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究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10年、2020年城市群空间网络的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沿海三大城市群空间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对其内在经济效应进行评估,同时运用自然断裂法对城市群的层级结构进行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最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强,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较弱,因长三角城市群跨越地域广,各个省份之间的联系强弱不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主次结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多中心结构,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穗深双核结构;城市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集聚、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4类因素对凝聚子群划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9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相关数据,基于经济协同发展视角,利用城市经济能级、经济联系度和空间集聚性等相关指标对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经济联系度还是辐射及带动能力来讲,郑州均是中原城市群唯一的核心城市;洛阳和南阳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辐射及带动能力,但与其他城市联系度不高,尚未成为中原城市群次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总体上还未呈现出空间集聚状态,但已有临近城市组团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优化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将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的研究范围拓展至中小城镇,参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运用主成分和聚类的多指标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镇划分为主核心城市-副核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市-地方骨干城市-地方次级骨干城市-地方潜在骨干县市-一般县市等7个层级,系统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等级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2011年和2015年苏锡常都市圈旅游网络空间中心性。研究发现:苏锡常都市圈景区空间网络结构联系较为紧密,中心性等级体系较为明显;传统5A级景区和部分4A级景区在旅游流中竞争力较强,在网络结构中承担重要的组织功能、桥梁作用;一些新兴的休闲娱乐类景区在旅游流网络中的中介作用正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内部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是否合理是新时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9年人口规模数据,基于城市首位度、城市金字塔及位序-规模法则,从多角度对中原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0 a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仍然较低,中心城市郑州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属于较低水平位序-规模分布,进而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剖析中国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部市级间在相似发达背景下进行远距离流动特征及形成缘由,基于百度LBS提供的流动截面数据及搜集的城市相关面板数据(2009—2018年),从城市经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及创新力水平的视角探讨在经济水平同等发达的背景下,其人口进行跨城市群的远距离流动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网络密度方面:(1)城市出入度是城市集散能力的反映,大部分城市的出入度呈现正相关性;(2)整个城市群已呈现多中心均衡驱动格局,城市群内部呈现不同层次的均衡性结构,沿海城市群的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356,三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程度并不高。在人口流动抉择方面:(1)经济收入差异在沿海城市间流动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2)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助于提高本市的人口吸引力,而且对周边城市产生整的空间外溢作用;(3)城市创新能力对城市接受大量流动人口促进作用并不大,甚至产生负向作用。最后,结合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应从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水平及城市创新力等方面进行人口与城市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探寻。  相似文献   

8.
从宏观角度出发,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引力模型得出物流联系强度及物流联系隶属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湾区物流网络结构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联系程度总体较高;网络中有核心城市,存在4个凝聚子群,为核心-边缘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大湾区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各城市努力提升自身优势、避免结构洞,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突破子群限制,加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城市的互动、健全网络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遍地开花的城市建设一去不返。应深刻认识我国城市具有的包含农村、户籍制度、用地管理和行政等级等自身特色,积极探寻我国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优化城市发展政策,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空间形式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镇协同与制约关系的空间呈现.通过立足城镇体系的“三结构”,运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流空间的视角构建多尺度的城镇体系结构测度框架,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测度过程中通过耦合联系流量和联系流向改进了城镇等级规模测度模型;同时从城镇分布、联系及组合状态三个方面测度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最后,以宁波市乡镇为对象展开测度,结果表明该市呈现“一主四副,五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了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继而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提出了市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岸开放带的纽带,其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湘江流域分布有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和534个建制镇,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处于极化阶段,点轴走廊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轴线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为了实现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采取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并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构建“一区三圈四轴”的开放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结合GIS技术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1)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2)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3)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地区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分区分级处理,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30 881个镇域单元的8项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垃圾收集密度、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乡镇距市县中心距离、公路路网密度、地形起伏度、土地面积)数据分析,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乡镇类型识别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差异性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讨论了我国镇域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结果表明:①从乡镇类型划分来看,我国乡镇可分为城乡一体化型、密集型、村庄农户分散型,并且东部、中部地区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总体优于西部、东北地区; ②从空间分异性来看,东部、中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整体较小,可建议推广同一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东北、西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较大,建议推广不同类型相组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③从空间关联性来看,不同尺度下的乡镇指数空间聚集效应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产生了“近朱者赤”的空间关联效应。最后,根据乡镇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总结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5.
“理清道路功能、提高路网效率、支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交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为此,吸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分析临港新城城市道路的特性.在现行规范的框架范围内,提出了适应新城路网条件的道路功能分级体系——以主要服务对象为依据,面向道路使用功能,划分新城道路为四级九类.  相似文献   

16.
从中心城市中心的定位,城市中心区,城市极、群、网的建设,以及城市中心区,城市极、城市群、城市网相互间的关系出发,从大至小依次是细分,而从小至大则依次是综合,细分与综合是互换位置、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论述了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中心城市的综合有利于增大重庆中心城市能量、增强综合力、发挥辐射西南地区的作用,而中心城市的细分,有利于开发农村市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尔滨市为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城市绿地信息.使用航空像片提取城市绿地相关信息,结合评价模型,进行局域绿地评价;使用卫星图像,经过密度分割、多光谱合成、温度反演等过程,获得哈尔滨市地表辐射温度专题图和绿地分布专题图等,用于区域绿地评价;使用组件式开发方式构建了本系统.本系统模拟和表达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结构、城市热力场空间格局、绿地系统与热岛效应的空间关系,为城市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和规划决策提供所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因子分析法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区域差异性实证分析和研究的方法.首先选择200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8个指标作为原始数据,从8个指标中提取因子,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然后选择两个得分较高的因子作为主因子,并采用回归算法求出综合因子的得分函数;最后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因子值并以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可分为五种类别,其中北京和上海最高,其次是少数几个东部沿海地区,然后是几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其他二个类别多数是中西部地区.最后将分析模型应用到2004-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8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指标交替上升,但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