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不但是影响建筑市场秩序、工程质量安全及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城乡和谐等和谐社会各个方面。目前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为此,应加快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保障劳务人员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鉴于我国建筑业中劳动力素质与能力低下,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借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能力本位评价理论,提出改革现行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思路,并针对建筑劳务人员,提出建立基于业绩评价的认证体系并进行了研究,以期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化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基本思路是什么?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怎样调整?本文拟从建筑劳务实行基地化管理方面,谈谈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正山东省住建厅印发《山东省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行方案》,2018年1月1日起,取消劳务企业资质及其安全生产许可证要求,建筑工可直接与建筑企业签约。山东省将采取多种灵活的建筑劳务用工方式,赋予建筑业企业更多用工选择权,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的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自主选择具备相应作业能力和从业资格的劳务队伍或建筑工人,既可与劳务企业、专业作业企业签订劳务合同,也可直接与劳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赋予建筑工人更多务工自主权,建筑工人自主选择用工企业,既可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建筑业在结构调整方面相对滞后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全行业的发展,尤其在劳务用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尽快调整全行业的劳务用工结构,优化用工环境,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工人,对于促进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行业现状自从前几年我国推行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筑行业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企业混搭的局面,使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主体中的施工方出  相似文献   

6.
建筑业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离催生了大量的建筑劳务队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建筑劳务用工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本文指出建筑劳务用工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调整队伍结构、推进劳务用工相关改革、加强劳务用工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建筑劳务用工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住建部日前发布通知,决定在部分省市先行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一、建筑市场监管综合试点。试点地区是吉林、广东、江苏、安徽省。通过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强化对建设单位的行为监管,改革招标投标监管方式,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和诚信体系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善工程监理及总承包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二、建筑劳务用工管理试点。试点地区是北京、天津、重庆市和河北、陕西省。通过完善建筑劳务用工管理政策,落实施工总承包企业责任,健全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制度,完善实名制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8.
随着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阐释建筑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必要性,总结我国建筑业人才队伍的需求状况,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国际化进程、建筑新业态和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方面提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筑》2015,(3)
<正>一、深化改革,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一)筹备召开全国建筑业企业发展会议。加强企业发展状况调研,分析企业在质量安全管理、改企建制、市场融资、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做好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二)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引导建筑用工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劳务用工实名制,构建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适时召开建筑劳务用工现场会。完善注册建造师考试大纲和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筑业协会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委托,承担了《制约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课题,该课题反映了目前劳务分包制度和建筑业企业用工状况,分析了制约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完善工程分包制度。规范用工行为,引导建筑劳务企业健康发展,构建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议,值得一读。从本期开始,本刊上半月刊分两期将这一成果节选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业劳务用工必须适应市场化进程的要求,必须要用市场的法规、市场的方法予以规范。面对建筑业生产力、建筑市场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建筑业管理部门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从新的层次和新的角度实施对建筑业劳务用工的管理,应从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全新的探索,促进云南建筑劳务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建筑劳务的管理水平,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浅谈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张志春一、我国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始于1982年,当时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山西、辽宁等省属国营建筑企业进行试点,次年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劳动制度是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筑》2005,(7):10
“建立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现场会”上明确提出了解决四大问题,加快建筑劳务分包市场规范与发展的工作目标,即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建筑劳务分包交易规范化、透明化,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其重点任务是,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促进劳务分包企业发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有效治理私拉滥招、非法用工问题,建立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需要、符合建筑业特点的现代…  相似文献   

14.
建筑劳务是我国建筑业施工管理体制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的产物,2001年,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87号)将劳务分包纳入建筑业企业资质序列,建筑劳务企业成为建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鼓励、扶持性政策办法,使建筑劳务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关调研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31个省份和直辖市的不同资质等级的建筑劳务企业达28242家,比"十一五"之初(2007年)增加了12827家,增幅为83.2%;在建筑业企业中的比例由12.9%增至17.9%;建筑劳务企业从业人员近40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务人员占80%以上,成为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很多建筑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但是在这种膨胀式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对于劳务用工的管理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甚至仍停留在原来的粗放式管理上,从而造成了劳务用工管理过程中多类型问题的出现,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而且给建设工程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所以,本文建筑业企业现阶段劳务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完善建筑业企业劳务用工管理的对策,从而实现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与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为此,加快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规范建筑劳务用工市场,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保障劳务人员权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在八十年代我国建筑业步入全行业的改革进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实行了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协力建筑劳务队伍(以下简称“协力队”,通常一般称“外包队”)相结合的多种用工制度,对全面完成各类工程的建设任务,对形成施工队伍弹性结  相似文献   

18.
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建筑劳务用工为因变量的农村劳动力产业梯度流动模型,用它们分析了中国建筑劳务用工的回流、分流和转流等问题,总结出建筑劳务用工流动的一些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中国建筑业日后劳务用工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田欣 《建筑》2019,(14)
正为解决当前北京建筑业出现局部用工荒、非正规"突击队"迅猛发展影响规范用工等问题,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主导推出了北京建筑业用工服务平台(匠才汇APP),并于日前开通上线。协会各常务理事单位劳务负责人和各大集团劳务管理人员成为用工服务平台的第一批使用者。北京建筑业用工服务平台是以实名制为基础,以建筑市场资信为认证依据,以快捷调剂建筑业劳务用工为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国内建筑业市场工人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影响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的建筑工人结构变化数据为溯源。将近十年来中国建筑企业一线工人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与当下全国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中培育自有建筑工人的目标相结合。调研分析了2022年多省市新规发布的建筑企业“三类人员”清退令后建筑业一线用工现状。构建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建筑自有工人队伍培养方式,探索了将工匠精神内涵与企业工人个人成长空间融会贯通的培养路劲,为建筑企业亟待培养自有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