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作等时退火处理后,金属玻璃Pd77.5Cu6Sil6.5在等速升温下的动态流变行为.结果表明,由于结构弛豫的影响,动态粘度随预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粘度极小值取对数之后与预退火温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测定不同温度及时间下酪蛋白溶液的粘度值,对酪蛋白溶液粘度的温度依赖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使酪蛋白溶液的粘度降低,且温度越高,酪蛋白溶液粘度下降越快,同时酪蛋白溶液粘度平稳时间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系统地研究了高温预温处理对可锻铸铁石墨颗粒数影响的基础上,重新评价了高温预温处理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高温预温处理时,石墨核心数显著少于低温预温处理形成的核心数;石墨化退火周期仍较采用低温预温处理时长.最后根据相变热力学,讨论了石黑核心数与预温处理温度、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得到退火温度对冷轧304不锈钢板形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拉伸机对不同退火温度下带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采用盲孔法对钢带表面残余应力进行了测定,得到了退火温度对钢带力学性能和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先升高后下降,当退火温度为500℃,退火张力在9 kgf/mm2时,304不锈钢带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大;且在该温度下残余应力分布最均匀,说明304不锈钢在500 ℃退火时力学性能最佳且板形最好.  相似文献   

5.
预回复退火对3104铝合金再结晶织构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火工艺对金属和合金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 ,再结晶退火是工业生产中控制和改变冷变形金属与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应用取向分布函数 (ODF)和透射电镜 (TEM )分析研究了预回复退火对310 4铝合金再结晶织构及显微组织。结果表明 :预回复退火对 310 4铝合金再结晶织构及显微组织有重大影响 ,在低温 (15 0℃ )预回复退火时立方织构取向密度增加 ,但较高温度 (2 2 0℃ )预回复退火时 ,立方织构取向密度则有所减小 ;TEM形貌像表明 ,15 0℃预回复退火后 ,大量形状比较规则的晶粒已经形成 ,但在一些晶粒边界处依然伴有层错出现 ,在极少部分区域大量位错聚集成高密度的位错墙 ,形成了较明显的胞状结构 ,大部分晶内位错密度较低 ,这也说明预回复退火促进再结晶进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晶体旋转法测定预倾角,研究了聚酰亚胺材料及处理工艺对预倾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延长聚酰亚胺固化时间,可提高预倾角,并得到最大预倾角为6.O°.提高聚酰亚胺固化温度、自然退火、采用强摩擦等可以提高预倾角.实际封盒组装工艺使预倾角有所降低.相对而言,紫外光固化对预倾角影响较小.高温存放,使得预倾角减小.利用液晶分子与聚酰亚胺分子的极性基团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可以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关于远离平衡态玻璃(即急冷玻璃)弛豫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实例,介绍了测量及计算急冷玻璃假想温度和冷却速度的新途径.急冷-退火-热扫描的方法是探索玻璃中能量和结构非均匀性的理想手段.如果对一个适当退火的急冷玻璃升温差热扫描, 将会先后出现预吸热峰, 释放急冷中储存在玻璃中能量的放热峰,以及玻璃转变吸热峰.介绍和分析了预吸热峰的几个典型特征, 并与玻璃转变吸热峰的特征进行比较,这对理解玻璃弛豫的非指数和非线性特征是极其关键的.用急冷-退火-热扫描方法在硅酸盐玻璃获得的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水的玻璃转变现象.急冷强玻璃和弱玻璃在弛豫行为上体现出本质差别,本文对其差别的结构和能量根源进行了讨论.退火度对急冷玻璃的振动态密度具有明显影响,并通过显微结构因素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退孪晶过程中退火处理对镁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热轧AZ31镁合金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室温下沿横向(TD)预压缩后进行不同的退火工艺再沿垂直方向(ND)方向压缩会发生退孪晶.实验结果表明:退孪晶的开动应力为25 MPa,比孪晶形成(48MPa)小,且退孪晶所需的应变比孪晶小;预压缩AZ31经过合适的退火处理退孪晶的屈服强度提高了约20MPa;未退火处理的预压缩5%试样在2.5%的应变就可以发生退孪晶,而退火处理的试样需要在5%的应变才可以退孪晶.表明退火处理可以使AZ31在退孪晶过程出现退火硬化现象并且推迟退孪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和布氏旋转粘度计,对不同粉胶比下的TPS高粘改性沥青胶浆流变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粉胶比和试验温度对相位角、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疲劳因子以及布氏粘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粉胶比下沥青胶浆的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和疲劳因子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一定时,随粉胶比的增大,车辙因子显著增大,疲劳因子逐渐减小,当粉胶比大于1.4时,车辙因子的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当粉胶比小于1.2时,粘度随温度的增长速率较小,粉胶比大于1.2时粘度随温度升高急剧增大,沥青胶浆的感温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综合各指标来看,粉胶比在1.2~1.4之间时,TPS高粘改性沥青胶浆流变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10.
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混合体系的粘度测定及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压下采用NDJ-7旋转式粘度计测定了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相关混合体系在288.15~365.15 K下的粘度,包括大豆油和生物柴油,甲醇和甘油,甲醇、大豆油和生物柴油三个混合体系.结果表明:混合溶液的粘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并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三个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进行了关联,关联结果良好,可以用来计算不同组成和不同温度下这些混合体系的粘度.  相似文献   

11.
TPS改性剂对高粘沥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备适于我国排水性沥青路面应用的高粘沥青,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高粘沥青添加剂TPS对两种不同油源的90#基质沥青的改性效果.以60 ℃黏度作为评价高粘沥青的关键指标,重点研究TPS掺量变化对改性沥青60 ℃黏度及其他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PS对两种不同油源的基质沥青的改性效果差异较大,尤其对于60 ℃动力黏度指标,在相同TPS掺量下,基质沥青的沥青质含量越大,改性沥青的60 ℃黏度越大,二者的配伍性较好,推荐TPS掺量(质量分数)为14%~16%,此时改性沥青胶结料的60 ℃黏度增长迅速,能够满足高粘沥青的黏度要求,且改性沥青胶结料的感温性、高温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弹性恢复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为了研究动水作用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本文将动水作用引入试验,利用自行开发的模拟实际沥青路面受动水作用的室内实验装置,提出了荷载、水、温度三者共同参与的动水作用试验方法。基于此方法,从沥青标号、级配类型、空隙率三种因素出发,对7种沥青混合料动水作用前后的低温抗裂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动水作用对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存在不利影响。不同因素下,其影响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对于空隙率为10%的混合料,其低温抗裂性能受动水作用的影响程度最高;在最不利的空隙率10%下,骨架结构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受动水影响比悬浮结构的要小;粘度大的沥青制成的混合料其低温抗裂性能受动水作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ARG2 Rheometer型流变仪考察了温度对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大花茉莉香精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主要对其进行了5~50℃的温度循环扫描,并对5℃、25℃和50℃三个温度下的纳米香精体系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纳米香精的黏度曲线在温度循环扫描中基本重合,黏度与温度呈反比关系。不同温度下的纳米香精体系呈现了不同的黏弹性特征,5℃下主要呈黏性特征,25℃下则以弹性特征为主,50℃下体系由黏性特征逐渐转变为以弹性特征为主。该纳米香精符合Herschel-Bulkley流体模型,纳米香精体系经测定属于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其表观黏度在低剪切速率时较高,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急剧下降,在剪切速率大于1S-1纳米香精的黏度逐渐趋向平缓。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沥青质量分数分别为0.60和0.70的阳离子乳化沥青试样。采用旋转黏度计测定了不同温度和剪切速率下试样的表观黏度,拟合了试样的表观黏度与温度的关系,计算了试样流动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乳化沥青试样为假塑性流体,表观黏度与温度的关系可由幂律关系描述,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2.607 4kJ/mol和31.363 7kJ/mol。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HON(Honeywell TitanTM)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选取2种SBS和2种HON改性剂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采用布氏旋转黏度计分析了复合改性沥青的黏温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低温弯曲流变仪(BBR)分别评价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及低温流变性能.结果表明:HON可有效改善沥青的黏温性能,降低施工温度,并可提高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SBS可明显改善沥青材料的高温流变性能,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沥青材料的低温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6.
将瓜尔胶加入玉米淀粉中共同煮浆,使用快速粘度仪(RVA)测定瓜尔胶/玉米淀粉体系糊化过程中粘度变化。研究发现,瓜尔胶会大大增加玉米淀粉糊化的峰值粘度和浆液低温粘度,并且使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但是有利于降低淀粉浆液的低温回生速率。  相似文献   

17.
面齿轮啮合齿面瞬态温度场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传热学理论和面齿轮的啮合特性,利用APDL语言进行移动热源的加载,对面齿轮进行瞬态热分析,得到了不同工况下面齿轮齿面不同区域的节点温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面齿轮传动过程中,提高面齿轮齿面精度、使用动力粘度相对较大的润滑油以及降低齿轮的转速和接触载荷,有助于延长面齿轮的使用寿命。此结论为面齿轮寿命的预测提供了齿面啮合的温度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稠油永久性降黏,对草桥稠油氧化剂辅助下热降黏行为进行了研究。用GSHA型高压反应釜模拟热采时的井下条件,从降黏率、裂解气组成和元素组成的角度分别考察了温度、氧化剂浓度对草桥稠油热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2%H2O2时,草桥稠油的热降黏效果最好。加入适量的H2O2,反应温度越高,降黏效果越好。CO、CO2、H2S和轻质烃的生成,表明稠油中部分组分发生热裂解和氧化还原反应,稠油中轻质组分增加,实现了稠油的永久性降黏。由于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使得草桥稠油黏度不降反增。在低温下适度的氧化作用有利于稠油降黏,但深度氧化会使稠油黏度升高。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丹参滴丸是治疗冠心病等疾病的纯中药固体制剂.在滴丸滴制时,滴丸的动力黏度影响滴丸成品的外观质量,如圆整度、硬度、大小和干裂度等.本文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制剂的含水率和溶化温度对滴丸动力黏度的影响.通过实验测定和数据分析得出,滴丸制剂的溶化温度在75℃~85℃,滴丸制剂含水率为6%~10%的条件下,滴丸的动力黏度值基本恒定,滴丸的滴制效果最佳.实验结果已经用于制订新的生产工艺,指导实际药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