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两种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IM和Lipozyme 435)对高酸值米糠油的酶法酯化脱酸效果。结果表明,脂肪酶Lipozyme 435脱酸效果较脂肪酶Lipozyme RMIM更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对高酸值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脂肪酶Lipozyme 435添加量为米糠油质量的3%,反应时间10 h,甘油添加量为理论甘油质量的25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米糠油酸值(KOH)从39.81 mg/g降到2.06 mg/g,脱酸率达到94.83%,谷维素保留率为92.44%、VE保留率为77.94%、植物甾醇保留率为82.34%。  相似文献   

2.
光皮树油溶剂萃取脱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乙醇作溶剂萃取高酸值光皮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通过单因素试验厦正交试验考察了脱酸过程中各种因素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可将光皮树油酸值从22.61(KOH)/(mg/g)降低到1.27(KOH)/(mg/g)。  相似文献   

3.
全大豆酿造酱油经过压榨工序抽取酱油时,可回收部分大豆油脂,但由于油脂氧化和酸败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FFAs),导致回收油脂的酸价高达64.68(KOH) mg/g,降低了回收油脂的利用价值。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酶法脱酸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酶法脱酸条件为: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50 ℃,甘油添加量6.6%,脂肪酶添加量为3%。在该优化工艺条件下,酿造酱油回收油脂的脱酸率高达93.75%,油脂的酸价可降低至2.86(KOH) mg/g,低于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中食用植物油关于酸价的最高指标要求(≤3 mg/g)。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该脱酸反应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Novezym 435具有良好的脱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G50的固定化及其催化高酸值米糠油乙酯化脱酸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4种树脂,ECR8285树脂对Lipase G50的固定化效果最好,在载酶量为40 mg/g时,制备得到的固定化Lipase G50的酯化活力为518.66 U/g,比活力为15.65 U/mg;最佳的固定化Lipase G50催化脱酸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与高酸值米糠油中游离脂肪酸物质的量比2∶1、酶加量40 U/g、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 h,在最佳条件下高酸值米糠油的酸值(KOH)由62.14 mg/g降至0.12 mg/g;与此同时,固定化Lipase G50在高酸值米糠油脱酸中展现出优异的操作稳定性,连续使用10个批次,酯化活力为509.22 U/g,与初始固定化酶相比,酯化活力没有显著降低。脱酸米糠油经分子蒸馏后,其酸值(KOH)为0.19 mg/g,过氧化值为2.16 mmol/kg,达到了GB/T 19112—2003一级米糠油标准。因此,固定化Lipase G50在油脂脱酸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高酸值花椒籽油为原料,选择醇萃取-碱炼混合法精炼花椒籽油。以酸值、脱酸率或精炼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考察了初次脱酸和二次脱酸工艺中各参数对花椒籽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初次脱酸实验中95%乙醇与花椒籽油的液料比为2.5∶1m L/g,二次脱酸实验中乙醇浓度为65%、氢氧化钠浓度为1.4%、乙醇-Na OH溶液与花椒籽油的液料比为2∶1m L/g、反应温度为60℃的条件下,酸值为76.60mg KOH/g的花椒籽油可降低到0.38mg KOH/g。  相似文献   

6.
以菜籽油为原料,模拟出高酸值植物油,分别采用两次碱炼脱酸法、乙醇溶剂多次萃取法和分子蒸馏-碱炼脱酸法进行脱酸,探讨模拟高酸值菜籽油碱炼最大脱酸程度及该脱酸程度下最佳脱酸方案,最后应用于高酸值薏米米糠油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高酸值菜籽油碱炼脱酸的最大脱酸程度为60 mg KOH/g; 3种方法经优化后,两次碱炼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0. 111 mg KOH/g,总得率为34. 82%;乙醇萃取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3. 158 mg KOH/g,总得率为47. 77%;分子蒸馏-碱炼脱酸后精炼油酸值为0. 280 mg KOH/g,总得率为57. 45%。最佳脱酸方案为分子蒸馏-碱炼脱酸,其工艺为:在蒸发器温度165℃、内冷器温度30℃、转速365 r/min条件下分子蒸馏后,采用60 g/L的NaOH溶液在0℃下脱酸,100 g/L的Na Cl溶液洗脱皂脚后分离得最终脱酸油。高酸值薏米米糠油经最佳工艺脱酸后,其酸值由63. 41 mg KOH/g降至0. 441 mg KOH/g,总得率为57. 05%。实际体系和模拟体系脱酸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模拟所得最佳脱酸工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8.
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就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应用于高酸值米糠油的脱酸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以下的优化条件:甘油添加量为理论所需的甘油量,加酶量为油重的5%,反应温度65℃,真空条件为1 200 Pa.在此优化条件下,经过8 h的反应,米糠油的FFA由初始的14.47%降至2.50%;脱酸后米糠油中的甘三酯含量由74.68%升至84.35%,显著提高了高酸值米糠油的精炼率.  相似文献   

9.
对高酸值米糠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进行了研究。在以95%乙醇为溶剂、萃取温度30℃、油和溶剂比为1:1.8(w/w)的条件下萃取3次,可将米糠油酸值从31.02(KOH)/(mg/g)降至4.52(KOH)/(mg/g),通过碱炼可进一步降低酸值至0.23(KOH)/(mg/g)。该工艺可大幅降低脱酸过程中的炼耗,经蒸发脱溶后可直接获得副产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0.
高酸值米糠油萃取脱酸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晔 《粮油加工》2005,(12):48-49
对高酸值米糠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进行了研究。在以95%乙醇为溶剂、萃取温度30℃、油和溶剂比为1∶1.8(w/w)的条件下萃取3次,可将米糠油酸值从31.02(KOH)/(mg/g)降至4.52(KOH)/(mg/g),通过碱炼可进一步降低酸值至0.23(KOH)/(mg/g)。该工艺可大幅降低脱酸过程中的炼耗,经蒸发脱溶后可直接获得副产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以高酸值鱼油为原料,采用酶法与碱法联合催化鱼油进行乙酯化反应。首先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鱼油与乙醇酯化反应降低原料酸值,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底物鱼油与无水乙醇的摩尔比为1∶1,脂肪酶Novozym 435加量为鱼油质量的2%,反应温度45℃,恒温振荡器转速为180r/m in,反应时间6 h。在此优化条件下,鱼油酸值(KOH)从10.20 mg/g降至0.67 mg/g,再以氢氧化钠为碱催化剂,催化鱼油进行进一步乙酯化反应,反应1.5 h后乙酯产率达到96.5%。  相似文献   

12.
对溶剂体系(正己烷)中玉米酒糟浸出高酸值玉米油(酸值(KOH)26.6 mg/g)的碱炼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油量为70%的溶剂体系中碱炼至玉米油酸值(KOH)为1.9~5.2 mg/g 时碱炼效果较优,此时碱炼玉米油中甘二酯含量为5.0%~6.1%(保留率可达73.5%~89.7%),磷脂含量低至118.1~133.4 mg/kg,精炼率可达78.0%左右,色泽也有明显的改善。因此,正己烷体系中的高酸值玉米油脱酸工艺具有独特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光皮树油乙醇萃取法脱酸比高温蒸汽法或碱炼脱酸,更有利于提高油脂的质量和降低炼耗。但在常规条件下处理,需要多次处理,耗时长。本文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对高酸值的光皮树油进行脱酸处理。结果表明:影响脱酸效果因素及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是,萃取次数〉超声处理时间〉萃取剂浓度。在萃取4次,超声处理2min,无水乙醇为萃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高酸值的光皮树油经过脱酸工艺,酸值可以降到2.019(KOH)/(mg/g),满足食用油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姚尧  仝宗兴  李诚  付刚 《食品科学》2014,35(24):86-90
采用实验室碱炼法脱除高酸值猪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研究碱液质量分数、超碱量、碱炼时间和碱炼初温对猪网油酸值和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猪网油实验室碱炼脱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佳碱炼脱酸条件:碱液质量分数21%、超碱量0.1%、碱炼时间70 min、碱炼初温45 ℃。采用上述脱酸条件,所得猪网油酸值为0.125 5 mg KOH/g、得率为78.89%,说明此方法可以有效脱除猪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油脂脱酸剂-碱性微晶纤维素,对其脱酸条件进行研究;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碱性微晶纤维素对菜籽油中游离脂肪酸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碱性微晶纤维素吸附脱酸的最佳条件为碱性微晶纤维素的添加量3%、脱酸温度50℃、吸附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菜籽油的酸值从4.17 mg KOH/g降至1.74mg KOH/g;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微晶纤维素对初始酸价为3 mg KOH/g左右的原料油具有较好的脱酸效果。  相似文献   

16.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17.
分子蒸馏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脱酸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分子蒸馏装置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进行脱酸来表明脱酸效果显著,重馏份(油脂)的得率高,对酸值在10mgKOH/g-40mgKOH/g花椒籽油进行脱酸,得到的油脂酸值均小于4mgKOH/g,同时所得到轻馏份(脂肪酸)酸值均在192mgKOH/g-198.5mgKOH/g之间。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高酸值米糠油制备富含甘二酯油脂的工艺,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影响产物中甘二酯含量的因素依次为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230℃,催化剂添加量0.2%,底物摩尔比1∶1。在该条件下做验证试验,得到产物中甘二酯的含量为46.46%,底物油脂的酸值(KOH)由33.5mg/g降至2.3mg/g。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添加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以Lipozyme TLIM为催化剂对米糠油酶法酯化脱酸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混合物添加量,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对酸价的影响。由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出酶法酯化脱酸反应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5℃,反应时间9.3 h,催化剂添加量10%,单甘酯和甘油的添加量为150%,单甘酯和甘油的比例为1∶1。在此条件下酸值由原料的43.0 mg/g降至7.2 mg/g。  相似文献   

20.
研究牡丹籽毛油的溶剂萃取脱酸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牡丹籽毛油的最佳萃取脱酸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溶液为萃取溶剂,萃取次数3 次、料液比1∶2.5(g/mL)、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20 min。在该最佳条件下,游离脂肪酸脱除率为93.12%,脱酸得油率为83.23%;牡丹籽油的酸值由10.18 mg KOH/g降到0.70 mg KOH/g,仍然保持牡丹籽油特有的清香味,达到后续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