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學報第1卷第3期刊載的“單層房屋排架側移之縱向分佈”,整個說來,是一篇對重型廠房設計具有實用意義的文章。尤其是文後所附的兩個圖表,對於設計人員很有用處,使人一看此圖表,立刻就能對柱舆縱向水平支撑間的關係有一明確的了  相似文献   

2.
宋杰 《中外建筑》2007,(8):65-66
本文通过对底框抗震砌体房屋各抗力构件和单片墙体的侧移刚度,讨论构造柱对总体结构侧移刚度的影响,以及侧移刚度在这类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方面的应用,在工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第二层侧移刚度计算的协同工作分析方法 ,并指出了该方法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侧移刚度计算方法 ,并对其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蘇聯格娃斯捷夫教授的計算双向板的公式。這個公式是考慮板在極限平衡狀態,考慮了材料的塑性。用此方法計算雙向板,不但鋼筋經济而計算簡便。無論是多跨的板或不等跨的板,都可以视為單跨板來考虑,本文討論了格娃斯捷夫公式的基本理論,並将此理論应用到不規则形狀板的计算方面。  相似文献   

5.
韩玉峰 《山西建筑》2003,29(2):24-25
结合工程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侧移刚度的控制措施指标和设计方法,达到合理布置抗震墙,减少底层的薄弱程度,提高底层框架房屋的抗震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1937年,正当克劳斯氏的力矩分配法已經成熟而被广泛应用时,林同棪氏發表了直接力矩分配法,其优点在于不需返复的冗繁计算,只一次循环即可。其不足者为計算有側移結構时只能用輔助办法,頗屬不便,故直接力矩分配法的应用就傳佈不广近年来有不少人士研究該法的結果,認为它具有显著的优点,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常规设计通常仅考虑桩基受主动荷载作用时的内力和变形,然而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侧移会使邻近桩基产生附加内力和变形,甚至可能引起桩的破坏。针对此类被动桩问题,基于假定的开挖土体自由场位移模式,采用Winkler地基模型,提出一种能量变分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最小势能原理,通过能量方法建立变分控制方程,针对不同的桩顶约束条件,对被动桩问题进行分析。与经典解答和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能够简便地分析土体侧移作用下被动单桩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砌体房屋开洞墙体侧移刚度计算的柔度法为基础,通过把复杂开洞墙体逐次分解为基本类型,然后运用文中给出的基本类型墙片侧移刚度计算公式,并按逆分解的次序给予合成,从而归纳出求得整个墙片侧移刚度的柔度分解合成法。  相似文献   

9.
工程師們在進行地基設計時,如果遇到偏心儎作用的話,則压力將假定为一三角形或一梯形分佈地作用在半無限的彈性体上。本文提出了当三角形分佈儎作用於矩形面積上時求地基內垂直应力的方法。对地基設計者而言,它將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另一个为我們所熟知的“角點法”是適用於均佈儎作用於一矩形面積上者,本法即与它相像,而能用以求得矩形基礎的指定的角點下任一深度Z处的垂直应力σ_z,且亦能以極其簡單之形式表示如下:σ_z=k_1q,其中L及b各表示矩形面積的边長(見圖1)。当我們知道L/b及Z/b之此值後,相应的k_1值即可很快地从本文中的表中查得。根据叠加原理,当一梯形儎作用於一矩形面積上時。地基內的垂直应力亦可用本法求之;因为由於梯形儎而在任意點所產生的σ_z是等於由於一个三角形分佈儎及一个均佈儎所產生的应力的代數和。很顯然地,如果將本法加以推廣的話,可以用它來求矩形面積上任一點下任意深度Z处的垂直应力,不論三角形分佈儎及梯形分佈儎均可適用  相似文献   

10.
砌体房屋无洞独立墙段层间侧移刚度的转角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照抗震规范,刚性楼盖砌体房屋的层间墙段水平地震剪力可按其等效侧移刚度比例分配。然而在计算侧移刚度时,往往假定上下端部截面无转动,从而使计算结果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错误。为此,本文基于理论分析,考虑端部截面的转角影响,推导了无洞层间墙段的等效侧移刚度表达式,提出了转角影响系数α;进一步针对受均布及倒三角形水平作用,得出了α的具体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给出了不同层数砌体结构的层间墙段α值实用图表。最后进行了实例计算比较。研究表明,本文方法的结果较规范法精度较高,满足抗震设计精度要求,可适用于简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吳柳生教授在引證格娃斯捷夫教授计算雙向板的基本公式時,會假定对邊支座破損撓矩對稱的情况,在平衡公式中,直接引用了M_1及M_2作為跨度撓矩,本文根據塑性鉸線的特性,指出這是不適當的,並介紹了格娃斯捷夫教授計算多角形均質板的極限載荷的方法,分析矩形均質板承受均佈載荷的結果,證明塑性鉸線並不與板邊交成45°。格娃斯捷夫公式僅為一近似的公式,但計算所得的破損撓矩,誤差甚微。同時,並重行引證了式(3)。  相似文献   

12.
本學報第一卷第一期發表了吳柳生教授的雙向鋼筋混凝土板的內力塑性重分佈的論文,綜合性地介紹了蘇聯學者格娃斯捷夫教授以及丹麥學者喬汉生教授(K. W. Johansen)關於塑性鉸線的理論。筆者為此提出下列幾點意見,以供著者以及其他讀者的參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