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由质量块、弹簧、粘弹性材料挡板组成的减振装置,通过碰撞耗能减小结构振动.为研究双重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优化参数和减振性能,建立单自由度结构与双重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运动方程,以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大值最小化为优化指标,得到双重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在不同质量比下的优化参数,分析自由振动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矩形水箱的动力学分析后,提出利用水构成一种非线性吸振器,进行低频振动的吸收。通过进一步对两自由度吸振系统仿真,可知增大子系统的阻尼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主系统的响应,因此利用常见建筑材料沙子构成了另外一种吸振器,做了它和水以及无吸振材料时的对比性实验,通过最后的数据分析,认为子系统阻尼越大,其对低频振动的吸收效果愈好,尽管其在个别频率处的效果可能会低。这为低频振动的实际工程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由小球、圆形轨道、黏弹性材料挡板组成的减振装置,通过小球与挡板的碰撞耗能以及小球与圆形轨道间的摩擦进行减振。基于Lagrange变分原理,建立单自由度结构与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运动方程,研究不同质量比下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分析自由振动、简谐激励以及地震作用下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性能。结果显示,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智能汽车感知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采集信息平台的稳定性对图像采集效果至关重要.针对车载相机等灵敏元件对车载图像信息采集装置减振平台的需求,结合实际对结构体质量和动行程等条件约束,所设计的智能车图像信息采集装置减振平台通过调节模型参数以适应在低频区间的减振需求.将路面噪声通过车辆悬架的减振后的输出作为最终输入,通...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惯质耦合布置对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减振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的被动控制装置,即双重惯质调谐质量阻尼器(DTMDI)。将DTMDI布置在单自由度主结构上,对振动系统分别开展了H优化与H2优化,得到两种优化方法下最优调谐参数的解析解形式。在参数优化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DTMDI与三种已有的被动控制装置(TMD、TMDI和TIMS)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惯质耦合布置不会提升TMD的工作性能;当主结构的阻尼比被忽略时,减振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TMDI>DTMDI>TMD>TIMS。提出的DTMDI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沧州某石化企业管线的振动问题,应用新型黏滞性阻尼器,研究管道阻尼减振技术。现场考察与测量发现,柱塞泵出口到换热器入口之间的一段管道振动剧烈,最高振幅达到1 123μm。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振动管道模型,分析管道模态与振型,结合管道结构与实际振动情况,分析振动原因。再运用SAP2000仿真模拟阻尼减振,使阻尼器的安装方案达到最优化。减振改造后管线振动最大处的振幅减小到276μm,整条管线在安全范围内稳定运行,保证了化工产生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针对石家庄某炼化企业往复氢气压缩机管线振动问题,研究管道系统的阻尼减振技术。现场测量管线的振动与空间布置参数,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态计算与阻尼减振模拟仿真,并结合管道系统的实际振动情况,分析出管线振动的原因。根据振动成因分析及模拟仿真结果,设计出合理的阻尼减振方案。在不改变原有管线结构、压缩机不停机的情况下,安装阻尼器于管线的指定位置,有效地减小振动管线各处的振幅至安全范围内,消除了管线振动产生的安全隐患,保障生产长周期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8.
利用频谱分析技术对某乘用车加速噪声偏高以及某商用车驾驶室振动异常的问题进行了准确的诊断。分析了车辆产生振动的主要激励源以及主要噪声源的频谱特征,根据实际的测试结果分别对某乘用车的加速噪声过高和某商用车驾驶室异常振动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对车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表明了频谱分析在车辆NVH故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颗粒阻尼器的减振特点及各自不足,提出将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SSPD)与TMD有机结合的复合减振技术方案—PSSPD与TMD并联体系.在深入剖析其减振特性的基础上,将颗粒与受控结构之间的碰撞力等效为脉冲力,建立复合减振体系力学模型和方程.采用时域和频域结合的方法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并求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声强测试与模态分析,找出了某型号CD机的主要辐射频率和特征频率处噪声幅射空间分布状况,进而对噪声源进行识别与定位,为控制CD机的噪声提供实验依据。同时针对CD机的设计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智能TMD对高层建筑风振响应的抑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斌  刘晖 《振动与冲击》2003,22(4):58-61,65
将传统的TMD与磁流变阻尼器相结合,设计了用于高层建筑抗风的新型智能TMD。采用修正的Bingham模型来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性能。根据滑模控制(SMC)算法,研究了如何用智能TMD半主动控制系统对高层建筑的风响应进行抑制以及当控制系统的输出反馈状态受限时的控制方法。本文算例表明,当半主动控制策略一样时,最优控制和滑模控制两种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相差不大;当结构参数出现不确定和反馈状态受限时,本文提出的智能TMD控制系统的风控效果仍然良好。  相似文献   

12.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能有效的控制高层建筑结构的风致振动,而TMD子结构往往会产生过大的冲程,且由于荷载不确定性决定其冲程也是不可准确确定的,故必须要进行限位设计。鉴于此,提出了大阻尼TMD系统、开关阻尼限位控制和离位阻尼限位控制三种不同的限位策略,拟对TMD的限位控制进行研究。以广州新中轴线电视塔结构为分析模型,结合TMD系统在运动过程中的8个工作状态,给出了在考虑开关阻尼限位控制和离位阻尼限位控制两种限位控制策略下系统的运动方程,考虑风荷载激励,进行了数值仿真。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限位间距时,两种限位工况对系统位移、加速度响应的峰值和均方值控制效果规律不尽相同;对于开关限位控制,当限位距离为TMD最优行程的36%时,在损失约4%的控制效果的前提下,TMD行程的限制效果约为45%;当TMD行程相同时,与大阻尼TMD系统相比,其控制效果要高出8%;离位限位控制对结构加速度峰值有更好的控制效果。恰当的选择限位距离和限位阻尼系数,既能显著地降低风致振动下结构的舒适度,又能有效调节TMD的振动控制效果和减小TMD的行程。  相似文献   

13.
某超高层建筑TMD风振控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意  顾明 《振动与冲击》2006,25(2):16-19
某超高层建筑总高度492m,风致振动将控制结构的荷载和舒适度。为减小风振响应,提高结构舒适度,拟在第90层设置两个相同调频质量阻尼器。将该超高层建筑简化为14质点多自由度体系,利用高频天平实验结果,在时域内计算了结构在受控与不受控情况下的风振响应,分析了调频质量阻尼器的控制效果,给出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两种浮筏隔振方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的推进装置的振动噪声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采用浮筏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针对推进装置的隔振要求,提出了两种浮筏隔振系统,并随后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自振频率、冲击响应、受迫振动以及噪声传递等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论文结果有助于同类型船舶的推进装置选择一个合适的隔振系统.  相似文献   

15.
带TMD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本文对多自由度带TMD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将结构简化成多层剪切型模型。然后建立运动方程,根据结构的振动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将结构按第一振型展开,针对所得方程为非经典阻尼,非对称质量和非对称刚度情况,运用复模态理论进行解耦,获得了以第一振型表示的结构地震响应的解析解,对单自由度体系,此解即为结构响应的精确解,从而建立了两自由度体系在任意非经典阻尼,非对称质量和刚度情况下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分析的一般方法。本文方法也可用于基础隔震结构和无损伤“加层减震”加固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与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以南昌市八一广场地铁旁的一个古建筑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包含4孔隧道的轨道-隧道-大地-建筑物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瞬态动力学分析。计算1、2号线单独运行及1、2号线同时运行三种情况下的建筑物振动。结果表明:埋深较浅的2号线对建筑物振动影响较大;只有当1号线和2号线同时运行时,建筑物振动才会超过限值,但超标量不大;随楼层上升,建筑物水平振动呈减小趋势,但在顶层却有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的振动信号一般呈非平稳时变特征.傅立叶变换只能确定一个函数奇异性的整体性质,而难以确定奇异点在空间的位置及分布情况.经典的小波变换具有空间局部化性质,但多数性质都是通过傅立叶变换性质来实现的.提升算法摆脱了这种局限,它从一个简单的多分辨分析开始,然后向具有某一特性的MRA逐渐逼近.根据信号与噪声在各尺度下的不同传播特性,通过各层之间相关性分析滤除噪声,有效的提取出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白车身振动模态试验对车身动态设计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白车身的三维几何模态试验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点激振多点拾振方法对车身的模态进行实测.利用Test.lab软件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并利用模态参数识别结果,为整车的动态特性的分析和结构设计的修改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光学元件抗振性能的分析和评估。以直角垫板元件模型为例,开展一系列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模态测试实验。首先结合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和模态测试结果,控制偏差在系统允许范围内,对模型模态属性的定义和模型建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其次,在基准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该光学元件的模态参数进行计算,得到不同约束条件下不同的模态参数。最后,根据不同约束条件下元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在不同装配状态下元件的工作稳定性,为进一步改善光学元件在不同振动噪声干扰下的工作性能和抗振性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不相关信号的互功率谱多次平均趋于零的性质,推导出多输入多输出频响函数无偏估计算法,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该无偏估计算法的程序。使用动态信号测试系统进行了简支梁的多点激励和多点响应的振动测试,并利用MATLAB程序对实测信号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测试对象的以频响函数。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测试对象的频响函数,对多输入多输出频响函数无偏估计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