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源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圣柱  金强  田义民 《特种油气藏》2005,12(4):24-27,i0008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其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说明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成藏特征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其结果为该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乌参1井、神木1井和神木2井的相继突破,揭示了该区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通过饱和烃和轻烃气相色谱对乌什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与塔里木盆地典型的陆相原油和湖(海)相原油进行了对比。神木2井和乌参1井原油Pr/Ph值分别为2.35和3.53,表现出典型的煤成烃特征。乌什凹陷原油具有相对较高的芳烃(苯和甲苯)、甲基环己烷和环己烷含量,而环戊烷和无环烃类相对含量较低,说明陆源有机质贡献较大。乌什凹陷原油庚烷指数介于25.0%~27.6%之间,异庚烷指数介于2.5%~2.7%之间,处在高成熟早期阶段。乌什凹陷原油未经历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但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导致轻烃组分中芳烃含量增加,而正构烷烃含量减少。通过OCSD—C7轻烃星状图和C7轻烃系统三角图分析,乌什凹陷原油和迪那2气田凝析油同属于陆相原油,来源于腐殖型有机质,和克拉苏构造带及塔中1气田来源于腐泥型有机质的湖(海)相原油存在明显差别。综合上述分析,乌什凹陷原油主要为来自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煤成油。  相似文献   

3.
马海油气田的勘探取得突破对于青海油田的石油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马西地区位于马海构造西部,为燕山晚期发育的古隆起,储层为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较为发育。该区是以周边凹陷的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区,古凸起为油气运移聚集的长期指向区,油源对比发现其大部分来自于北带鱼卡凹陷的J2含油气系统,少部分来自于南带伊北凹陷的J1含油气系统,并且圈闭的形成、定型时期与其生烃高峰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因此,盖层的发育程度对于工区油气藏的规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油气源对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原油分为两类,第Ⅰ类原油为低成熟一成熟油,来源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第Ⅱ类原油为高成熟油,来源于该区二叠系石炭系烃源岩。来自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的梧桐沟组的第Ⅰ类原油,根据生物降解程度可分为,未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遭受轻微生物降解的原油和遭受中等生物降解的原油。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梧桐沟组原油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油气源及成藏时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已发现油气藏的油气源多且多期成藏,油气藏类型也很复杂,油源对比和研究油气藏形成时期对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应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油气碳同位素,油岩轻烃,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逐步判识塔中地区油气源,确认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其中的泥质灰岩评价为较有利烃源岩),存在两大成因类型油气,即高成熟早期海相有机质成因油(寒武系至下奥陶统烃源岩)和高成熟湿气(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利用储集层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和排烃史模拟计算结果,认为塔中地区有3期排烃高峰及成藏期,第一期主要为中奥陶世至志留纪(加里东期),第二期为二叠纪至三叠纪,第三期为白垩纪至现今(喜山期)。高成熟湿气喜山期侵入原生残留油藏有一定普遍性,可改造稠油、软沥青,使这类油藏仍有潜在勘探前景。图3表2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6.
湖南澧县及鄂中地区碳酸盐岩厚度大,烃源岩丰富,成油地质条件较好。且具有多套成油组合和与之配套的圈闭。从本区所采的油苗与沥青样品经色谱分析表明有如下三个特点:其一,本区具有多期生烃,多次运移,聚集的特点,其二,由于构造活动频繁,早期油气多被破坏乃至难以成藏;其三,因晚期烃源保存条件优越,被“晚期成藏”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蒸发分馏”成藏机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3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两期成藏的特征;各气藏均为“蒸发分馏”作用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首次提出蒸发分馏效应是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图7表2参18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塔中12构造复式油气运聚与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塔中12构造位于塔中低凸起塔中10号构造带中段,是一长期继承性古隆起。该构造志留系、奥陶系多个层段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得了工业油流。根据对油气显示的分析,认为石炭系东河砂岩的油迹、荧光显示是断层垂向渗漏所致。通过断层封闭性、含氮化合物、油源生标对比等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对包裹体成分、均一温度的测定资料,分析了塔中12构造志留系及上奥陶统的油气成藏过程。另外,通过分析塔中12构造下奥陶统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该层系有望获得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9.
垦东凸起石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系统划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大量的实际资料分析,查明了垦东地区石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确认了两个主要油源,即桩东凹陷西洼和孤南洼陷。其中以桩东凹陷西洼油源最为重要。结合各凹陷地模拟成果,划分出两个主要成藏系统和两个次要成藏系统,不同的成藏系统形成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油藏。  相似文献   

10.
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光庆 《勘探家》1999,4(2):12-14
层次分析是在不同尺度上,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对客体所包含的多种对象及其作用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建模的研究方法,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研究需要将研究对象分为成藏空间,油气物质量,盆地流体能量地质过程时间等4个方面进行层次分析。本文详细地说明了不同层次规模上4个研究对象包含的描述内容,解决方法和和分析建模等诸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查干凹陷毛敦次凸起的形成时期是制约查干凹陷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毛敦次凸起曾被认为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岩侵入体 ,但毛 1井钻探结果证实 ,在毛敦次凸起的侧翼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 ,说明毛敦次凸起在早白垩世以前就已存在 ,并成为重要的物源区。毛敦次凸起的形成与演化与查干凹陷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紧密相关。经过对毛敦次凸起的地层、断裂、岩石成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地温和地球物理等特征的综合研究 ,重新认识了它的形成与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吉苏凹陷的构造背景、油源条件、储盖层条件、聚集和保存条件的分析,探讨了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认为英吉苏凹陷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同时烃源岩特定的演化特征决定了该地区中生界构造主要以富气为主.英吉苏地区独特的构造环境和成藏特征,使得中生界构造的主要油气源为下伏的古生界古油(气)藏,所以活动时间长、沟通古油(气)藏与中生界构造的断裂成为中生界构造能否达到工业聚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另外,有效盖层和古隆起背景也是该区能否形成天然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及油气运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泌阳凹陷中心成熟区与西北部和南部的重油,正常原油的分别对比和重油与凹陷内原油亲缘关系的追踪,探讨了该研究区重油的源岩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府凹限青一段泥岩为最好生油岩,地二,三段为较差生油岩。与朝最阳沟原油和三肇凹陷原油相比,本区原油具有低芳烃,低Pr/Ph,高(C21+C22)/(C23+C29),碳同位素偏轻。  相似文献   

15.
白音查干凹陷西洼低熟油特征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西洼白垩系低成熟原油主要见于埋深小于1000m的都红木组都一段,与同地区成熟油的芳烃和沥青质含量相似,但饱和烃含量低、非烃含量高.西洼白垩系低成熟原油的正构烷烃中奇偶优势明显,Pr/Ph值多小于0.6,Pr/nC18值大于2.37,C2920S/(20S+20R)值小于0.3,C29ββ/(ββ+αα)值小于0.35,C3122S/(22S+22R)值小于0.5;ααα-20RC27/C29、ααα-20RC28/C29比值及碳同位素特征均显示,凹陷内成熟原油与低成熟原油来自相同的油母质.低熟油成藏具有早生、早排、成藏期晚、运移距离短等特点,断裂是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低熟油气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前方滑塌浊积扇中.图5表3参5(赵广珍摘)  相似文献   

16.
查干凹陷毛敦次凸起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查干凹陷毛敦次凸起的形成时期是制约查干凹陷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毛敦次凸起曾被认为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岩侵入体,但毛1井钻探结果证实,在毛敦次凸起的侧翼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说明毛敦次凸起在早白垩世以前就已存在,并成为重要的物源区。毛敦次凸起的形成与演化与查干凹陷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紧密相关,经过对毛敦次凸起的地层,断裂,岩石成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地温和地球物理等特征的综合研究,重新认识了它的形成与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分析文卫结合部的构造形态、断层组合、储层物性及液体性质等地质特征,提出了文(卫)断层是本区构造活动的主动力,同时也是油气聚集成矿的主控断层;探讨构造与成藏(矿)的配置关系,解决了圈闭成因、砂体指向、油气运移等技术难题。依据实际资料,指出新卫12井所在背斜构造为古低今高构造,不应单以该井作判断本地区沙三段油气丰度的依据。明确本区经历两期油气运移,说明部分井有良好钻井显示而  相似文献   

19.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4):364-370
塔里木盆地中部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受多期构造叠加改造影响,具有混源供烃、早期充油、晚期注气、三期成藏、层楼式富集的成藏特征,油气运聚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成藏规律的认识.该文从卡塔克隆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将油气运移体系划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储集体型3大类,并讨论其4种空间组合模式.同时以油源断裂及区域不整合面演化为突破口,重点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关键时刻,油气运移体系演化及其与烃源岩生排烃的配置关系,指出塔中Ⅰ号、塔中Ⅱ号以及NE向走滑断裂等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高隆-斜坡区T60,T70,T74复合-超覆不整合面与东河塘组骨架砂体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岩溶缝洞网络与继承性圈闭的空间展布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指向与富集部位.由断裂-溶蚀裂缝-不整合面以及骨架砂体组成的层楼式运移体系相互匹配,呈立体网状阶梯式多期充注、调整,是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成藏演化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北部地区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和色质特征分析,得出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北部的原油为同源成熟油。选取本区及邻近黑鱼泡和乌裕尔凹陷不同层系泥岩进行色谱、色质特征分析,进行油源对比,得到本区原油可能来自齐家凹陷青山口组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