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谈     
《新建筑》2013,(1):39
《大家谈》是我们在"新观察·言论"栏目基础上新增的一个讨论单元。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设想通过一些关键词来引出相应的论题,邀请嘉宾对某些关键词发表看法,以笔谈为主要形式,长短不限。我们选择"建筑教育"作为本期主题,嘉宾会针对"建筑学知识系统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传授,如何学习?"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7,(2)
巴黎美术学院在不断的改革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建筑教育模式。他们依从《建筑十书》等经典文献,培养维特鲁威所设想的建筑师,以期有别于一般的行会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以"Bauhaus"为新学校命名,是为了表达学校秉承"Bauh(u|¨)tten"的传统,让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回到中世纪的泥瓦匠行会。维特鲁威以来的建筑学属于人文学科,建筑师属于人文学者,而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将建筑学纳入工学系统,从此,建筑师又回到了中世纪。  相似文献   

3.
1981     
《城市环境设计》2017,(10):148-151
选择建筑学二三事 陈新军: 我选择学建筑学专业非常偶然,可以说在进天大建筑系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建筑学是干什么的.可能现在的同学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其实在那个年代,刚刚结束特殊时期,百废待兴,资讯又非常不发达,传递信息主要是书信及报刊杂志,像我这种情况还真挺多,可能他们不好意思说出来.选择建筑学源于填报志愿的前一天晚上学校组织看电影《庐山恋》,男主角是学建筑的,他从海外归来,背着画夹在庐山写生.哦!学建筑不错嘛!再加上我向往北方,同时又希望尽快看到海,就这样我就进了天大建筑系.“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我小时候的理想,从这个角度讲我进天大建筑系也有一些必然性,虽然我不知道建筑学是干什么的,但建筑二字就和盖房子有关系,这不错了.想不到一千就是三十多年,并且建筑学就是盖房子这样简单的思维竟然是后来我成立公司以后的主体思想,凭着这一朴素的理想与想法,到现在我直接或间接盖的房子没有千万间也有千万平方米了,想一想现在还为当时的选择自豪呢!  相似文献   

4.
5.
金磊 《建筑》2021,(23):68-69
对于中国建筑师的断代划分是已故建筑学编审杨永生(1931~2012)的贡献,他在2002年1月编著的《中国四代建筑师》中给出定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清末至辛亥革命间出生的,他们中大部分于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便登上建筑与城市舞台.由于上世纪20年代,中国还未开放正式建筑教育,第一代建筑师多数是留学外国专修建筑学的."  相似文献   

6.
两年多前 ,幸得《建筑学报》支持 ,刊登了拙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得到了一些同仁的赞同。有的来信问 :如何进行 ?有没有什么组织措施 ?我却无言以对。一方面 ,自己当时手上有些很费时间的事 ;另一方面 ,我又隐约地感到 ,这么大的一个课题 ,不是几篇文章所能解决 ,除了内容体系外 ,它还需要一种方法体系 ,以及一种似若存在 ,又不存在的组织体系 ,而我对这些均木然无知。然而 ,这个课题却一直在我脑中徘徊不去 ,特别是当我看到许多新的大建筑不断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 ,听到像克赖休斯 (J.P.Kleihuis)这样的建筑师评论我们某市…  相似文献   

7.
新=亲近     
正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整整十一年了,期间大部分以一名战士的状态在工作,从一个项目跳到另外一个项目,从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这十一年我到底有没有"新思想"?UED跟我约稿时要求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发表一些"新思想",但是我迟迟无法提笔写,因为当我问自己:"我有新的思想吗?我的新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说实在,我打心底里不认为我有任何新的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前辈们,正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我也在想什么是建筑思想?它对建筑学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我模糊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7,(3)
伴随着多方面的交锋和碰撞,建筑学在社会、环境、经济、文化诸多层面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既复杂矛盾,又"和谐"共存,学界和业界在持续讨论、追问和实践中,不断拓展着学科和行业的边界,既丰富了建筑学体系的构建,也试图重新定义这门古老学科在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建筑学的演变在循环与拓展、创新中,是回归到本源还是异化至另类?如何把握当下建筑学科和行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如何实现建筑学的自我认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新建筑杂志社联合举办"2016新建筑论坛(秋季)"特邀请来自高校和业界的资深学者和建筑师,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建筑史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既隶属于大建筑学,同时也是艺术史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所谓大建筑学,或称广义建筑学,包括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方面的内容。或者说,它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建筑论》,及古今中外无数建筑理论著述中不厌其烦、反复言说、深入阐释过的一门学科—Architecture(建筑学)。  相似文献   

10.
篇首语     
李华 《新建筑》2013,(5):1-1
2013年4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了本年度《新建筑》春季论坛,论坛的主题是"由基本问题出发"。以此活动为基础,本期专栏不仅收录了当时演讲者的文章,也包括了对此主题有同样思考的其他作者的文章,以及演讲会场的部分对话和讨论。"由基本问题出发"是一个开放的、值得不断追问的议题,而"基本问题"本身即是一个问题。建筑(学)的发展和创新,来自于对自身问题的不断质疑和解答,本期专栏所刊录的文章视野和角度各有不同:如什么是针对当下实践现状的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如何重新理解和批判性地重新界定它们?建筑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建筑职业的特性和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和建筑学存在的前提和发展方向?建筑理论的意义何在?什么是材料之于建筑学的基  相似文献   

11.
一、引  子怎样看今日之建筑学 ;怎样看今日中国之建筑学 ;怎样看伟大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建筑学。抚今追昔、引人深思 ?从土木、技术、经济主导的建筑学 ,到今天知识建筑学 ,并走向智慧建筑学的历程 ,建筑学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演进进程相同步、相匹配、相因应。建筑表征文明、烙印文明 ;建筑师顺应文明、展现文明 ;建筑学折射文明、昭示文明。如今 ,面对新世纪、新挑战 ,以新的视点、新的眼光看今日之建筑、建筑师、建筑学 ,探索并感悟建筑理论体系建设 ,这个建筑学发展中极具挑战性的命题 ,的确很有意义。然而 ,究竟什么决定并影响着建筑…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16,(2)
正应《新建筑》杂志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的邀约,"‘新常态下建筑学科办学特色探索座谈会'暨西南交大建筑学专业恢复30周年研讨会"于2015年12月30日下午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参会人员既有来自清华、东南、同济、天大等高校多位建筑学教育专家,也有来自西南院的资深建筑师,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中国建筑师来到俄国,人家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学建筑的,俄国人听了,羡慕的说,哦,你是城市的美容师;一个俄国建筑师来到中国,人家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学建筑的,中国人听了,撇撇嘴,喔,你是个盖房子的匠人。"  相似文献   

14.
马进     
教学·实践·理论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学教育的教师,同时也是执业建筑师,"教学、实践和理论"是我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传统学科,虽然不断引进的新知识、新体系在不断充实着这个学科,但是以培养"职业建筑师"的角度来衡量,手把手的匠人师承方式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让学生"师承"什么是需要讨论的.很多师...  相似文献   

15.
正去年我在美国做湘江亭(爱晚亭)的时候,李想(Kathleen)女士问我,成为建筑师(古建筑师)以后,与以前做结构工程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说最大的区别是,世界变得更有趣了。回想我2012年坐在湖大建筑学院的教室里时,最开始我觉得建筑学教的课程都很无用。陈飞虎老师讲《西方艺术赏析》,张卫老师廛《中西方文化比较》,肖艳阳老师讲《风水》,魏春雨老师讲《中西方建筑解析》.......但我后来慢慢发现,这些一个结构工程师看来无用的知识,打开了世界另一扇门,世界不  相似文献   

16.
<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诗人岑参脍炙人口的美句,也是王伯扬先生为全国首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论文竞赛"撰写的述评文章标题。诗句形象表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代建筑学子在《建筑师》助推下的茁壮成长。伴随改革开放的春天,《建筑师》杂志于1979年创刊。此时,作为"改革开放一代"的一员、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入学的我,正在南京工学院读建筑学专业二年级。《建筑师》组织的  相似文献   

17.
穆威 《建筑技艺》2013,(1):118-125,110
观察——社会中的建筑学修复我的一切工作都起源于观察,2010年回国之后我观察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我管它叫做"建筑学的社会修复"。一般来说,建筑师的服务群体基本是政府或开发商,这些建筑知识是通过昂贵的住宅和办公楼产品以消费的方式传递的,意味着只有极少数人能消费这种产业的建筑知识,除此之外的建筑市场其实很需要建筑师,但没有人花钱雇得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武汉的市中心有一个几乎不被政府关心的老城区,这个地方的人竭尽所能地去拓展自己的空间,比如在一个三层砖混建筑里再盖一层(图1)。这让我理解到建筑学在一定层面上是将行为物质化的过程,它的针对性很强、很具体,老百姓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只能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完成自己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2)
<正>主持人:哈哈店长性别:女爱好:阅尽天下有趣事快快把你收集的笑话拿来排排队!笑话一经采用,即寄样刊和稿酬哦!笑话请寄:530023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创新作文》编辑部哈哈店长(收)喵!上午和妈妈去买菜,我问卖菜的叔叔:"叔叔,这是菠菜吧?"叔叔说:"喵!"我心想:现在连卖菜的叔叔都与时俱进,学会"卖萌"了?于  相似文献   

19.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建筑》2016,(3)
正当下,中国建筑界已呈现了越来越旺的"出书热",有业内权威人士说,在所有建筑书中,尤其是作品集类的书最不缺。事实上,在翻阅作品集类图书中,"雷同"是大家最倒胃口的,干篇一律的设计项目及干篇一律的建筑读物,如何营养业界,如何教育并影响社会呢?然而,我郑重推荐由中建西北院赵元超总建筑师主编的《都市印迹一中建西北院U/A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作品档案(2009-2014)》就是一本极"另类"的作品集,其特点是,它基于设计作品的背景,但尽情展示了作品背后感人的历程与故事,处处在感受建筑师贡献的"城记"时,体昧到"乡愁",读来极其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