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珩 《时代建筑》2005,(3):28-33
文章指出,建筑从根本上说是“想”与“造”的事情,这决定建筑师应具备双重身份:“艺术家”和“营造师”,一方是建筑理想,另一方面是营造现实。建筑师得在两个角色和两个阶段之间做出选择,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实现两者平衡,而建筑实践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就在于建筑师能否在当下突破自己,却又总能找到另一种平衡的可能性。作者以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表达了这种立场。  相似文献   

2.
作为同龄人并兼具学者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常青与赵辰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和经历,文章记录了他们的对谈内容,话题主要包括时代烙印、建筑教育、建筑思想等方面,试图呈现出双重身份的建筑师个体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3.
董艺  丁晓莉 《时代建筑》2013,(2):114-117
文章以李立作为教师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为切入点,结合近期完成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过程,展示其作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年轻建筑师的生存工作状态,表达其对地域文化、场所特质、空间关系等建筑问题的专业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2016,(3)
在学科和职业的重新思考与定位中,建筑和建筑师的过程、角色、价值及影响在不断演进。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作为媒介介质的建筑"这一观点,从建筑与建筑师、生产与使用、设计与研究三个方面,阐述职业建筑师除实现最终实体产品外的另一种建筑生产与行动过程,以追寻建筑更具社会可持续转进的潜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正>在希腊,建筑师不负责施工,因此公共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存在着很大问题。而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恢复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建筑师旨在打造一个贴合使用者尺度的建筑,同时也希望在其中引入一种新型的都市村庄的理念。建筑师在该项目采用了更加节约材料的预制技术,即首先明确建筑的最终形态,预制好建筑的各个部件,然后再通过卡车运送至建筑所在地进行组装。建筑主模块的设  相似文献   

6.
正在希腊,建筑师不负责施工,因此公共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存在着很大问题。而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恢复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建筑师旨在打造一个贴合使用者尺度的建筑,同时也希望在其中引入一种新型的都市村庄的理念。建筑师在该项目采用了更加节约材料的预制技术,即首先明确建筑的最终形态,预制好建筑的各个部件,然后再通过卡车运送至建筑所在地进行组装。建筑主模块的设  相似文献   

7.
印度建筑的绿色设计源于建筑师对印度地域性的回应,体现了印度建筑特有的绿色观。外来建筑师在进行印度建筑的绿色设计时更多的是基于印度地域性的一种个人的策略回应,而本土建筑师则是一种基于地域性的更加本能的探索。从构成建筑的不同角度分析设计师在印度建筑的绿色实践中如何将地域性原型进行现代演绎,可以理清印度绿色建筑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利 《世界建筑》2015,(4):28-29
<正>一个在历史上被接受的说法是:建筑师是建筑作品的"母亲",业主是"父亲"。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是,它即反映了业主与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产生过程中的密切而复杂的其生关系,又直白地指明了建筑师在其中的.相对弱势地位(这里不含有任何性别歧视的因素)。自古以来,建筑师对所承担的"母亲"这一角色有着说不尽的委屈与埋怨,虽然这一角色客观上也为建筑师的失误提供了借口。所幸的是,建筑师在两种建筑的设计上可以同时扮演"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一是建筑师的自宅,二是建筑师自己的工作空间。我们很想知道当建筑师拥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是一种高度综合的专业操作,过程中涉及对经验、直觉、技术等很多方面的考虑。对建筑师来说,这些内容犹如魔术师手中的黑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机关,将其作为建筑师本人的设计说明,可能还会削弱建筑被解读甚至误读的可能性。基于笔者建筑师和建筑历史理论博士生的双重身份,文章并非单纯地从上述角度介绍村上湖舍,而是以"事件"为核心,并把它放在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之中加以讨论,希望打破建筑设计和历史理论之间的壁垒,尝试从历史理论的角度重新给村上湖舍定位,同时从设计的视角回看历史和理论,从中找到两者可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建筑现代化的过程相比,中国建筑现代化的道路显得更加的模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混杂状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一方面要学习了解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和未来走向;另外一方面,要坚持用创新手法解决具体问题,走创新、融合之路,实现中国建筑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张洁 《中外建筑》2013,(6):96-97
梁恩成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建筑的高低起伏,建筑的序列和韵律及文化内涵讲.这种概括是深奥而富有哲理的。建筑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还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建筑师和工程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相互了解配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来。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可持续的环境概念在日本已为建筑界所广泛关注,建筑师们正在通过点点滴滴的设计实践,履行着自己的环境职责。日本建筑界提出了以降低建筑环境负荷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保持建筑生涯的可循环再生性、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以及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中等方法。东京煤气公司港北NT大楼、世田谷区立特别老人之家以及“Acros福冈”等项目运用了这些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of architecture today are less physically engaged with modeling and drawing representations of proposed things and increasingly rely on digital means and methods that are transforming their embodied interactions with actual materials. The result is that meaning, which makes architecture so central to our cultures, is being diminished. It is being replaced by a misplaced belief that “better”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e result from increased use of digital tools. To recapture meaning will require a new design theory for architecture that builds on material engagement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role of resistance and sensuous reasoning in the design process, which material has historically provided.  相似文献   

14.
结合杭州市中心区武林广场中西湖文化广场建筑设计,指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超大体量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须考虑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本身。运用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也是大城市旧城综合再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易鑫 《华中建筑》2005,23(5):23-25
随着战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建筑师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困扰,需要在环境和生活中重新发掘建筑的意义.该文试图通过介绍两位在建筑史上有独特地位的建筑师伍重和卡罗·斯卡帕的思想及其作品,展现他们在探求建筑意义过程中的成就,提出建筑师应从环境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探求建筑的意义作为设计与创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浅谈仿生建筑创作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丁晓斐 《华中建筑》2007,25(1):155-159
建筑仿生是当代建筑设计的一种类型,它依托于高技术、多学科的科研理论,追求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节能、生态,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该文旨在分析部分仿生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其设计手法,浅谈仿生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巍岩 《时代建筑》2014,(2):124-133
文章通过对爱尔兰的A2建筑师事务所和德博拉卡姆与米格尔建筑师事务所设计项目的比较,分析了爱尔兰两代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对建筑的意象、目的等理解的异同,以及由此引申开来的对环境、材料与工艺等在建筑创作中作用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周静敏 《新建筑》2011,(1):82-84
通过评析日兴设计的一系列建筑作品,归纳出四个特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置入城市空间中的建筑、注重低碳节能的建筑和具有当代地域性的建筑,进而阐述了其主要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9.
美国最高级别的风景园林奖项——ASLA奖与时俱进,促进了美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分析不同时期ASLA评奖标准的嬗变,阐述其对美国风景园林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转型发展中的中国风景园林带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崔勇 《城市建筑》2014,(1):31-33
基于作者于KCAP建筑规划事务所、NL建筑事务所和EIOMA建筑事务所密集的工作经验,本文就其各自特别的设计方法论与气质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