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文介绍了综合布线市场中防火阻燃线缆的应用前景,重点阐述了该种电缆的产品标准化、产业集中化、理念服务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四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1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在国内建设的是如火如荼,尤其是各地兴起的云计算中心,更是一波接一波,且一个比一个投资高,规模大,似有整个中国大地,都有被"云"遮天的趋势。有云,必有雨,对于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需要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甘露,我们翘首以待。  相似文献   

3.
戴继烈 《建筑电气》2012,31(11):22-25
依据美国UL和欧盟CPD通信电缆阻燃分级标准.识别达到美国UL标准或欧盟CPD标准的阻燃通信线缆,正确选择、使用阻燃通信线缆。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业界关于网络数据线缆外皮的特性问题争论不休,比如外皮能否满足阻燃或低烟的标准?是否需要含有高燃点、抗燃性,但是在火灾中却会释放出有毒气体的卤素?网络布线专业人士、广  相似文献   

5.
人们把综合布线系统比喻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作为城市的脉络.是传递数据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一系统占据了建筑物80%的线缆量.由于在敷设缆线的隐蔽空间内.如果含有可燃物.将会成为潜在的起火和烟雾发生.扩展的场所。所以在大量运用缆线的同时.对通信电缆的阻燃性能等防火安全方面应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作为建筑物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各类IT设备的连接和传输介质——综合布线是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起点,也是建筑物防火设施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随着数据中心建设浪潮的一波又一波,人们对数据的安全也更加重视,而抵御因火灾而带来的对数据灾难性的破坏,也将成为数据中心综合布线所承载的重要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防火线缆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的选用、线缆防火分级及适用场所等内容进行基本表述。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知道,关于线缆的防火问题,因为北美与欧洲布线厂家之间存在的不同观点,而始终又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因此,大家都在关注防火线缆在工程中究竟如何去加以选择?焦点在于"CMP阻燃线缆"与"低烟无卤线缆"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LANS的不断增长使商用办公大楼的综合布线使用不断随之增长.这导致了天花板或地板下空间的通讯线缆越来越多。在欧洲和亚洲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防火性能的要求.有些线缆的防火性能很差或根本不知道。相比之下.北美和墨西哥则完全不同.所有的通讯线缆必须符合四个防火级别之一,并且必须要有标志。这些防火等级是针对不同的安装环境.其标志对消防、健康和安全检查都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各地的防火标准各不相同,北美有UL标准,欧洲国家有低烟无卤(LSZH)的线缆标准,该标准中有专门针对通信线缆的防火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万志康 《建筑电气》2012,31(11):12-14
介绍通信线缆的应用现状,提出应重视通信线缆的阻燃性能,并通过对CM、CMR、CMP和LSOH线缆进行燃烧实验对比其阻燃性能,实验证明CMP线缆具有在最短时间内自我熄灭且不续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线电缆的防火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建筑物内的电线电缆的设计和使用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防止电线电缆所引起的火灾,减少电线电缆在火灾中所造成的危害而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消防设备电源线路在火灾中仍能维持线路完整性,结合编制上海地方规范《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论述在建筑物内正确、合理选择阻燃、耐火及无卤低烟电线电缆。  相似文献   

13.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通过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调查研究和分类总结,文章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毕业设计选题与先进科技的结合,选题工作量及选题中毕业论文比重四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达到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和"碳中和"的设计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大学校园的建筑存量大,大学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节能减排意义和生态文明教育推广作用。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点,结合实际的高校建筑绿色改造项目,从遮阳隔热、通风、水循环、复合绿化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建构系统性的高校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策略,为解决大学校园建筑的能耗问题和提升校园建筑的环境性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东莞康佳影视城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结构选型与设计难点,重点分析了预应力技术在最具代表性的大跨超长工业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性及技术合理性,同时对预应力楼盖设计中遇到的变角张拉措施、抗裂措施以及节点处理等技术难点和解决办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The recent adoption of the term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 to describe a broad range of digital ‘layer by layer’ fabrication techniques comes 20 years since its inception and more than 10 years since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engaged with the technology for making prototypes and models. Soon this technology will join existing CNC subtractive and formative processes within the volume and mass-market sectors, where design complexity and increased functionality result 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t is also about a decade since researchers propo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struction. Rupert Soar and David Andreen introduce here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scal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ystems currently in development. If linked to physiomimetic computational design strategies, these technologies provide novel possibilities for addressing architecture's manufacturing challenges in the face of energy expenditure, materi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