓冲液pH=7;反应时间2 h;黄原胶质量浓度5mg·mL~(-1);温度90℃;酶的体积分数5%。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加热温度为反应过程中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