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出面向领域敏捷定制ERP产品开发模型,重点论述面向领域敏捷ERP定制过程,给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 ERP软件构件版本管理、ERP构件组版本管理以及ERP产品的版本管理模型和详细的解决方案。解决了ERP产品柔性、适应性和ERP产品敏捷生产的问题,为提高我国企业ERP产品的实施成功率,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版本管理企业需求驱动的企业资源计划批量定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RP 实施成功率低已经成为制约 ERP 效益发挥的一大瓶颈因素。这篇文章认为必须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在 ERP 软件产品一侧下功夫,提出了基于版本管理企业需求驱动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批量定制开发模型,详细论述了 ERP 产品开发中的版本管理,基于企业需求分析的动态企业建模,批量定制的企业资源计划产品生产等问题,同时优化了 ERP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版本管理。解决了 ERP 产品柔性、适应性和 ERP 产品敏捷生产的问题,为提高我国企业 ERP 产品的实施成功率,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软件开发模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领域工程、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和并行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软件开发模式。该模式以大规模开发标准软件的效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介绍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软件开发过程,面向大规模定制的软件产品族体系结构,以及面向大模型定制软件开发的产品集成过程模型。最后介绍了一种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敏捷软件开发组织。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面向特征的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中,需求级的可变性分析、可变点表示以及面向应用的定制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但是,从需求级的定制和裁剪( 特征模型) 到实现级( 体系结构和构件) 的映射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适应性构件模型的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这种适应性构件模型引入基于特征的领域模型作为构件端口( 包括内部端口和外部端口) 的语义基础。另一方面, 适应性构件模型所具有的微体系结构使得面向特定应用的构件行为定制成为可能。为了实现构件级面向特征的定制, 构件内部负责内部和外部协作的控制中心与构件的计算逻辑被分离开来执行经定制后的构件行为协议和端口语义。构件协作和计算功能的分离使针对构件行为的面向应用的定制更加便利。这样,产品线应用开发中需求级的特征定制就可以映射为体系结构和构件级的结构和行为调整。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软件协会与广州市各大高校合作,于2005年初开始了广州市软件构件库的建设.该项目的目标是研发面向领域的软件构件库、构建软件构件库管理系统、形成面向领域的构件化应用系统.软件构件库建设的一期任务是医院管理领域应用.一期工程目前已经顺利完成,各项指标均达到预定目标.广州市软件构件库的建设,对面向领域的构件库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勇敏 《计算机应用》2006,26(Z2):225-227
从CBSE的工作角度出发,提供了两个软件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由构件形成的应用框架(软件体系结构)的可复用生产方式;另一种是面向需求的领域架构/构件生产方式.以异构构件组装模型为例,提出了构件柔性的敏捷式定制生产方式,该模型适应性强,柔性强,可以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与流程,实现功能的可裁剪性、系统的可配置性、流程的可重构性.在软件复用的思路下,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实现了开发的快速响应.通过复用构件的开发技术,延长了软件的寿命.通过解决构件可置换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互操作性,减少了开发代价和维护代价.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的大型数控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复用性差等特点。本文针对数控领域中的各个系统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和共同点,提出了一种面向整个数控领域的软件开发过程--基于构件的产品线方法.并提出了其产品线构架和核心资产库框架。由此实现数控领域中的大力度的软件复用、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支持数控系统用户对产品的定制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用的构件开发模型,该模型解决了构件内部结构和组织问题,保证良好的功能职责划分和关注点分离;保证构件以规范化的方式提供对外服务接口和扩展接口;保证构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以及随需应变的能力.通过应用该模型开发了面向金融领域的客户管理构件,并将该构件复用于具体的金融项目.实践表明,该模型能提高软件复用率,降低开发难度,加快开发速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软件配置模型的构件化领域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软件复用研究为背景,对面向软件定制的构件化领域框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配置模型的构件化领域框架,并着重分析了利用框架进行软件定制的配置机制以及框架运行原理,最后以灾害快速反应系统为例,对模型和框架进行了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嵌入式软件的生产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模型CBMESP.CBMESP将软件开发平台与运行平台以统一的构件模型进行构件化,使其可以应用于各种嵌入式领域而不必更改该模型,只需调整构件库中的具体构件即可,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CBMESP不但加强同一领域内,也加强了领域之间的重用性.CBMESP强调并提供了开发平台与运行平台(应用软件)统一的基于构件的定制方式,更好满足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多样性要求;最后,CBMESP根据嵌入式软件特点提出构件模型由三个可以独立实现和运行的部分组成,并解决了各部分之间信息的传递问题,较好适应了嵌入式软件的交叉开发过程和嵌入式系统资源有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虚拟协作能力与协作伙伴管理技术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CSM的基本概念出发,在虚拟企业环境下,对CSM技术的内涵及功能需求进行了扩展,提出了虚拟协作能力与协作伙伴管理(VSCM)的概念,探讨了其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及它在虚拟企业和其它具有一定敏捷性的企业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2.
面向集成化敏捷供应链的ERP采购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集成化敏捷供应链对采购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功能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某企业ERP工程,给出了面向集成化敏捷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系统的具体解决方案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高志升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10,6(7):1772-1773,1780
分析了高校软件开发中人员,过程管理,软件类型的特点,提出了改造敏捷模型应用于高校软件开发,阐述了改造敏捷模型的优点,并介绍了其在在线投稿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敏捷开发平台是支持敏捷过程的软件开发平台,敏捷开发平台通过生成Java代码和读取存放在数据库中的配置数据,实现系统的可配置.这个平台包括一系列敏捷开发工具,敏捷组件、敏捷表单、敏捷查询等;同时,敏捷开发平台还实现了一套敏捷工作流系统和敏捷数据交换平台.敏捷开发平台对数据库的设计做了一些标准规范,有利于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敏捷开发平台实现了系统设计标准化,能够支持在大型信息化项目中采用敏捷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俊浩  田清  李朋 《计算机工程》2011,37(19):35-37
针对某公司互联网产品的开发项目,分析基于Scrum的软件敏捷开发过程,给出其缺陷管理目标,即敏捷地响应缺陷和实时地改进开发过程,设计相应的缺陷管理方法,包括缺陷管理流程模型以及缺陷度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缺陷管理工具RQMS并加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缺陷管理方法在基于Scrum软件敏捷开发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Agent面向软件重用的敏捷供应链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敏捷性和快速响应性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管理正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而采取的有效的先进手段,它要求敏捷化的信息系统支持,满足企业快速构造供应链的需要,因此,如何实现供应链系统的软件重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将企业的商务逻辑与具体事务处理分开的思想,建立基于agent的敏捷化供应链管理模型,通过对商务逻辑的规则模型和软件代理的活动行为模型建立,利用ECA规则协调多代理系统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支持供应链动态建立,过程重组,增强供应链系统信息分布处理,软件可重用和规模可扩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We present an empirically grounded and theoretically informed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of risks to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agile development. The model is anchored in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four agile projects across two software companies and in extant research on risk‐strategy analysi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We develop the model as part of the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presenting risk management models dedicated to specific issue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confirm its practical usefulness in one of the software companies studied. The model offer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to assess a project's knowledge sharing risk profile and articulate an overall resolution strategy plan to mitigate the risks. The results highlight how different knowledge sharing risk management profiles can lead to different project performance outcomes.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at the results offer software development scholarship.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