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路超载超限检测系统数据包括站点、时间和日期、车牌、车速、轴数、载重、限重、车辆长宽高、抓拍图片、抓拍视频、法律文书、处罚记录、路迹、分析结果等,为其他领域平台提供所需的业务数据。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公路工程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相关信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使得业主或运营商能够实现对公路资源进行高效的运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可持续发展、运营、养护、重建、改建等各种决策支持,同时也能够帮助公路用户及时方便的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提升超载超限检测系统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超载超限检测系统的运行效率及降低运行成本,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量化细化系统中缺陷环节或质量不可靠环节,对超载超限检测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改善超载超限检测系统的成熟度,为后续超载超限检测系统的建设积累经验,提供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2.
货车公路运输超限超载不停车主要检查质量超限和外廓尺寸超限两部分,其中质量超限检测是最重要的内容。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作为不可或缺的称重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流技术为弯板(窄条)式、平板模块式和石英晶体式三种型式。  相似文献   

3.
《衡器》2017,(7)
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对国计民生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动态公路车辆自动衡器用于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在国内开始兴起,而相应的标准及技术规范均未成熟,在各地试点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一点问题,本文从管理及技术两方面阐述了当前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动态汽车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PAT动态称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锦芳  吴明光 《衡器》2006,35(3):25-28,33
本文在介绍超限超载对公路、运输市场和交通安全危害的基础上,分析了超限超载对公路危害的原理;探讨了国内外动态称重系统的发展过程,最后重点论述德国PAT公司的动态称重系统技术特点及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5.
《衡器》2016,(8)
正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经常要通过三条灰色的路带。人们一般把它当作减震、减速之用,其实它们下面"藏"着计量器具——用于超限检测的传感器,可以实时记录下涉嫌超限超载运输的货运车辆,协助路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超载、超限运输对道路、桥梁危害巨大。以前,交警、路政执法人员只有在公路上设立检查站才能抓到这些"杀手"。现在,随着现代计量技术的应用,一条治超带就能实现"机器换人",让非现场执法成为常态。据介绍,2013年5月,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新型的公路治理超限超载系统——公路超载超限非现场执法系统检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正>为进一步推进治理超载超限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路政管理和执法水平,3月20日,中国公路学会"2019全国公路治理超载超限工作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公路法律与路政管理工作研讨会"在珠海顺利召开。作为治理超载超限工作的核心关键技术是动态汽车衡称重数据采集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时的检测出动态车辆是否超载,设计出了一种动态车辆超载预检测系统。系统硬件平台以工控机为核心处理单元,以LED大屏幕为显示单元,用高精度多通道数据采集卡PCI-1716完成数据采集。软件设计以C++作为编程语言,以Visu-al C++6.0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了一套高效、稳定的软件系统,实现了对硬件设备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显示、数据通信以及数据存储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准确检测出超限车辆,实现了对超载车辆的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9.
王吉武  王栋  程兵 《衡器》2011,40(2):9-11
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问题也日渐突出。公路货运超限超载不仅损坏公路路产、扰乱运输市场,还对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已成为危害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痼疾"。  相似文献   

10.
系统采用心形结构对煤矿绞车钢丝绳的实际承载力检测。煤矿绞车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被拉小车承载力突变使钢丝绳承受拉力超限被拉断,本文设计了在小车与钢丝绳之间加装心形拉力检测装置,控制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基于无线电通讯技术,对心形结构中安装的压力传感器数据进行监控,实现了钢丝绳拉力的测量,实现超载保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机械传动系统的传动轴上串联安装力矩过载保护装置的必要性 ,分析了这类力矩过载保护装置常见结构类型的优缺点。明确指出弹簧作用可恢复式力矩摩擦保护装置是一种很实用可靠的结构。论述了该种装置的盘式和浮动镶块式两种结构所能产生的摩擦力矩 Ma 及所需保护的力矩 Mq的计算方法。对某种设备设计完成了过载保护装置的两种具体结构。所有这些为其工业实际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伍国军  俞琼  王长华 《衡器》2010,39(8):45-47,54
通过分析超限检测系统的需求,提出了分布式构架及分系统模块化的软件方案,并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及流程的设计。通过开发的相应软件在多个超限站的应用表明了该软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完全满足标化超限站的要求和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个专用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评估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各种结构、不同冷却方式的电力变压器的特征参数库,分析了变压器内温度场分布的特点,各种变压器绕组热点计算模型,全面在线监测并建立变压器的运行参数历史资料库。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处理,能够实时向调度人员提供变压器的短期过负荷能力。应急情况下,预测过负荷一定时间后变压器的绕组热点温度、设备安全及变压器的寿命损失等,为高峰过载调度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基于STC15F2K60S2单片机的车辆超载监测系统;系统能够对车辆载重进行动态监测并记录车辆载重运行的情况;系统采用多传感器对车辆载重进行测量、采集;系统实时显示并记录车辆载重数据,当车载超重时发出报警.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采用动态法评估桥梁结构构件超载后损伤的目的,设计和开展了试验研究和相应理论分析。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反复超载试验,测出构件从完整到破损,以及不同超载幅值和次数对应损伤状态下的频率和阻尼比等模态参数,考查了其与构件承载力的关系,为采用结构动力参数评估结构损伤分析了频率和阻尼比随损伤状态不同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得到频率和荷载等级关系的经验公式,为采用动态法评估既有桥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除颤过载恢复是心电电极的重要电性能,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除颤后心电波形的检测和显示,进而影响对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进程.文中开发了一种心电电极除颤过载性能测试系统,根据最新医药行业标准,基于C8051 F340的硬件系统,通过USB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在LabVIEW的软件平台上,实现了对除颤恢复性能指标的检测(包括交流阻抗的测试).系统采用良好的电隔离控制和检测,能精确控制测试过程中的充放电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有效的测试电极对的除颤过载恢复性能,并具有安全、准确、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韩兴海 《衡器》2020,49(4):36-38
本文就当前实施的高速公路入口检测系统方案展开研讨,根据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特殊性,借鉴高速公路治超十五年来所取得的经验,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治超工作全部交由入口承担,而应当将入口不停车称重检测与出口复称倒查双模式作为治超的组合拳,强调出口倒查,强化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提出了"入口检测、出口倒查"的高速公路治超模式,实现高速公路超载超限治理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动轮式小车的轮毂电机驱动控制及其稳定性问题,笔者采用嵌入式控制器和电流、速度双闭环控制方法,建立了轮毂电机的驱动控制系统。设计了电机驱动电路、速度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及过流过载保护电路,采用模糊自适应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简称PID)控制算法,在测功机平台上模拟电动轮式小车在受突变负载时的实际运行状况,对该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小车启动稳定,在施加不同负载情况下能够维持稳定的速度运行,在过流过载情况下触发保护系统,防止电流过大烧毁硬件电路,进行堵转试验系统未出现故障。此驱动控制系统安全可靠,稳定性好,可为分析验证电动轮式小车驱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一种采用先导阀结构的、用于机械压力机滑块行程调节的新型液压超载保护装置,分析其工作原理,根据液压流体力学理论,建立卸载过程中液压系统的分析模型及先导阀芯运动规律模型,可进行液压系统仿真和结构参数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20.
随机振动下小子样机械产品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超  王金诺 《机械设计》2003,20(11):31-33
针对机械产品使用寿命一般比较长,用于振动试验的产品数量必须很少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经典方法、通过增大产品承受的应力,并结合应力-强度干涉计算,建立适合极小子样产品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了过载随机振动试验的实现手段。讨论了过载试验中确定过载系数上限的问题。针对某一高可靠性产品,利用随机振动试验获得薄弱部位的应力响应规律,经可靠性评估表明,如果提高输入功率谱密度约108%,只需选取4~5件进行可靠性试验即可。该方法对试验费用昂贵,小子样产品的可靠性评估,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