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该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运用现状作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基于网络 持理信息系统必将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 总被引:47,自引:8,他引:47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 ,阐述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提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模式和制度框架 ,并对城市规划制度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总结了公众参与产生的思想背景,从认识上剖析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历史必然。然后从公共权利、公众情感两个方面,阐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内在需要,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公众参与应被视为中国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必不可少的举措 ,在介绍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发展趋势基础上 ,初探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所应做的思想上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6.
7.
深圳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深圳市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面正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作者从公众参与纳入城市规划的意义、深圳市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运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几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有益于这项工作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上世纪60年代率先出现在欧洲的规划实践,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已经成为比较完善的不可缺少的规划环节。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解公众参与在当地的实施情况,探讨公共参与的可能性,通过各种调研方式,发现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实践,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某些城市的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并且展望公众参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11.
简要介绍了微波通信技术和微波通道保护图的绘制依据,根据微波传播特性与光的传播特性相似的原理,提出了利用测量中有关觇标高计算公式和微波通道计算公式进行微波天线高度计算的方法,推导出确定微波通道保护参数的公式,并结合实践给出应用示例。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the optimum design of an urban inter-modal public transit network. A software tool based on this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ransport planners in carrying out service planning, routing, and scheduling for an inter-modal transit network.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is briefly described here. A numerical example is used to illustrate its implementation. Results of sensitivity analyses demonstrate that it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reasonable solutions and is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城市均出现了暴雨情况下的内涝问题.国外多年的经验证明,有效的雨洪管理措施不仅可以实现生态效益,还能够产生经济和美学价值.研究介绍了当前世界上应用广泛的低影响开发(LID)雨洪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其理念、技术手段、应用情况和规划方法,并以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为例,介绍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在各层次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范畴与方法,希望能为我国城市雨水资源的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是以城市化为长期固定主题的大型专题性、周期性的展览。它以城市发展和建筑活动为线索,以城市空间和人文环境为载体,采用时代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方式,将先锋理念和现实关怀相结合,展示中国及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和公众所关注的城市规划实践、建筑设计思潮、绿色生态的环保行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以及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等各种伴随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城市活动和过程,并探讨和交流在时代精神阐释下的城市问题研究、趋势判断和方向把握的观念,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和公益性,是两年一度常设性的、深圳与香港互动的国际文化活动。
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2007年12月8日~2008年3月9日分别在深圳和香港举行。在重庆设立的分展场——“城市-新山水”当代城市建筑艺术邀请展,意义有四:紧贴重庆快速城市化的现实,在全市范围内扩大展览影响.针对重庆相对落后的文化环境,促进与沿海先进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将重庆置身于全国与全球化背景之中,展示重庆的城市化建设成果;借鉴深港两地与境外经验,为重庆未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思考与方法。
重庆分展场的策展人分别为朱晔和冯国安。朱晔现担任《城市中国》执行主编、嗯工作室创立人之一、独立艺术家与策展人,曾主编《城市中国》之《辞旧36计》、《城市雕塑》、《街道生态》、《同济圈》、《直辖重庆》等多期主题。冯国安为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系客座讲师、独立策展人,2002年~2006年曾在北京非常建筑事务所和瑞士赫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工作,2007年在上海成立EDA/Elsedesign事务所,同年在策划上海首届“40 under 40”华人建筑师展览并主持展览设计。
重庆分展场展览方案从展览总主题与重庆分主题出发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位置服务、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工具逐渐应用到城市规划实践。新媒体及其产生的“大数据”作为研究“人”的新工具,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另一方面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结合近年来的若干案例,初步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尤其是第三方参与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公众教育、舆论参与、信息分享、数据分析等应用模式。本文还以笔者参与的“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梅州围龙屋关注团队”的实践为例,阐述了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为传统的公共空间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新的数字空间语言丰富了城市景观,也使人们获得了全新的城市体验,并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 相似文献
18.
In the face of a continuing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this article addresses how land taxation might be reformed to better fund the demands on urban management. Our premise is that land tax initiatives offer governments a means for increasing the funds available for urban management without significantly compromising the assumed 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ublic fiscal restraint. The specific focus in the article is on the bridge provided by land taxation in the form of 'betterment' or the interchangeable notion of 'value capture'. The article recommends a new form of betterment tax that would operate alongside existing or future charges for infrastructure levied by local government. Importantly, the tax would be applied to value increments across the city, and not just in fringe areas which have been the traditional targets of betterment levies.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对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属性认识、界定模糊的现象进行讨论,分别论述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内涵、现代城市规划行政的特点和地方公共政策体系在西方规划历史上的变化。结合中国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我国城市规划进行了一些反思,对部分观点进行了辩证探讨,并引申讨论了城市规划变革的若干转向。 相似文献
20.
Medium Density Housing (MDH) is a relatively new form of housing in New Zealand where the standalone house on a separate lo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revered.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findings of a research project on Ambrico Place, a major MDH initiative in Waitakere City, one of four cities in the Auckland metropolitan area. This case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ite tha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new urbanist principles. The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influencing the take up of MDH in Auckland. It briefly reviews theory and principles arising from new urbanist movements then describes the Ambrico Place Research Project. Next, it explores three interrelated issues, relevant to new urbanism, that arose from the research; the qualit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commun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ransport patterns of MDH residen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re identified. Finally, three problems are noted: the uncritical and incoherent implementation of new urbanist principl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rives for both diversity and homogeneity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e tens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effects-based approach to planning in an urban set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