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支付保证和履约保函 支付保证和履约保函是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主体间最基本的担保关系,支付保证是发包方向承包商提供的支付工程款的担保,履约担保是承包商向发包方提供的履行合同项下全部义务的担保,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保障,是保证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得以顺利履行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价格条款和支付条款是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含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和建设工程分包合同,下同)的构成要素,其中价格条款是构建雇主(建设方,下同)对合同标的的要求和承包商主张价款之间的对价关系的主要手段,而支付条款非但是构建雇主分期支付工程价款和承包商按进度实施工程和交付标的之间的对价关系的主要手段,也是控制雇主和承包商之间债的发生数额的首要措施。上述二种雇主和承包商之间对价关系的平衡状况关系到双方的核心利益,  相似文献   

3.
工程预付款的法律性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对于工程预付款法律性质的主要观点,认为预付款是业主为帮助承包商改善资金状况提供的无息贷款,而非工程款的预先支付。因此,在适用预付款的合同中,承包商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以防范工程款拖欠。  相似文献   

4.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含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和建设工程分包合同,下同)从形式看属于承揽合同的一种,只不过承揽的对象被特定为建设工程;从内容看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约定的是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归根结底是主体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建设工程主体在债权、债务关系中担任的角色是随着工程款结算的状况不断转换着的,如当发包方支付了预付款.承包商尚未完成相应的工程量时,发包方是债权人,承包商是债务人;当工程已经竣工.发包方未付清工程款时,发包方成为了债务人,承包商是债权人。  相似文献   

5.
建设项目承包合同计价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承包合同规定了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权利和义务,是双方最高的行为准则,一切工程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和履行合同中各项条款,而计价方式作为承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大部分工程风险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分配方式.本文介绍了当前国际工程项目中使用较多的几种合同计价方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各种计价方式下工程风险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分配方式.最后指出业主应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合同计价方式,并积极就合同计价方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一)按工程进度付款是控制雇主与承包商之间债的发生额的根本手段。也是构建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的进度与建设方支付工程款之间平衡的对价关系的基石 基于建设工程具有工期长、合同价款大的特点,因此对建设工程的价款大多采取分期付款的原则,菲迪克认为雇主分期支付工程款的数额应该与承包商完成的实际工程量即施工进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博弈系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业主与承包商、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在费用与时间、费用支付进度和JIT采购过程中的博弈及其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人作为监理单位合同管理人员参与了小浪底大坝标投资控制和合同管理工作,现就如何运用FIDIC条件下的几种支付方法作一扼要说明。 依照FIDIC条件和国际惯例,工程支付可分为预付款支付、中间支付和工程竣工后的最终决算。 一、预付款支付(Advan-ced Payment) 是指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后,承包商向业主呈交了已获得认可的履约保证书及保函(一般保函的金额由业主在招标时指定,如小浪底工程履约保证金为合同总价的10%)后,工程师开具支付证明,由业主向承包单位支付的工程预付款,支付的比例可由承包商与业主在签订合同时商定,预付款的比例一般不高于合同总价的12%。如小浪底工程大坝标的预付款为合同总价扣除暂定金额和不可预见费之后金额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工程投标报价优化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和工程款周期支付的特点,基于资金时间价值对工程承包收益的影响,利用不平衡报价原理和规划理论,提出了优化工程投标报价的线性规划模型和计算机算法,通过提高早期施工项目的单价,降低后期施工项目的单价,达到在保持静态投标总报价不变时提高工程承包收益的净现值,以提高实际收益水平;在保持收益现值不变时降低工程投标静态总报价,以提高中标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博弈系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业主与承包商、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在费用与时间、费用支付进度和JIT采购过程中的博弈及其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