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对原油中25-降-藿烷系列等化合物和原油沥青质热解产物的研究,作者认为沙参2井原油是两次聚集的原油的混合物,第一次聚集的原油经历了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第二次聚集的原油未曾遭受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3.
选取渤中凹陷BZ36-2-1井和PL14-3-1井两类原油进行了原油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原始的化学组成对原油生物降解作用的进程具有显著影响。链烷烃系列浓度高的原油生物降解速度低于链烷烃浓度高的原油;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对原油的改造速度是惊人的,这对处理地面泄漏原油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和改进高蜡高凝油的性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分形砂岩孔隙的扫描电镜(SEM)半自动分析方法。此方法包括拍摄砂岩断面的扫描电镜图片、图片数字化、数字滤波、统计特征体和拟合特征体直方图等步骤。根据分形结构的一般特征,导出了特征体分布的理论公式,给出了观测特征体概率的经验公式。此方法可精确地测定分形砂岩孔隙的分形维数和分形的上截止尺度,且简便易行,便于推广。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了分形结构不同的3类砂岩,并给出了确定分形域上截止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四井区砂岩胶结疏松,容易出砂;原油密度大,原油黏度在383~1008mPa@s范围内,原油胶质含量高.主要讨论不同原油黏度对不同绕丝筛管、不同砾石组合防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89 mm和114 mm绕丝筛管在相同砾石条件下,低黏度对防砂效果影响不大,而高黏度对防砂效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对稠油油藏进行防砂设计时应考虑原油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油组分、孔隙结构对自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吸是裂缝性油藏采油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自吸过程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主要研究了原油组成,孔隙结构对自吸的影响。研究中使用的多孔介质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砂岩和石灰岩。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组分、孔隙结构对自吸速度及最终采收率有较强影响。对砂岩体系,在不同束缚水饱和度条件下,自吸最终采收率变化不大,而对石灰岩体系,最终采收率与束缚水饱和度有限大关系。原油组分对自吸的影响表现为润湿性改变而产生的毛管力变化。  相似文献   

7.
原油生物降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烃类降解菌对原油的作用过程和对原油中主要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程度,本文利用筛选的烃类氧化菌以原油为唯一碳源,改变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时间,通过原油指纹分析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原油降解前后成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烃类降解菌主要降解饱和烃,降解程度与链长度有关。链长度越短越易降解,直链比支链容易降解。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油饱和烃的相对含量下降,严重的生物降解可使正构烷烃完全降解。多环芳烃中的萘及其烷基化萘系列的降解也较明显。生物标志物基本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原油成分变化明显,原油降解速率与细菌的数量和活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理藏砂岩次生孔隙成因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有机酸、无机酸有关,并详细阐述了有机酸、无机酸(主要是碳酸)的来源及对砂岩的溶蚀机理,进而系统阐述了埋藏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根据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近十多年来发表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志》(AAPG Bull)、《沉积岩石学》、《粘土矿物》和加拿大《地球科学》等杂志,以及由AAPG和经济古生物学家和矿物学家协会(SEPM)编辑出版的《砂岩成岩作用》(1979)、《成岩作用的概念》(1979)、《砂岩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储集孔  相似文献   

10.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四井区砂岩胶结疏松 ,容易出砂 ;原油密度大 ,原油黏度在 383~ 1 0 0 8mPa·s范围内 ,原油胶质含量高。主要讨论不同原油黏度对不同绕丝筛管、不同砾石组合防砂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89mm和 1 1 4mm绕丝筛管在相同砾石条件下 ,低黏度对防砂效果影响不大 ,而高黏度对防砂效果有较大影响 ;因此 ,对稠油油藏进行防砂设计时应考虑原油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原油生物降解模拟实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原油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在30℃恒温和有氧条件下,对渤中凹陷BZ36-2-1井和PL14-3-1井原油进行了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原始化学组成明显影响原油生物降解作用的进程,链烷烃浓度高的原油降解速度低于链烷烃浓度低的原油,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先于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被细菌降解。植烷系列抗生物降解能力强于正构烷烃系列,正构烷烃系列原始浓度高的原油其植烷系列受生物降解作用的时间晚于正构烷烃系列原始浓度低的原油。在生物降解作用的早期阶段,Pr/Ph几乎不受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但Pr/nC17和Ph/nC18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对生物降解原油而言,这些参数应该慎用。图4表3参14  相似文献   

12.
简要叙述了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指出微生物降解原油有喜氧/厌氧降解2种机制,实验室条件下一般进行喜氧生物降解,由于厌氧降解的速率很慢,因而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模拟地下厌氧生物降解;温度对生物降解有控制作用,40℃左右时实验室生物降解效果最佳;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对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个组分都产生影响,使饱和烃含量相对下降,芳烃、非烃、沥青质的含量相对上升,而沥青质不易被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砂岩微观孔隙模型两相驱替实验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相似文献   

14.
<正> 通常是用染成兰色的环氧树脂浸染薄片观察岩石的孔隙结构。可是,在观察有狭小的似裂缝孔隙或微孔隙的岩石和不透明的物质(如煤)时,这种兰色的环氧树脂就有局限性.在直径1μm或更小的孔隙,染成兰色的塑料一般颜色太暗淡。用兰色塑料浸染的花岗岩和许多致密砂岩,很难观察出狭窄的似裂缝孔隙.加拿大的Hunter勘探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致密气砂岩小孔隙的方法.用颜色鲜明的荧光染料岩冈明B代替兰色染料加到浸染到环氧树脂中。用这种方法浸染的薄片能用装有独特照明装置和滤光。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降解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借助于生物标志物定量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辽河油田冷东断裂带遭受不同程度生物降解的原油进行了链烷烃和各类生物标志物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链烷烃对生物降解作用最为敏感,而且链烷烃含量的变化与降解原油粘度间存在良好的负相关性。补身烷系列含量与粘度负相关,而三环萜烷、四环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系列含量与粘度正相关,甾烷系列含量呈先增后降的两段式。在生物降解过程中,Pr/nC17与Ph/nC18比值呈先增后降的特征,但二者是不同步的,姥鲛烷抗生物降解能力弱于植烷。C14Te/C26TT,C29Ts/C29H,伽骊蜡烷指数和伽马蜡烷/C31H比值与原油粘度间存在的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辽河油区稠油储层砂岩特征及原油微观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辽河油区稠油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含油薄片荧光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四种孔障类型,三种孔隙充填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原油荧光性质和微观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稠油砂岩中不同沥青组分的原油在微观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沥青质沥青分布于粒间孔隙中,油质沥青分布干微孔中,而胶质沥青分布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从影响水驱油效率主要因素--孔隙分布的均质程度出发,以描述均质程度的毛管压力曲线几何形状系数C和微观均质系数α为主要标准,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珠江口盆地主要砂岩油田储集岩进行分类研究。分出4类储集岩。盆地内各砂岩油田储集岩孔隙分布均质程度高,分选性好,I类储集岩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三肇地区砂岩储层中孔隙结构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根据薄片、铸体薄片定量分析、热台包裹体测温、X射线衍射粘土分析、电镜扫描、压泵测孔、阴极发光等10项岩心分析资料,论述了砂岩储层中孔隙类型、次生孔隙成因及控制因素,纵向分布及在不同成岩阶段孔隙演化形态。指出了砂岩储层在成岩过程中有利次生孔隙的形成条件。同时获得了次生粒间扩大孔隙空间均可在进一步成岩作用中演化成次生粒间缩小孔隙的新认识。并对该区勘探有利储层部位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活动造成的原油生物降解作用发生地球中大多数的油藏中,人们认为生物降解作用大大降低油藏中原油的质量,为成功寻找工业油藏,理解地质建造中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的条件与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最近的研究推测微生物活动在温度在150℃仍能有效地发生,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在地质时代,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作用通常发生在温度低于80℃的储层中,然而奇怪的是在温度低于80℃的储层中,还可发现未降解的原油,本文收集了一些油藏中有关生物降解程度的数据,发现未降角原油局限于埋藏浅的冷盆地,这些盆地曾是地球中更深,更热的部位,后经抬升作用形成的,我们认为这石油储层在深埋过程中,在温度为80-90℃时经历了灭菌作用,使得深部生物圈中降解烃类的生物停止活动,尽管这些储层后期抬升到较冷的部位并再次发生石油充注,也不会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表明灭菌后的沉积物不再适合降解烃类的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20.
注水开发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中国东部某油田为例,讨论了注水开发对砂岩储孔浊结构的影响,孔隙结构参数表明,注水后砂岩储层的喉道平均直径和喉道直径中值明显增加,孔喉分布的峰态表明,由于注水开发的影响,喉道的分选程度降低,注水后,砂岩储层的退出效率降低,最小可流动孔喉直径增大,这表示流动主孔喉向大孔喉方向移动,而且流动主孔喉控制的孔隙体积也增加了,从而导致渗透率提高,注水后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项研究结果对提高采收率,尤其是对制订三次采油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