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论城市滨水区河岸的软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笑亲 《安徽建筑》2004,11(1):22-24
针对现有滨水区河岸设计的一些问题,引入“软化”设计的理念,在设计中体现人性化的宗旨,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创造出亲切宜人、内外渗透的河岸,减弱了它的界分性、单一性,达到人和水的自然融合,使河岸成为城市“软化”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建构     
数字化建构的推动,很大程度上来自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伯纳德·屈米20世纪90年代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推行的“无纸设计”,让格雷戈·林恩(Greg Lynn),汉尼·拉什德(Hari Rashid)、杰西·拉瑟尔(Jessie Reiser)等一批建筑师走向前台。  相似文献   

3.
俞天琦  梅洪元  费腾 《工业建筑》2010,40(10):37-40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建筑表皮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表皮的特征成为建筑特征的直接反映。生态建筑的表皮普遍呈现出软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发生是以科学为依据,经过了理性思考,通过借用植物学理论,隐匿建筑体量,模糊建筑与环境分界;通过借用物理学理论,创造复杂的曲面表皮,柔化建筑与环境的界面;通过借用仿生学理论,模仿生物表皮肌理,缩减人工建筑与环境的差异。用生态完善形态、以形态促进生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针对重塑软黏土进行大量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然而有关结构性软黏土循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研究却很少.因此,文中通过对杭州结构性软黏土进行了室内循环三轴试验,分析了循环荷载下有效固结围压、振动频率以及动应力比对软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围压对于土体的软化指数有着显著的影响,增大有效围压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5.
场地土层震陷是导致其上部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可靠性高的震陷分析方法更有利于分析软土场地的复杂地下结构和城市环路的抗震性能.软化模量法假设地震作用使土体内部损伤导致模量降低,在原有自重等外荷载作用下引起附加沉陷,即为震陷.采用软化模量法计算了某5层地基的土层震陷,其计算结果合理可靠,可为软土场地地下复杂结...  相似文献   

6.
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   总被引:70,自引:20,他引:70  
从岩石微元强度分布的随机性出发,引进正确描述岩石微元强度分布的参量,建立了三维岩石损伤演化方程和岩石损伤软化本构方程,从而阐述了岩石损伤的机理。充分反映了岩石破裂的全过程,尤其是软化特性,也真实反映了岩石强度受应力状态影响的现象。该模型已由试验得到验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SBS改性沥青软化点及有关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炘 《南京市政》2003,(3):31-34
本研究只从不同的基质沥青、改性剂的型号、剂量及制作方式中的搅拌时间等对软化点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改性沥青路用实践与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软弱岩石峰后应变软化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软弱岩石给采矿工程中巷道支护和维护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深入研究软弱岩石受力变形、破坏的机制和规律,对于保证巷道围岩的安全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软弱泥岩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得到不同围压下的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然后依据峰后岩石任意一点应力状态均满足Mohr-Coulomb极限破坏条件的假设,建立以广义黏聚力 和广义内摩擦角 两个状态参数来表征的软弱岩石后继屈服面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试验数据绘制岩石峰后不同软化状态时的几组莫尔应力圆,通过“切线法”得出莫尔强度包络线的拟合方程,进而确定出不同围压条件下的 和 值,并借助Matlab软件对广义黏聚力 、广义内摩擦角 与等效塑性剪切应变、围压之间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曲面拟合,得出软弱岩石峰后力学参数的软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加,广义黏聚力 值呈快速增加的趋势,而广义内摩擦角 值则显著减小;广义黏聚力 受岩石软化程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从岩石峰值状态到残余状态 值迅速降低,平均降低53.88%,而广义内摩擦角 值在该软化过程中则基本保持稳定。最后,将得到的广义黏聚力 和广义内摩擦角 的拟合方程嵌入到FLAC内置应变软化本构关系中,并利用FLAC3D软件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曲线与试验曲线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
共和隧道页岩饱水软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湘高速公路共和隧道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隧道施工遇到很大困难,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多处纵向开裂。隧道开裂段围岩为页岩,现场实际监测资料表明页岩层理、节理发育,易风化,亲水性较强,有水软化倾向。页岩的这些性质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效果及隧道长期稳定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这一施工难题,先进行页岩基本力学试验,获得页岩基本力学参数;然后采用声波探测与单轴抗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页岩的饱水软化试验,得到页岩动弹模量及强度的饱水软化方程。试验结果表明共和隧道页岩弹性模量及强度均较低;弹性模量和强度随饱水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服从负指数函数变化规律,饱水软化方程能很好的反应页岩的实际饱水软化规律;用声波探测和单轴抗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页岩饱水软化试验,可以大量减少岩石试样的数量,同时可以提高试验精度。试验成果为共和隧道高地应力大变形破坏段的初期支护结构重新设计及隧道衬砌结构的长期可靠性分析提供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城市设计学科的独立化倾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金广君  林姚宇 《城市规划》2004,28(12):75-80
从客观需求、发展空间、研究对象和知识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设计作为独立学科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城市设计在我国作为独立学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建立独立城市设计学科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科环境,以促进城市设计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项秉仁 《新建筑》2001,(6):14-16
人类社会已经踏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深化,建筑-人类生存,生产、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容器,也应随着其包容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建筑设计领域,包括传统的思维、方法、技能、建筑的空间和形态构成,也在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变化,发展。传统的建筑学如何面向未来是需要思考的,从建筑设计学科的核心是建筑空间和形态构成的观点出发,提出对于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化造就了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语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计算机的使用对建筑设计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通过对计算机引领建筑设计这一重要趋向的阐述,进一步说明由此引发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呈现、数字化制造、数字化建造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然形成,使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但它绝不是操作建筑形式的工具主义,而是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建筑设计思维及对空间概念的认识,给予建筑设计更多元化的未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计算机的使用将为建筑设计带来一场新革命,因此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当代建筑学中“工程引导意匠”“技术转化诗意”的技术美学理念为切入点,将数字化设计中的参数化建构方法及非线性美学拓展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数字化设计中的函数构建、数型联动、表皮优化等作为研究内容,探究了基于参数化程序搭建数字化模型以实现精准调控非线性建筑形态与表皮的过程。结合景观构筑物、公共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不同规模的设计实践,介绍了基于RH/GH平台的建筑非线性形态及表皮的设计过程及优化内容,在技术方法中强调了通过Grasshopper参数化建模软件搭建不同数学函数的“图形脚本形式”对整体形态及表皮的调节作用,应用数学建模方法对数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数字建模与理论分析,展示了参数化建模程序与函数曲线在数字化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总结了数字化设计过程在非线性形态设计中的要点,强调了当代建筑美学的拓展与延伸。研究结果可为非线性建构的异形形态设计提供精准调控及优化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可为当代建筑形态与表皮的设计策略与量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在建筑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如何对建筑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实现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本文就设计的构思、设计的运算、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表达等方面的教学如何适应建筑数字技术的发展来改革我们的现行教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在思维方式 和设计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别,两个专业往往 是在相互妥协中完成设计,这种模式不利于 发挥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并有可 能造成浪费。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 使得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在数字 平台上成为可能。在2014年清华参数化设计 研习班的Grasshopper班教学中,尝试使用这 一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非对称折板结构的 几何形态生成和力学模拟,并使用激光切割 和三维打印等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构件加 工,完成了一个实验性折板结构空间形态的 设计和建造。本文介绍了这一实验性教学的 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许建和 《华中建筑》2006,24(1):24-26
形体的变异是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普通现象,该文总结了形体变异的艺术特征及其主要的设计手法,分析了形体变异盛行的多方面原因,目的在于为设计者带来创作思想的启示和灵感。  相似文献   

17.
关注数码时代建筑形态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泳  项秉仁 《时代建筑》2003,(2):112-117
从建筑学角度出发,关注世界范围内数码时代的建筑形态的发展,辨析数码时代建筑研究的特点,讨论发展的可能性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越来越成为各个行业的前沿科技,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建筑也成为建筑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许多数字化建筑作品已经成为新时代建筑的代表.数字化设计方法和施工方法不仅对公众的美学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传统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9.
建筑模数化在我国古代广泛使用,随着设计手段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为传统的设计思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章从模数起源展开思考,引申到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模数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胡振宇 《新建筑》2006,(6):8-10
在数字技术对建筑学专业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建筑中的层的概念开始逐步消解、淡化。论述了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层的消解的三种方法:折叠、滴状物和动态,描述了以柔曲、连续、扭曲、模糊等为特征的建筑空间形态的拓扑变化,探索了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建筑师追求建筑空间流动性的可能性和建筑审美观念的巨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