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跻身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大省行列,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从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出发,阐述风景名胜区发展取得的成效,探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新优势、新机遇,从而提出了福建省要逐步构建资源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交通便捷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使之形成"两带、三圈、五区、五线、七心"的空间布局,以及为实施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域文化资源的构成,结合三晋地域文化视角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以山西太原崛围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可 《规划师》2024,(2):153-16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作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地,其规划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研究有利于探索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提升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水平。因此,以罗田大别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从风景资源评价、现状分析,以及空间布局规划、资源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其规划实践展开详细的论述,以期为相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天工人巧两臻其美--以黄山为例探讨风景名胜区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文化与传统间的关系,研究入口大门、登山道、建筑小品、景观建筑以及装饰、装修等风景名胜区的重要课题,并以黄山建筑创作为例,对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发掘和发现。  相似文献   

5.
依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分类的方法及理念,研究分析了新疆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整体文化格局,通过人地形态、人地实践和人地关系3个角度考察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划分出了"名胜遗迹""宗教纪念""人居聚落"和"生产技艺"四大类型的文化景观,挖掘和提炼出了以草原游牧文明为主导,涵盖山地河谷游牧文化和绿洲农耕文化的2个文化景观脉络,即新疆风景名胜区山地河谷游牧和绿洲农耕文化景观的性格,从而开辟一条有助于全面认知新疆区域内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当前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新时期,风景名胜区面临新的形势要求,为进一步管理好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向亟须明确。基于风景名胜区的突出特色、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核心要求,融合新时代发展形势,认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未来在延续综合性规划特点的基础上,应深化生态保护内容,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人为活动管控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其范围研究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精准空间落位以纳入“一张图”管理,精简实施性弱的内容并突出规划管理重点,捋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以契合发展实际。以此期望今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能够守正创新,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适应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很多景区进行盲目的建设,由于缺乏对文化的重视和把握,对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永远无法修复的破坏。本文以冠豸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倡导文化力重塑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价值,核心在于文化创意的生成,旅游规划以文化为引导,从旅游概念策划—空间营造—活动体验—产业联动—管理引导等多个方面探讨文化在风景名胜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达成文化造景、文化经营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使地方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南太行山生态旅游资源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道 《中国园林》1995,11(4):36-39
河南省境内的太行山,自西向东现已有七个县级风景名胜区(百泉风景名胜区、南太行林虑山风景名胜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神农坛风景名胜区、青天河风景名胜区、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五龙口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区如此集中,为国内罕见。可望能形成一条国家级以生态为主的旅游热线,现以可供生态旅游的自然风景组成要素,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陈楚文  李萍  范义荣 《中国园林》2009,25(10):95-98
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体系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拥有丰富风景名胜资源的浙江省为案例,通过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了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原则,提出了"一核、四心、六带、十八重点"的空间布局,选择和明确了68处世界遗产级、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确立了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等级结构、规模结构、类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路平 《室内设计》2015,(5):107-114
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遗产往往是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心景观资源,如何体 现世界遗产价值应该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工 作的重点。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世界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处遗产点,本文结合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围绕麦积山石 窟世界遗产价值体现这一中心思想,从研究 其遗产价值体系入手,进一步识别承载遗产 价值的空间载体,最后在总体规划的大框架 下,提出落实遗产价值体系保护和利用的具 体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及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背景下, 对北京长城线性遗产体系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长城作为一种独特的线性遗产,周围环境险峻,是不可通达 的。而目前关于长城风景道规划是以定性研判为主,亟须探索 数据驱动的计算型方法,以整合长城沿线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的数据资源,形成定量、综合的线性遗产体系构建方法。以北 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范围,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取最 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多中心性评价模型(MCA)构建长城 线性文化遗产体系并进行测度、分级,借助核密度估计法和典 型案例分析来揭示其空间结构与类型特征,从而构建北京长城 文化带线性遗产体系。通过展示基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线性 遗产体系构建与分级分类方法,拓展了中国线性遗产体系的概 念外延和研究类型,从而精细刻画线性遗产的空间等级与功能 性质,对风景线路体系规划、旅游服务设施配置、线路主题划 定及展示利用策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疆喀纳斯拥有独特的自然美景与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是重要的国家资产,更是全世界生态旅游关注的焦点,因此喀纳斯的景观将带来大量的旅游人次与经济效益.如何兼顾生态保育与休闲游憩,为本案的关键之处,以生态旅游为发展主轴、遵守“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主要原则.针对景区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着重资源及文化保存的永续发展.村寨生态旅游不仅是旅游的形态,更是对社会发展的省思.  相似文献   

15.
冯玲 《福建建筑》2009,(10):37-40
通过对风景资源遗产利用历史的考究,明晰其概念与特性,并提出解除风景资源遗产利用与保护困惑的合理途径,确保其利用无误、保护有效,从而达到风景资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从遗产地场所特征入手,考查和挖掘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传说。在充分尊重遗产地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文化原生环境以及为其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场所建构方法。通过人们对景区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进一步对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如何运用地形、地貌以及光、水、石等场地特征突现遗产地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位于北京十三陵景区的长陵村和景陵村为例,剖析陵邑村落空间生长机理和发展脉络,揭示村落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陵邑村落的遗产活化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8.
对泰山风景区内修建索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东晓 《中国园林》2001,17(4):29-31
针对目前围绕泰山修建索道引发的大讨论,本文指出只有在对世界遗产的概念、属性和功能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正确区分一般休闲浏览与世界遗产、公益事业与一般产业、传统发展经济观和现代发展经济观之间的差别,才能对这一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国泰 《中国园林》2007,23(4):9-12
风景名胜遗产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它却面临着破坏性开发建设的威胁。根据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立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系统,设立遗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科学体系,规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区控制性详规和景点修建性详规的规划系统并建立遗产资源管理规划体系,通过战略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管理过程的反馈控制达到预警目的,确保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利用无误,达到风景名胜区遗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与内容出发,通过对不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实例的分析对其规划过程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点及策略,即将相互联系或作用的不同可开发景点进行重组与串联,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传承意义的区域,并在规划过程中保护有形的物质资产和无形的精神价值,调节地域内相矛盾的现状因素,结合游览功能进行的合理组织与布局,使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其规划是阶段性的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