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多孔轻质无机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多孔轻质无机载体并将其应用于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探讨应用该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及生物膜特性。结果表明:当填充率为3o{6时,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完成启动仅需要18d;采用该载体形成的生物膜厚度较小(〉500μm);当反应器微生物浓度为2.022—3.226gVS/L时,反应器对有机场的去除能力最高可达11.685kgCOD/m^3.d。  相似文献   

2.
对外表面载体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进行了不同填充率条件下的平行试验,研究了填充率对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效果、附着性能及悬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器中填充率从10%增高至20%时,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且COD的比降解速率提高了2、85倍、生物膜胞外蛋白质含量较10%填充率时稳定,后者悬浮生物量浓度为前者的1.67倍以上,而单位载体上的生物膜量则减至前者的65%以下。因此,外表面载体的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填充率越高,生物膜脱附量越大,悬浮微生物浓度越大,生物膜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粒径载体XEG-5在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了小粒径载体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行特征。试验采取序批式操作方式,以碳氮比变化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为对象。结果表明:小粒径载体应用于紊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容积负荷3.0kgCOD/m3·d时,COD去除率大于90%,同时进水COD:NH4+-N在10~30变化时,出水NH4+-N浓度均小于10mg/L。但是系统形成悬浮与附着生物量不易分离的混杂体成为小粒径载体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而且其中的生物膜呈现补钉膜形态。  相似文献   

4.
5.
朱冬红  李涛  罗克波  王飞 《辽宁化工》2009,38(10):715-720
将已培养的适于苯酚废水处理的优势菌种用好氧污泥固定化后投入挂有纤维球串体的CAS-BT反应器中,采用逐步提高苯酚废水配比的方法进行生物挂膜及污泥驯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挂膜很成功且驯化效果良好,启动成功。  相似文献   

6.
泳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农村污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泳动床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结果表明,在HRT为3.77~14.00h条件下,COD平均去除率达82.4%;在HRT=3.77h时,NH4+-N平均负荷为0.52kg/(m3·d),平均硝化率73.5%;污泥和生物膜上生长着种类丰富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形成较为稳定的食物链系统,有利于污泥减量,在运行过程中,污泥产率为0.2218,仅为活性污泥法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7.
污泥回流比对复合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南  赫俊国  欧阳峰  姜涛 《现代化工》2006,26(Z2):215-218
在中试的基础上进行了污泥回流比(R)对复合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系统去除率始终在80%以上,R的增加有利于氨氮的去除,当R超过200%时,氨氮的呈下降趋势,总氮的去除与氨氮一致.对微生物特性分析表明,R的增加能够提高系统内的污泥浓度,但会降低微生物的活性.复合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合理的R为150%~200%.  相似文献   

8.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污水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简单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工艺原理,这种反应器不同于其他生物膜反应器的工艺特点。综述了最近国内外应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生物脱氮除磷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MBBR是集传统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优点的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法,针对该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它的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李海曙 《大氮肥》2011,34(2):142-144
根据序批式活性污泥法高温条件下的运行实例.对活性污泥法高温冲击、污泥高温驯化及高温条件下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与总结。详细描述温度升高时对污泥结构、污泥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potential use of Mowital B30H resin immobilized dried activated sludge as a substitute for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for removing phenol from aqueous solution was examined in a continuous packed bed reactor as a function of flow rate and inlet phenol concentration. The working sorption pH value was determined as 1.0 for both the sorbents, and packed bed sorpt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at this pH value. The maximum specific uptakes, total adsorbed quantities, and total removals of phenol related to the effluent volumes were determined by evaluating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obtained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and different inlet phenol concentrations for each sorbent. At the lowest flow rate of 0.8 mL/min and at the inlet phenol concentration of 500 mg/L, the maximum specific uptakes and total removals of phenol were 84.0 mg/g and 27.6%, respectively, for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nd 9.0 mg/g and 9.3%, respectively, for immobilized dried activated sludge. Data confirmed that total removals of phenol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low rate and inlet phenol concentration for both immobilized dried activated sludge an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