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蜂蚜同接技术规模饲养烟蚜茧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蜂蚜同接技术饲养烟蚜茧蜂,结果表明,蚜源的寄生率控制在47%左右,平均每株接蚜2.8头/株,饲养18d后最高繁蚜量可达11万头/m2,饲养23d后单位面积可获得4.9万头/m2以上的僵蚜量,繁蚜和繁蜂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2.
烟蚜茧蜂寄生烟蚜后对烟蚜的产仔量和寿命影响较大,一龄若蚜至成蚜被寄生后的平均产仔量分别下降100.0%、97.3%、95.9%、92.7%、89.5%,平均寿命分别缩短65.6%、58.9%、57.9%、49.4%、38.3%;在各龄烟蚜数量比相同,雌蜂与烟蚜比为1:100的条件下,烟蚜茧蜂对二龄、三龄烟蚜有较强的嗜好性,这种嗜好性与雌蜂年龄无关;羽化并交配过的烟蚜茧蜂雌蜂,在前5 d内产卵寄生烟蚜,其后代的雌雄比大于1,寄主烟蚜的龄期对烟蚜茧蜂后代性别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烟蚜茧蜂规模繁殖中烟蚜越冬寄主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蚜越冬种群保育对保障烟蚜茧蜂规模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接种烟蚜与烟蚜茧蜂,对玉溪地区8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烟蚜的增长数量、烟蚜茧蜂寄生烟蚜后形成僵蚜的体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后,油菜、白萝卜、红萝卜上烟蚜数量以及僵蚜体重均可达到烟蚜茧蜂繁殖技术指标要求,可作为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体系中烟蚜的理想越冬寄主。  相似文献   

4.
为发掘利用麦田麦蚜自然繁育烟蚜茧蜂的潜力,建立蚜虫生态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以麦田自然发生麦蚜为防控对象,在麦田中释放单位面积不同数量的烟蚜茧蜂,调查并分析了释放烟蚜茧蜂与化学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田块烟蚜茧蜂对麦蚜的寄生率、麦蚜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以及小麦产量指数等参数.结果显示,在麦田中麦蚜平均数量达到300头/百株时,烟...  相似文献   

5.
寄主烟蚜饲养周期与饲养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叶1心期烟苗为研究材料,确定不同接蚜数最F达到最佳饲养量所需的饲养周期.结果表明,3叶1心期烟苗接蚜,单位面积蚜量小于2.4头/cm2时,烟苗的农艺性状较佳,烟蚜可正常繁殖,饲养质量较好;平均每株接蚜1头时,饲养12d可达到最佳繁蚜量138头/株;接蚜3头/株时,饲养11d可达到最佳繁蚜量128头/株;接蚜6头/株时,饲养9d能达到最佳繁蚜量95头/株;接蚜9头/株时,一般饲养5d可以达到最佳繁蚜量52头/株.  相似文献   

6.
烟蚜与烟蚜茧峰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呈典型的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参数a=3.698/罩·天.Th=0.0174天;该蜂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因被寄生时蚜虫龄期不同而异,而蜂幼虫的发育不受寄生时蚜虫龄期的影响。当1~2龄蚜虫被寄生时,一般不能发育到成蚜期产蚜:从2龄中期起,蚜虫的生殖力和种群内禀增长率rm随着被寄生蚜虫龄期的增大而上升。由此可见,被寄生时蚜虫虫龄大小对蚜茧蜂寄生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寄生时蚜虫龄期越大,寄生作用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烟蚜重寄生蜂种群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了烟田和繁蜂棚内烟蚜重寄生蜂的种类、数量组成和种群变动。结果表明,烟蚜重寄生蜂有蚜虫宽缘金小蜂、宽肩阿莎金小蜂和合沟细蜂3种。在烟田,重寄生蜂出现的时间较烟蚜茧蜂滞后25 d,但高峰期仅相差约5 d,这种在时间上滞后、数量上跟随紧密的效应是制约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年繁蜂的繁蜂棚内,重寄生率最高达65.0%,烟蚜茧蜂的羽化率还不到1.0%,而在田间简易繁蜂棚内,重寄生率不超过10.0%。且均以接蜂后7~21 d内烟蚜茧蜂羽化率为最高,而重寄生率以接蜂后7~14 d的最低。因此,人工繁殖烟蚜茧蜂时,建议在田间繁蜂棚内进行短期的繁蜂,即以接蜂后7~14 d为最佳繁蜂周期。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适宜吉安烟区规模化繁殖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aed)的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寄主植物,比较了3种寄主植物(烟草、油菜和小白菜)上烟蚜的日产仔量、发育历期、繁殖量、被寄生率及烟蚜茧蜂羽化率。结果表明:小白菜上烟蚜的日产仔量略高于烟草和油菜,但差异不显著。在烟蚜发育前期,各处理间烟蚜发育历期差异不明显,但在烟蚜发育中后期差异较为显著,整体以烟草饲喂的烟蚜发育历期最短。在接蚜后12 d,烟蚜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繁殖量表现出明显差异,烟草上蚜虫的繁殖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烟草上烟蚜的被寄生率显著高于油菜和小白菜,不同寄主植物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繁蜂棚中蚜霉病的病原种类及防治技术,采集繁蜂棚中感病蚜虫和空气中的真菌,通过显微形态学和转录间隔区(ITS)扩增证实繁蜂棚内寄生蚜虫的病原真菌为蚜虫枝孢霉(Cladosporium aphidis);密封试验箱内的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在0.5 g/m3和1 g/m3剂量下,三氯异氰尿酸的总杀菌率可达92.31%和92.31%,对蚜虫枝孢霉的杀灭率分别达80.00%和83.33%;二氧化氯的总杀菌率可达97.88%和83.35%,对蚜虫枝孢霉的杀灭率分别达100%和93.33%;利用含三氯异氰尿酸钠的熏蒸剂熏蒸繁蜂棚,对蚜霉病的防治效率达69.65%。   相似文献   

10.
我国烟蚜茧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对烟蚜的自然控制力较强。本文就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应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了较详尽的综述。生物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交配、寄生,发育,产卵,体色,性比,越冬,成蜂寿命及其对寄主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学方面主要论述了烟蚜茧蜂的天敌以及气体因子、烟草长势和化学农药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亳州烟田生物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亳州烟区常见的烟草害虫有8科8种,害虫的天敌有5科5种,其中烟蚜、烟青虫和斑须蝽为主要害虫;烟蚜茧蜂是烟蚜的重要天敌,对控制烟蚜种群增长作用明显。烟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越大,稳定性指数亦越大;6月上旬田间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稳定性指数均为最高,是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和恢复原状态的最佳期。烟蚜是聚集分布时,烟蚜茧蜂、龟纹瓢虫等几种常见天敌在田间的水平分布格局也为聚集分布,从而提高了对害虫的综合控制作用,通过建立烟蚜、烟蚜茧蜂种群增长模型,揭示了其种群消长与时间变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不同体色种群烟蚜传播CMV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体色种群烟蚜对CMV的传播效率和烟蚜的持毒能力。结果表明:红色和绿色种群的烟蚜,都可在0.5min时间内获毒或传毒,且传毒效率随着获毒或传毒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当获毒时间和传毒时间超过5min时,传毒效率提高幅度减缓。传毒蚜虫数量在低密度(1~5头/株)时,随着蚜虫数量的增加,传毒效率提高明显,当蚜虫数量大于5头/株时,传毒效率上升的趋势减缓。烟蚜的持毒时间在连续传毒的情况下约为25min,而在获毒后不立即进行传毒时,则持毒时间可延长至40min。因此,红色和绿色烟蚜种群的持毒能力均较弱,生产上防治CMV应采取驱蚜防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烟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但其控制作用又受到重寄生蜂的影响。我们在烟株封顶后将其分为上、中、下3个部位,对不同部位重寄生率进行分析,为弄清重寄生蜂的活动及寄生规律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烟株下部的重寄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上部;在中后期,大田重寄生率高达40%,且此时烟株上部和中部的重寄生率均显著高于下部。在云南大理烟区有2种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 (Bouche)]和长背瘿蜂(Phaenoglyphis sp.),以蚜虫宽缘金小蜂为优势种,长背瘿蜂在云南尚未见报道;大田重寄生率在8月初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蛹期羽化时间和羽化率影响,探寻能延迟蚜茧蜂蛹羽化时间且保证较高存活率的最佳温度及类似物组合,为烟蚜茧蜂规模化生产与释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液浸法,以对照(10%丙酮)及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烟蚜茧蜂蛹,将其放入相对湿度为75%±5%...  相似文献   

15.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是蚜虫尤其是烟蚜(Myzus persicae)的常见重要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感器的研究为其在寄生时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烟蚜茧蜂的触角、复眼、口器、足上的重要感器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烟蚜茧蜂主要有 6种类型的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和膜状中垫。雌、雄蜂的感器差异不明显。触角鞭节上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毛形感器的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Böhm氏鬃毛只分布在触角基节窝和足基节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