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射频等离子体,在淮南气煤中加入二茂铁制备洋葱状富勒烯(OLFs),然后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对OLFs进行表面氧化修饰.生成的产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淮南煤和二茂铁在射频等离子体条件下可生成内包铁纳米颗粒的OLFs;经含氧等离子体修饰后,OLFs表面被氧化,当氧气体积分数为3%和4%时,OLFs的表面引入了新的羟基和羧基官能团,且氧气体积分数为4%时引入的官能团最多.简单分析了其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煤基富勒烯合成及其生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煤基电弧法合成富勒烯的现状以及以煤为原料利用微波或射频等离子体法合成富勒烯的研究 ,富勒烯的表征采用透射电镜 ( TEM) ,在产物中发现碳纳米管绳类物质 ,实现了煤基富勒烯的低温合成 ,并讨论了煤的性质对富勒烯生成的影响及煤基富勒烯的生成机理 ,其机理与以石墨为原料时有所不同 ,这是由煤的性质决定的 ,煤中存在的弱键和矿物质在富勒烯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3.
姚延立  伊厚会 《化工学报》2011,62(1):281-286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二茂铁为催化剂,乙炔为碳源制备了Fe/洋葱状富勒烯(Fe/onion-like fullerenes, Fe/OLFs),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Fe/OLFs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OLFs是由同心封闭壳层组成的准球形颗粒,其层间距为0.349 nm,与石墨的层间距0.336 nm相接近。在MRS-10A 型四球摩擦试验机上考察了相似文献   

4.
以热固性酚醛树脂为碳源,以硝酸铁为催化剂前驱体制备洋葱状碳纳米颗粒。采用酸化方法使洋葱状纳米颗粒变成不稳定的球冠状态,在高温下使球冠进行重新组装,转化为形状不规则的碳纳米管,实现了材料转化。并详细分析了洋葱状碳纳米颗粒形成与转化为碳纳米管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具有独特结构和新奇电子特性,在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提高产量是金属富勒烯走向实际应用的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要高产量、高选择性的合成金属富勒烯,弄清形成机理、开发新的合成方法是必由之路。本工作聚焦于全面剖析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的形成机理,为突破其产能瓶颈探明道路。一方面,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富勒烯的形成过程,指导优化富勒烯的合成条件。另一方面,精确控制金属富勒烯合成的惰性气体压力、电弧区组分以及原料组成等条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金属富勒烯,发展了金属富勒烯的高效制备策略。最后,还探究了金属富勒烯形成后的保护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将来金属富勒烯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津清 《天津化工》2004,18(4):29-30
本文探讨了含富勒烯聚酯的合成方法。通过尺寸排阻色谱法测定了聚合物的摩尔质量。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几种不同的碳源,如低碳烃(甲烷、丙烯、乙炔和苯等)、脱油沥青、煤沥青,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按不同转化过程制备出气相生长炭纤维(VGCFs)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了以煤沥青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借助CVD法制备气相生长炭纤维.经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及拉曼散射(Raman)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主要为高纯度的VGCFs,直径分布均匀,外径大约为100 nm,长度数微米,并初步探讨了煤沥青制备气相生长炭纤维的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聚羟基丁酸的生物合成成本,从武汉科技大学沁湖边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以甘油为碳源生长的菌株PHB-XYH,根据苏丹黑染色结果,可以初步推断该菌可以在胞内积累聚羟基丁酸。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菌株PHB-XYH归属于蕈状芽胞杆菌。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以甘油为碳源培养的细菌胞内提取的白色薄膜物质中含有聚羟基丁酸。而且以甘油为碳源合成的聚羟基丁酸的质量可达0. 45 g/L,含量33. 21%,提取率达到44. 42%。  相似文献   

9.
利用不同碳源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铜绿假单孢菌在葡萄糖,甘油、石蜡、菜油培养基中合成鼠李糖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最高产量分别为0.48g/L、18.90g/L、2.28g/L、13.50g/L。根据各碳源的代谢特点和相应的发酵动力学,分析认为葡萄糖和短链烷烃东适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甘油发酵中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沿着相同的代谢途径,细胞的适应性好,鼠李糖酯产量高,从经济性考虑,菜油是大规模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首选碳源。  相似文献   

10.
亲核加成是Fullerene[60]典型、特征的反应,由于富勒烯分子有很多反应活性点,大多数亲核取代发生多元加成,生成难分离的混合物。Fullerene[60]和氰化钠的加成反应证明:以N,N-二甲基甲酰胺和邻二氯苯为混合溶剂,氰基负离子(CN-)与C60能发生可控的一元亲核加成反应,生成[C60(CN)]-,不分离此中间体,直接加入三氟乙酸得到产物C60(CN)H;如果在C60(CN)-的溶液中加入对甲苯磺酰氰,可高收率地得到C60(CN)2。利用1H NMR、质谱、元素分析对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确认和鉴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爆炸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以煤间接液化产物中的粗制石蜡为碳源制备碳纳米管.考察了催化剂前驱体和炸药填充密度对产物中碳纳米管形貌和纯度的影响,发现金属Co催化剂,炸药填充密度为0.2 g/mL时产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可达70%.在此基础上,尝试了利用另外两种重质碳源煤焦油和煤沥青合成碳纳米管.结果表明,利用重质碳源通过爆炸辅助气相合成碳纳米管是可行的,但是针对不同种类的碳源条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阳城煤作碳源、Fe作催化剂,在传统的电弧放电炉上通过填充石墨棒的方式经由二次电弧放电过程进行炭纳米管的制备.实验固相产物经SEM,TEM和XRD等表征表明:将一次放电收集的产物以同样的方式填充到石墨棒中,产物的纯度和产量均有明显的提高,大大改善了以往煤基炭纳米管产量和产率低的问题.而同时进行气相产物的色谱检测发现有少量的小分子如CH4,CO2和C2H2等.提出了二次放电过程中煤基炭纳米管的可能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13.
以淄博贫煤为原料,用射频等离子体法合成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和纳米洋葱状富勒烯(nano—structured onion—like fullerenes,NSOFs),运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以淄博贫煤为原料制备出CNTs和NSOFs,CNTs直径分布均匀,约为10nm左右,准球状的NSOFs直径分布在8nm-30nm之间,石墨化程度较高;并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制备富勒烯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由脱灰煤制备富勒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介山  王琳娜  周颖 《化工学报》2002,53(11):1117-1121
以 3种高变质程度的中国煤为原料 ,用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制备富勒烯 .富勒烯产品的表征采用质谱、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 .采用碱法脱灰技术对 3种煤进行脱灰处理 ,考察了脱灰前后煤样的灰分和相应炭棒中碳含量对富勒烯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由实验所用煤种均可制得富勒烯 .原料煤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对富勒烯的产率有明显影响 ,表现为富勒烯的产率随炭棒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煤中的矿物质对富勒烯的形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表现为富勒烯的产率随原料煤中灰分的增加而降低 ,这一变化趋势通过对介休焦煤进行不同程度的脱灰处理而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王占锋  廖寄乔  周建伟 《炭素》2007,(1):20-24,19
为了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来催化炭纤维生长纳米炭纤维/纳米碳管,分别以Fe、Co、Ni和Mo的金属盐为催化剂前驱体,H2为还原气体,N2为载气,采用浸渍-还原法在炭纤维表面制备纳米催化剂颗粒,再以CO为碳源,催化热解生长纳米炭纤维/纳米碳管。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催化剂颗粒的形貌和粒径及纳米炭纤维/纳米碳管的形貌,并探讨了四种金属的催化生长机制,发现四种金属的催化效果为:Ni最好,Co次之,Fe较差,Mo最差。  相似文献   

16.
合成气合成低碳醇Cu系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Octamix工艺为基础,应用稳健性设计方法,研制并筛选出一性能优良的改性催化剂,并以此为基准生产出批量放大样品。结果表明,该放大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展示了其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吸附焦化纯苯中CS_2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活性炭吸附焦化纯苯中CS2的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用Freundlieh方程关联出吸附等温线,并求出吸附热,结果表明吸附热较低,即吸附过程属典型的物理吸附。CS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Elovich方程进行描述,传质系数在进料流速为1 mL/min时最大,与动态吸附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