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均苯四酸二酐(PMDA)为二酐单体,对苯二胺(PDA)为二胺单体,通过低温缩聚合成一系列聚酰胺酸(PAA)和聚酰亚胺(PI)薄膜,对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较完全,PMDA-PDA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到290 MPa。  相似文献   

2.
以均苯四酸二酐(PMDA)为二酐单体,对苯二胺(PDA)为二胺单体,通过低温缩聚合成一系列聚酰胺酸(PAA)和聚酰亚胺(PI)薄膜,对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较完全,PMDA-PDA聚酰亚胺薄膜的拉伸强度达到290 MPa。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研究TiC微孔陶瓷的形成机理,采用材料热力学分析了钛合金的渗碳工艺,采用分级渗碳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出了TiC微孔陶瓷,并对微孔陶瓷进行了性能表征.研究后认为钛合金分级渗碳在热力学上可行,同时在分级渗碳中得到的是石墨碳;其硬度很高能够对钛合金形成很好的支撑作用.结果表明:面心立方结构的碳化钛微孔陶瓷的纳米硬度值达到了16.1GPa,将对钛合金基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LDPE/BR并用比、交联剂、发泡剂及助剂、填料和共混温度、发泡成型温度对LDPE/BR并用比、交联剂、发耀主助剂、填料和共混温度、发泡成型温度对LDPE/BR微孔塑料性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DPE/BR(80/20质量比)100份,DCP0.9份,AC3.5份,复合发泡助剂3份,活性CaCO325份,共混温度110℃,发民型温度170℃下,可制得性能优良的微孔塑料。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  相似文献   

6.
向聚苯硫醚(PPS)和聚酰亚胺(PI)按90∶10比例(质量份比)混合物中,添加不同用量的氧化铝,利用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PPS/PI合金材料,考察了氧化铝用量对合金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悬臂梁冲击强度、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的影响。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失重分析仪(TGA)研究了合金材料的结晶行为和热失重性能;同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中观察了冲击断面形貌和摩擦面形貌。结果表明:氧化铝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摩擦性能和热性能有较大影响,并能够有效诱导PPS进行结晶。SEM观察发现,随氧化铝用量增加,摩擦面形貌表现为更加光滑,用量超过15质量份后,氧化铝分散效果变差。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法制备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胶-凝胶体系,通过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在聚酰胺酸溶液中水解和缩聚原位产生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出了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杂化薄膜,并讨论了不同质量分数的二氧化硅对薄膜性能的影响.为了增强两相之间的结合力和相容性,在实验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偶联剂,对制备成的薄膜采用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等进行结构表征,并讨论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实验证明,纳米杂化材料的性质不但与每一组分的性质有关,还与组成材料的两相之间相的形态和界面性质紧密相关,偶联剂对聚酰亚胺/二氧化硅体系两相间的相容性、分散性具有改善作用;杂化薄膜的电性能随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增加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3,3′———二乙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DEDADPM)、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采取化学亚胺化法合成了具有良好加工性能和耐热性能的聚酰亚胺低聚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证实亚胺环已形成.采用活性稀释剂和不饱和聚酯改性该低聚物,热分解温度达490℃以上,拉伸强度提高,韧性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4种不同乙烯基含量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为原料,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亲水性微孔膜,研究乙烯基含量对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考察膜的抗污染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乙烯基含量的降低,材料中的羟基含量增多,膜的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纯水通量增大;膜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照片表明,膜表面开孔密集而均匀;EVAL膜与PES膜的通量衰减对比实验表明,EVAL微孔膜的抗污染能力较好,结果与膜的亲水性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AlCl3.6H2O和氨水为原料、硝酸为解胶剂,采用非均相沉淀法制备了AlOOH溶胶,并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AlOOH溶胶的凝胶粉体。利用TEM、激光粒度分析和ζ-电位测量等考察表面活性剂对AlOOH溶胶粒径分布以及稳定性的影响,采用SEM、BET、XRD等分析煅烧后AlOOH溶胶干燥物的显微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以及晶化机理。结果表明,添加PEG400可以控制AlOOH溶胶胶粒的尺寸和粒径分布范围;溶胶经喷雾干燥处理后得到的凝胶粉体流动性好,颗粒呈圆环状或圆钵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且经过1200℃煅烧后其比表面积仍可达185 m^2/g。  相似文献   

11.
传统合成铁/铝水滑石纳米片(Fe/Al-LDHs)方法往往需要使用不稳定的铁盐,还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老化。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开发了一种易于操作、环境友好且可以规模化操作的电化学牺牲阳极水滑石制备方法。采用牺牲阳极法成功地合成了六边形Fe/Al-LDHs,厚度约为32 nm,直径为50~100 nm,金属摩尔比[Fe]/[Al]=2∶1。实验表明:Fe/Al-LDHs的结晶过程主要依赖于最先沉淀的Al(OH)_3形成的晶核和Fe的化学价;在低电流密度下,同时采用Fe和Al为牺牲阳极,通过控制输出电流来控制阳极电解的金属量,可快速大规模制备Fe/Al-LDHs,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金属钐促进一步合成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uI和4A分子筛存在下,直接使用金属钐促进香草醛和马来酸二酯发生双加成关环反应,通过一步反应制备了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对反应温度、底物结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反应在室温下于空气中即可实现,而无水条件对反应至关重要,且碘化钾等添加试剂能有效促进反应进行。最终在优化条件下,以63%产率制得松脂素双内酯型前体。  相似文献   

13.
一步法合成葡萄糖酸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双金属作催化剂,在碱液中氧化葡萄糖,一步制取葡萄糖酸钙,产品收率82.1%,并研究了催化剂、反应物浓度、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工艺参数对葡萄糖催化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氧化铝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乳化技术制备了铝的纳米氧化物分散液,并将其掺杂到聚酰亚胺基体中,分别制备出质量分数为4%、8%、12%、16%、20%、24%的聚酰亚胺杂化薄膜.利用耐电晕测试装置、耐击穿测试装置、热失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薄膜进行了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经铝的纳米氧化物杂化的聚酰亚胺薄膜的耐电晕性能随铝的纳米氧化物掺杂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纳米组分的质量分数达到24%时,在60kV/mm的工频电压下,薄膜的耐电晕寿命可达50.7h(IEC343);杂化薄膜的击穿场强随掺杂量的增加而下降;铝的纳米氧化物掺杂量增加可以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热分解温度;所掺杂的纳米粒子可以较均匀地分散在聚酰亚胺基体中.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后的傅-克(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分别用4-溴苯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间苯二甲酰氯和1,3,5-三-苯甲酰氯与溴苯反应,成功制备了4,4′-二溴二苯甲酮、1,4-双-(4′-溴苯酰基)苯、1,3-双-(4′-溴苯酰基)苯和1,3,5-三-(4′-溴苯酰基)苯4种溴化芳香酮。其化学结构通过FT-IR1、H MNR、MS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表征结果与目标产物相一致。通过DSC对化合物的熔点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正硅酸酯、氯苯和金属镁为原料,一步合成了二苯基二烷氧基硅烷,产率均在50%以上。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及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纳米杂化聚酰亚胺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二氧化硅及氧化铝溶胶,将其掺入聚酰胺酸基体中,制得二氧化硅-氧化铝/聚酰亚胺纳米杂化薄膜,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热失重法对薄膜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材料中SiO2和Al203粒子分散均匀,与有机相存在键合;材料热分解温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氯乙酸和硫脲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技术一步合成2,4-噻唑烷二酮,收率58%.该合成方法路线短、操作简便、收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Dynamical systems are usually represented as aset of first-order equations . Various computationalmethods, such as Euler’s method, Runge-Kuttamethod and many other integration algorithms[1],can be usedto accomplish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ordinary dif…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步合成法,以甲醛、盐酸、三氯化磷以及苄胺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取了苄胺二甲叉膦酸,即BADMP。经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法鉴定,证明产品的纯度已达到进行缓蚀性能研究的要求,并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