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炮口焰对中小口径直瞄武器影响很大,减少和消除炮口焰一走是中间弹道学的研究课题之一,炮口焰 的程度及炮口焰的亮度等级,一直为火炮和装药设计者所关心。本文论述了炮口焰亮度的测试方法,此法对可炮口焰,枪口亮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为评价和设计消焰器,消焰剂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硝酸钾、硫酸钾和新型有机消焰剂K-LXG、K-Rn等4种不同的钾盐作为消焰剂,通过球磨机研磨和过筛处理,制成不同粒度的消焰剂样品。以30 mm弹道炮为试验平台,以单基发射药为试验样品,通过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进行消焰剂不同添加条件对炮口火焰和烟雾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对比了4种不同消焰剂及其粒度大小和加入量对发射装药炮口火焰及烟雾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消焰剂种类是影响消焰效果的主导因素,在试验采用的装药条件下,最佳的消焰剂添加条件为采用K-Rn新型消焰剂,粒度采用标准筛B3筛处理的样品,加入量为装药量的C3%。  相似文献   

4.
电枢熔化是引起轨道炮电枢转捩、降低轨道接触性能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轨道炮电枢熔化问题,分析了电枢熔化形成机理,提出了基于炮口分流降低接触电阻焦耳热从而抑制电枢熔化的方法,设计了电阻器炮口分流、电感器炮口分流和电容器炮口分流三种降低接触电阻焦耳热方案,仿真计算了三种炮口分流方案接触电阻焦耳热功率和产生量,分析了三种方案对电枢熔化的抑制效果。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阻器炮口分流方案和电感器炮口分流方案可使接触电阻焦耳热产生量显著降低,能够抑制电枢熔化,但是需要增加输入电流补偿炮口分流对电枢电磁力的影响;电容器炮口分流效果十分有限,起不到抑制电枢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解决轨道炮电枢熔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炮口分流降低接触电阻焦耳热功率的电枢熔化抑制方法。分析了电枢熔化形成机理,设计了电阻器、电感器和电容器炮口分流3种降低接触电阻焦耳热方案,仿真计算了3种炮口分流方案接触电阻焦耳热功率和产生量,分析了3种方案对电枢熔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电阻器和电感器炮口分流方案可使接触电阻焦耳热产生量显著降低,能够抑制电枢熔化,但是需要增加输入电流补偿炮口分流对电枢电磁力的影响;电容器炮口分流效果十分有限,起不到抑制电枢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口径火炮由于其装药元件复杂,装药量较大,发射过程中产生炮口烟焰的问题较为严重,容易对人员或战地伪装带来威胁.为研究炮口烟焰的生成与发展等相关情况,以某155 mm炮为模拟仿真对象,建立考虑消焰剂的化学反应模型.采用压力隐式算子分割算法,对火炮发射药中添加消焰剂情况下进行火炮炮口全流场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发射药中...  相似文献   

7.
尾翼脱壳穿甲弹近炮口区飞行姿态的显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的新型炮口测速传感器,介绍了该传感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基本的测试系统,并给出了实测曲线。实验表明这是一种直接的、有效的测量方法,这种传感器为在高射速转管武器上随炮实时测量弹丸炮口速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印度的现代弹道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从那时起一直稳步发展;近三十年来研究工作迅速增加。尽管早期的研究集中在解析工作方面,但为验证理论预估的正确性并探求从研制一开始,通过试验射击模型或全尺寸样机就能研制出武器系统来,所以,印度也强调试验工作。在内弹道、外弹道及终点弹道的研究工作中,建立了大量的实验设施,如精密的实验室设备,靶场仪器,雷达,遥测设备以及长轨火箭滑撬等。多年来,弹道学的研究已经成熟。1896年,在印度东海岸的BALASORE建立了验证和试验靶场。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由于海水每天两次退潮达2km左右而使有些设备可在此种情况下使用,因此,该试验靶场是独一无二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靶场的工作增加了许多倍,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这一时期,需要在内弹道和外弹道方面进行一定的分析工作,因此建立的技术研究机构便承担了这方面的工作。这期间,为了大量生产火药、雷管、枪炮和弹药,建立了许多军工厂。因此,在这期间弹道学的其它方面也受到了注意。1947年印度独立后,新成立的国防科学机构集中力量进行弹道学研究。50年代初期,在内弹道,终点弹道,特别是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  相似文献   

10.
在科研和生产过程中,炮口测速装置要在弹道炮和战斗炮上进行初速标定和测速误差检测,两个平台上初速标定系数的一致性问题、测速误差合格判断问题、合理的检测样本大小问题,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及方法、语言去解释和处理。从炮口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影响测速误差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初速标定系数一致性判别准则和测速误差合格判别准则,在给定置信水平条件下,确定合理的检测样本大小,分析方法和思路对火炮其他试验(如初速检测、立靶密集度试验、弹药运输前后弹道一致性试验等)数据处理、指标合格判定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膛口装置正交设计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多功能膛口装置正交优化设计方法 ,即正交实验设计与 N维空间 n次正交多项式函数逼近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用该方法优化设计出的多功能膛口装置 ,消声、消焰、制退性能指标均非常理想 ,且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证明该优化设计方法是一种工程上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余永刚  刘峰 《弹道学报》1996,8(4):19-23
针对膛口焰问题提出一个非Fourier传热模型,并推导出小口径武器膛口轴向温度场的热力学函数解析表达式。最后从非平衡态热力学角度,探讨了膛口轴向温度场的稳定性问题。给出温度场的稳定性判据。这对深入认识膛口现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120mm反坦克炮采用随行装药提高初速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相流内弹道方法,对120mm反坦克炮随行装药方案提高初速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两种随行装药方案,即粘结式和包容式条件下边界条件方程组,并进行内弹道数值分析。在最大压力、弹重、弹丸行程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当随行药为全部装药质量的30%时,包容式可提高初速116m/s,即6.7%;而粘结式只能提高66m/s,即3.8%。最后,就随行装药提高初速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对膛口火球提出一个简化模型,孤波模型。针对两种小口径武器,发现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相符。最后,从非平衡态热力学角度讨论了火球对膛口轴向温度场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弹丸初速膛口激光实时测量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  曹从咏  刘英舜 《弹道学报》2002,14(4):84-86,96
了利用激光与光纤技术的弹丸初速膛口实时测量系统;创造性地设计了安装于炮口的光强度调制器;研究了能克服火药气体的光学污染和炮口各元件耐高温、高太及抗强冲击等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为系统的工程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于中间弹道测量的闪光X射线高速摄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闪光x射线高速摄影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介绍了试验装置的有关性能,提出了可用于测量中间弹道段的弹丸姿态和速度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徐诚  陆家鹏 《兵工学报》1996,17(1):6-11
报道了辅助药室采用整装式液体发射药提高弹丸初速的原理性实验研究结果,揭示了该方案的增速潜力和参数影响规律,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理论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在研究枪口噪声声功率与枪口参数关系的基础上,从自由场点声源声压级公式出发,考虑枪口噪声的指向性和衰减规律,建立了描述枪口噪声声压级的预测公式。用几种不同类型、口径和装药量的冲锋枪、步枪和机枪做验证,结果证明预测的精度相当好。有93%以上误差在1.5dB以内,满足了工程设计和枪口噪声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种以半导体激光束作指向,PSD作光斑位置检测,计算机进行实时数据处理的测量火炮身管弯曲度和炮口角方法.并用该检测系统对37mm高、57mm高、85mm加农火炮身管进行了弯曲度、炮口角的测量,对此作了重复性试验和精度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高效、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膛口二次燃烧温度原子光谱遥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用于膛口二次燃烧温度测量的原子发射光谱双谱线遥测方法及测温系统,并给出了7.62mm枪膛口二次燃烧温度的测量结果,测温精度较好,相对误差小于2%,为大口径武器膛口二次燃烧温度的测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