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内外不同品牌卷烟样品危害性指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低危害卷烟,测定了国内外30个不同品牌卷烟样品卷烟纸和接装纸的透气度、滤嘴长度、烟丝结构、烟气焦油及7种烟气有害成分,即CO,HCN,NH3,NNK,苯并[a]芘(BaP),苯酚,巴豆醛的释放量,计算其危害性指数,比较了不同类型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国产卷烟样品的危害性指数低于进口卷烟样品;混合型卷烟样品的危害性指数高于烤烟型卷烟样品;国产混合型卷烟样品的危害性指数略低于进口烤烟型卷烟样品;再造烟叶、晾晒烟叶的使用比例对卷烟危害性指数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1,他引:28
为评价卷烟产品的危害性,研究建立了一种新的卷烟烟气危害性评价方法.用于分析评价的163个卷烟样品购自于中国市场.在分析卷烟主流烟气中29种有害成分(包括4种TSNAs、3种PAHs、8种羰基化合物、7种酚类物质、HCN、NO、NOx、NH3、CO、烟碱和焦油等)以及4种毒理学指标(小鼠吸入急毒试验、细胞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细胞微核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烟气有害成分与毒理学指标的函数关系.通过采用无信息变量删除法和遗传算法,筛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7种卷烟烟气有害成分,即CO、HCN、NNK、NH3、B[a]P、苯酚和巴豆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7种有害成分对毒理学指标影响显著,相关模型留一交叉验证的相对误差小于40%,对小鼠吸入急毒试验、细胞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细胞微核试验的R2值分别为0.524、0.595、0.504和0.571.基于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建立了一种新的卷烟烟气危害性指数:H=Yco/C1+THCN/C2+YNNK/C3+YNH3/C4+YB[a]P/C5+YPHE/C6+YCRO/C7式中:Y--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C1~C7--参考值.应用研究建立的危害性指数对上述163个卷烟危害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危害性指数排序不同于卷烟焦油量排序.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造纸法再造烟叶对卷烟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分别添加0%、3.94%、7.87%、11.81%、39.37%、78.7%(占总组分)的造纸法再造烟叶,测定卷烟烟气中苯并[a]芘(B[a]P)、NNK、CO、氢氰酸(HCN)、氨(NH3)、苯酚、巴豆醛等7种有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能有效降低卷烟烟气中苯酚等6种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对CO释放量的影响不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苯酚B[a]PHCN巴豆醛NNKNH3CO;增加造纸法再造烟叶的使用比例能有效降低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两者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辅助材料设计参数对卷烟7种烟气有害成分(CO,HCN,NNK,NH3,B[a]P,苯酚和巴豆醛)释放量及其危害性指数的影响,考察了卷烟纸助燃剂含量、卷烟纸助燃剂类型、卷烟纸亚麻配比、卷烟纸定量、卷烟纸透气度、滤棒吸阻和滤嘴(不同透气度接装纸和成型纸组合制备)通风率对这7种有害成分及其危害性指数的单因素影响规律,建立了基于卷烟纸定量、卷烟纸透气度、成型纸透气度、接装纸透气度和滤棒吸阻的有害成分释放量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分别进行了外部验证。结果表明:①随着卷烟纸助燃剂含量、卷烟纸透气度、卷烟纸定量、滤棒吸阻和滤棒通风率的增大,大多数有害成分释放量及危害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卷烟纸亚麻配比和助燃剂钠钾比的增大,有害成分释放量及其危害性指数呈上升趋势。②辅材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10个验证样品的7种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预测值与测定值相对偏差均低于15%。③增加卷烟纸定量、滤棒吸阻或降低接装纸透气度,可降低单位焦油中HCN,NNK,NH3,B[a]P,苯酚和巴豆醛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卷烟辅助材料参数对短支卷烟7种有害成分(CO、HCN、NNK、氨、B[a]P、苯酚和巴豆醛)释放量及H值(危害性指数)的影响,选取卷烟纸定量、卷烟纸透气度、卷烟纸助燃剂质量分数、卷烟纸助燃剂钾钠比、滤棒压降和接装纸透气度共6个因素,采用中心组合结合正交设计制备50个短支卷烟样品,使用样品的检测结果建立多元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多因子及互作项模型,并筛选出各指标的最优模型。通过调整卷烟辅材的参数和烟丝配方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短支卷烟的7种有害成分及H值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良好,8个模型的验证数据中97.5%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平均绝对误差在3.4%~6.5%之间。该预测模型对短支卷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7.
为研究改变切丝模式引起的烟丝结构特征的变化对细支卷烟危害性指数的影响,选用相同的卷烟原辅材料,在其他工艺参数与质量指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切丝模式,卷制两个不同规格共4种细支卷烟,以常规切丝模式卷制的细支卷烟样品作为对照样,以40 mm定长切丝模式卷制的细支卷烟为试验样,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和温度场分析法,分析细支卷烟危害性指数以及燃烧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1)2个试验样危害性指数与对照样相比分别降低了10.87%、6.22%,巴豆醛、苯酚和HCN的释放量降低了3%~17%,氨和NNK的释放量降低了16%~24%,苯并[a]芘和CO释放量略有上升。(2)应用定长切丝后,烟丝结构特征发生变化导致燃烧状态发生变化,燃烧锥升温速率和特征温度T0.5升高,从而影响了细支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微波膨胀梗丝在卷烟应用中的减害效果,分析了梗丝掺配比例对卷烟7种烟气有害成分(CO、HCN、NNK、NH3、B[a]P、苯酚和巴豆醛)以及其危害性指数的影响,并与同比例传统梗丝掺配试验卷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试验梗丝掺配比例范围(8%~33%)内,与传统梗丝(气流干燥梗丝)相比,微波膨胀梗丝降低烟气中CO、HCN、B[a]P和巴豆醛释放量的效果更佳,平均降低1.0 mg/支、9.43μg/支、0.19 ng/支和0.42μg/支。而传统梗丝对降低烟气中NNK、NH3和苯酚释放量的效果较好,平均降低0.12 ng/支、0.70μg/支和0.23μg/支。用卷烟危害性指数作总体评价,微波膨胀梗丝掺配样品的危害性指数均值较传统梗丝样品降低了0.1,表明其减害作用略优于传统梗丝。 相似文献
9.
通风稀释对卷烟燃烧温度及主流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卷烟危害性,考察了卷烟纸、接装纸、成型纸透气度对卷烟燃烧温度和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有害成分(CO,HCN,NNK,NH3,B[a]P,苯酚和巴豆醛)及焦油释放量的影响,并研究了卷烟总通风率对主流烟气中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及卷烟危害性指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卷烟纸和接装纸透气度的增加,卷烟燃烧温度升高,卷烟主流烟气中除NNK外其他6种有害成分的释放量、焦油量及危害性指数均降低;②成型纸透气度的变化对卷烟燃烧温度及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不规律;③卷烟总通风率增加,卷烟主流烟气中多数有害成分释放量、焦油量及危害性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适当增加卷烟纸、接装纸的透气度,提高卷烟总通风率,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卷烟燃烧温度,降低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释放量,从而降低卷烟的危害性指数.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卷烟辅助材料参数(卷烟纸克重、卷烟纸透气度、成型纸透气度、接装纸透气度和滤棒吸阻)对卷烟主流烟气有害成分释放量的影响,采用中心组合结合正交设计制备试验卷烟,利用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建立卷烟辅助材料参数对主流烟气7种有害成分(CO,NNK,NH3,HCN,BaP,苯酚、巴豆醛)及2种常规化学成分(焦油、烟碱)释放量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根据统计学原理中交叉验证标准差(RMSECV)最小的原则筛选出最优预测模型。在不同卷烟配方条件下,外部验证结果表明:CO,NNK,NH3,HCN,BaP,巴豆醛、苯酚、烟碱和焦油等9种有害成分平均预测相对偏差分别为6.9%,8.7%,6.6%,11.8%,4.1%,8.2%,5.3%,4.0%和4.8%。9种有害成分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对于不同的配方和辅助材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必要对现行的卷烟外在质量评价方式进行改进。改进的内容包括:①提高外在质量合格判定的总得分并对外在质量批否决项中的一些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②改用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或变异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关键指标进行评价;③对包装质量的评价应突出不同质量特性的重要度;④从单纯检验评价向消费者评价与检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⑤消除外在质量检测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14.
为提高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价数据与检验值μ之间差异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对评价数据中的异常值进行了剔除,通过平均值置信区间判断与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确定其最小差异量。结果表明:①与均值法相比,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②采用该方法能够科学判定一定处理后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价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且变化程度与评价指标标度统一,有效降低了异常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该方法可为烟用香精香料功能评价、加工处理对烟草感官质量影响评价、卷烟产品调整效果评价等领域的数据统计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因子分析法在卷烟感官评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其对卷烟产品在感官质量方面的需求差异,为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提供依据,选取10个牌号的国产烤烟型名优卷烟产品,对符合调研要求的22名消费者进行了感官评吸测试,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经过甄别的评吸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分析法可将原来的12个感官质量属性表达为4个有明确意义的新属性——口感及飘逸性因子、杂气/刺激性因子、香气类型及香气量因子和香气丰富性因子。不同卷烟产品的因子得分大小,能够反映其在该属性方面的特点;因子总得分的大小,能够反映出该卷烟产品的综合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卷烟单支重量、吸阻、通风率与感官质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同一品牌同一批次卷烟的物理参数和感官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卷烟单支重量、吸阻、通风率与感官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卷烟物理参数与感官质量关系分析中的显著性指标是烟支重量、吸阻、滤嘴通风率、总通风率、香气、杂气、刺激性和余味(香气、杂气、刺激性、余味均以分值表示,下同)。香气、刺激性与滤嘴通风率、总通风率;杂气与烟支重量、总通风率;余味与吸阻、滤嘴通风率、总通风率可分别建立逐步回归方程,且均达到5%显著水平。香气、余味和刺激性随烟支重量、总通风率的变化趋势相似,都是先增加,后降低;杂气随总通风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烟支重量、吸阻的增加而降低;刺激性随吸阻的增加而降低。当烟支重量为0.749~0.781g/支、吸阻为996~1089Pa/支、总通风率为24.6~32.4%时,卷烟香气值最高。 相似文献
20.
微波膨胀烟梗制备颗粒应用于卷烟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评价颗粒在卷烟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微波膨胀烟梗,将其制备成颗粒,并对颗粒进行应用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可顺利通过卷烟生产线;随颗粒的外掺比例增加,混合样品单位质量所占容积增加,百支卷烟的质量呈下降趋势;糖碱比和氮碱比逐渐升高;总粒相物、水分、烟气烟碱量、焦油量、抽吸口数和CO逐渐减小,减小程度为:总粒相物>焦油量>CO量>抽吸口数>烟气烟碱量>水分;当颗粒外掺比例为6%~15%时,不会引起感官质量、吸食风格的明显变化;当颗粒的外掺比例达20%时,感官质量有所下降,吸食风格也发生一定程度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